风水堂:四柱八字中的大坑与值得争议
风水堂:四柱八字中的大坑与值得争议
众所周知,在传统术数中,比如奇门遁甲会有闰法定局的问题,又比如在紫微斗数或七政四余中,会有定命宫的问题,四柱八字中,有何时换年柱与月柱的问题,大六壬与金口诀中,有换月将的问题.....凡此种种,根源都与天文有关。
以下会用尽量使用简洁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进行阐述,尽量绕开专业术语,在本系列文章中,将会谈及很多传统遗留下来的大坑与值得争议的问题。
因为地球有公转与自转,本来地球一年绕太阳一周是件不复杂的事,但是地球的自转轴有一定的倾斜度,这就让问题变得稍微麻烦了。
以地球为中心,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位运动所构成的平面,构成了黄道面,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个黄道是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轨迹。
但是地球还有自转大六壬排盘139,以地轴指向为中心的话,那么天上的星辰都会围着一个中心旋转,这个构成的面,便是赤道。
地球的自转轴因为有一定的倾斜度,导致了黄道与赤道并重非合,而黄道构成的圆,与赤道构成的面,会有一个角度,这被称为黄赤交角。
而人类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为了描述星空中的星体运动,将天图投影到平面上,由于天是动的,地是静的,所以必须要在天空中寻找一个相对的参照体系来进行描述。
所以,选择的参照体系不同,决定了是采用的究竟是黄道还是赤道体系,它们分别对应于地球 的公转与自转。
由于人类主要聚居在除去赤道两旁以及极地的地区,受太阳光照影响最为明显,所以很容易感受到春夏秋冬的明显变化,如果将季节进行划分,很容易能找出四个容易观察的极点。
首先是春分及秋分,因为这两点处的昼夜的时间长短完全一致,如果再找到日影最长以及日影最短的时候 ,可以再找出冬至与夏至点。
这四个极点一旦找出,那么将一年再平均划分成二十四节气,便会构成黄道体系,这种体系实际上是考虑的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变化,所以也叫回归黄道。
回归这个词的意思,指的是一年后,太阳又会到相同的位置出现,这个周期叫作回归年。
但是这种划分会有一个问题,地球绕太阳的公转的速度是变化的,所以在节气上又有时间平均与空间平分两种方案。
两种方法定义
平气法:把一年的天数,平均划分为24份,每一份,就是一个节气(节气+中气)。说白了“平气法”,就是平均时间法,每个节气相隔的时间是固定的。并以此为根据,确定阴历月份。历史文献出处:公元前139年的《淮南子~天文训》。
定气法:把黄道弧度(角度),平均划分为24分,每一份,作为一个节气(节气+中气)。并以此确定阴历月份。就是把太阳黄经度数360度平均分为24分,15度为一节气。但是,同样的15度,中间间隔天数是不一样的(理由:太阳运行速度在近日点最快,在远日点最慢)。历史文献出处:清代的《时宪历》。另:2017年国家颁布的《农历标准》,也是定气法。
二者之间区别
按“平气”确定二十四节气,能够保证各节气之间的间隔相同,从历法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但不能保证冬至时昼最短夜最长,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
按“定气”确定二十四节气有准确的天文意义,与一年中太阳辐射的变化有固定的关系,因而不失为更好地确定节气的方法。
平气法和定气法的不同,就会造成在节气转换时间点出生的人,八字命盘的排盘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清代以前的八字,那得按平气法进行研究;如果是清代以后的八字,那就得按定气法进行研究。其它易经类预测术模型的排盘系统,因平气法与定气法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这里需要大家注意。
谈及这里,有的人会很疑惑,定气法看起来很是合理,因为它是实时反映的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角度,现代使用定气法有什么不对?
在明清的时候的人也是这样想的,但实际上这样就掉入了一个大坑,因为太阳位置仅仅是地球公转的反映,地球还有自转,也就是天赤道,用星占术数体系的思路来看风水堂:四柱八字中的大坑与值得争议,仅仅考虑黄道实际上是很片面的,忽视了天赤道的存在。
历史上南朝刘宋何承天撰元嘉历,主张废“平朔”而用“定朔”,也就是以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定为“朔”,以这天为“朔日”。以日月黄经相差一百八十度的时刻为“望”,以这天为“望日”。之前用平朔虽然一大一小甚有规则,但和天象不符,用定朔则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日。
图 夏历上半月月相
太史令钱乐之和兼丞严粲等虽然认为元嘉历优点很多,可以颁行大六壬排盘139,但提出批评:“每月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于推交会时刻虽审,皆用盈缩则月有频三大,频二小,比旧法殊为异。”请何承天考虑修改。员外散骑郞皮延宗也不赞成用定朔,最后何承天仍用平朔法。
图 夏历下半月月相
平朔法一直用到唐初,唐武德二年,傅仁均造戊寅历才用定朔,后由于贞观十九年九月以后,有四个月连续是大月,历家认为不是平常应有的现象,所以又恢复用平朔。
到了李淳风祖师的麟德历再用“定朔”,但作了“进朔迁就”的方法,以避免四个月连大的现象。之后定朔作为传统历法的基本算法,一直沿用至今。
图 夏历二十四节气、大小月原因图
算法
将日月合朔(太阳黄经和月球黄经相同)的时刻称为“朔”,将含“朔”的当天称为“朔日”,作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
图 我国传统历法根据先后二次合朔间隔的日数,定大月或小月
为什么古代一直使用“平气定朔法”呢?
历法上关于定节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最早使用的“平气法”,由于观察精度的原因,古人最初以为太阳运动是匀速的,所以简单的将一个太阳周期划分为均等的24份。
另一种是在北齐张子信发现了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给中国历法带来了本质上的一次变革,出现了按照太阳真实运动来划分节气的“定气法”,从此有了“平气”与“定气”之分。
到隋唐时期,历法计算中第一次出现对太阳运动不均的运算,但为了保持历法传统,规定定气只用于日月交食等需要精确运算时,排节气依然使用“平气法”。而第二次到明末清初正式才改为“定气注历”。(除了历法中使用节气,排八字也要定节气的。)
太阳运动既然不均匀的,历法上就要修正———把太阳平行度修正为实行度。
隋唐以后的历法,几乎都有此项修正内容。定气本身是日躔(chan)修正的一种形式体现。
刘焯黄极历中,首次提出求定气,还给出每个节气躔衰,躔总,分别代表本气内太阳【实】行与【平】行的差值和太阳【实】行与【平】行差的累积值。相比之下,大业历和戊寅历给出盈缩分,不进一步求出定气时刻。
而后的麟德历,以躔差率、消息总等数值修正每个节气太阳实行度分。也明确给出了求定气法:各以气下消息积,息减、消加常气(按,平气,又名恒气),为定气。
日躔,历法术语。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变化。
《大衍历·历本议》:“日行曰躔”,故常省称日躔,用二十八宿的赤道宿度或黄道宿度表示,两者约相当于现代天文学的赤经或黄经。古人把周天分为365又1/4度,认为太阳日行一度。
到北齐张子信发现日行有盈缩:冬至最盈,春分平,夏至最缩,秋分又平。
隋刘焯《皇极历》首先创立等间隔二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行盈缩,但该历没正式颁行。而导入日行盈缩于颁行历法的,则为隋《大业历》及其后;唐《大衍历》改进为不等间隔二次差内插法;元《授时历》则采用等间隔三次差内插法。
因为,太阳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这和西方现在的天文概念一致,所以黄道的定义就是太阳视运动的轨迹。
《三字经》中也有提到黄道:“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实际上,中国一直有“黄道”,常说的“黄道吉日”不就是吗?!
但是,因为定节气的变动,又随之带来定某月初日的不同、及置闰等一系列问题。
历史上发现的“月行迟疾”现象,即月亮运动不均匀性,出现历法上的“定朔法”,但是当初关于“平朔法”和“定朔法”问题也争论了很久。
隋唐的那一次历法改革中,虽然只是从“平朔平气法”变为“定朔平气法”。之所以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六壬排盘139,是因为会导致几个月连续出现大月或者小月,直到后来李淳风祖师提出了“进朔法”才使得这种情况消失。
虽然北齐张子信很早就发现了“日行迟疾”现象,但是,若是历法中完全采用“定气法”又产生许多出新的问题,增大了计算应用的复杂度。
古时计算历法是以冬至点为起点,因为天文观测中,冬夏两至最易观测。然后按照算法推算出其后节气。但改革后,使用真实太阳行度,使得节气天数不均,配合月相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会导致置闰等许多问题,计算复杂度加大许多,并不易于民用推广。古人也深知此问题,所以一直使用“平气法”。
所以古代用历并不仅仅追求精度,考虑到推广度因而牺牲一部分精确度才一直采用的“平气注历”。
而且在“平气定朔法”中,每个月份总唯一对应一个中气,不会是二个中气,如果没有中气则置闰。历法用平气,可以确保传统的“无中置闰”原则,容易检验。
这种历法不会出现一个月包含二个中气的情况。如果希望这种历法中也体现定气,那就引入一个定气的时刻表。
在清初的争论中,主张定气法的张永对平气法的一段话,也很清楚的说明了古人一直都知道“平气法”和“定气法”,两者都有使用在历法测定计算当中。
《数学八卷》:“如史记冬至有从测影得者,书曰某日影长。影长者,定冬至非平冬至也,平与定之差随高冲离冬至远近而异……其相差之极亦如今之春分、秋分,前后约差二日有奇。历家记冬至必据影长之日,人事之最重大者,如朝会、圆丘皆是日为定,则自古以来冬至皆用定气矣,一岁节气独冬至用丁,其余二十三气皆用恒,宁有是理?”
到了明朝以后,开始采用空间等距的等分,即太阳将每运动15度换算成一个节气,这叫作定气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到现在都是采用的定气法来定节气,定气法实时反映了太阳的的真实位置。在明朝末期直至现代的术数里,无论是四柱八字,还是奇门紫微,在计算干支时,大多也采用定气法来计算节气换月支,但这里其实有一个大坑。
这里有一个背景要插入说明一下,西方传教士们的为了达到知识传教的目的,并没有引入最新西方天文研究,传入的天文是第谷小轮体系,大体可以理解为星体都是在一个一个的轮子上,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多重天的说法很相似,有利于附会传教。
更重要的是,西方当时的新理论还没有足够成熟,第谷体系只是在部分推算日月食的时间精度上相对更高,历史上常有文章说西方当时天文精度极高,所以震惊了中国人。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当年传教士利玛窦在展现西方历法精度时,是通过选择性删除崇祯改历时期的交食记录来实现的。
并且当时发生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了解当时的天文学发展,会发现其实同时期的西方天文测算时,也时有发生不够精确的情况,而在传教士们在中国朝廷的汇报中,却是次次精确。
实际上,这是因为康熙中后期传教士们取得钦天监资格后,变本加厉虚报数据,在每次报告交食数据时,都按之前预报数据的重抄一遍,并不完全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在康熙时期传教士南怀仁也表示过,要充分利用这种机会,充分地好好运用来传教。
古代我国解释岁差,是以赤道为主体,认为是黄道平面沿着赤道向西滑,这实际上是正确的认识风水堂:四柱八字中的大坑与值得争议,但被西方天学传入后,导致了很多观念上的混乱。
正因为这些混乱,中国当年的天文算生们被搞得稀里胡涂,尤其是在1723年至1840年中国闭关锁国的时候,大多用西方传教士们传入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术数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造成了很多大坑。
不过即使是到了闭关锁国的时期,中国仍然是有人才的,当时出了个叫安清翘的算生,在封闭的环境下独立研究,彻底反驳了托勒密体系,并提出来与现代天文一样的解释以及结论。
结合古代说的天道左旋,安清翘认为这指的就是黄道轴本身在逆时针左旋同时,也在围绕着极轴左旋,不但得出来了黄道是相对于赤道东移的正确结论,甚至还进一步否定了第谷的小轮体系,认为这是根本不存在的概念。
所以,即使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官方天文理论发展确实相对落后于西方,但从民间术数应用角度来说,实际这种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其实并没有大到足以冲击传统算法术数的地步。
特别说明的是:
古代历史上测冬至多是“定气法”,但其余计算又用平气,一个历法两种方式同时存在,但在重大的事情中,所用的皆是定气为准,这是为了验证准确,采用能够体现真实度的“平气法”。
无论按照平气法(1645年以前使用)还是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推算,冬至的具体交节时刻都是完全一样的。这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是仅有的一个。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由于其特殊性。。。
道民将那天定
为
元始天尊圣诞
冬至——龙汉祖劫天尊
夏至——赤明中劫天尊
降圣——开皇末劫天尊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干,可以说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道教虽然是古老的宗教形式,然而道教的智慧却历久弥新,具有理念和超前性和价值的超越性,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当今社会的人们,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健康隐患,精神苦闷的“现代病”所困扰,道教的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素朴节欲的养生智慧、心斋坐忘的性命修炼,正是提供对治这些现代病的良方。
因此,传播道教正能量,服务于当代社会,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共参往期《来自我们的讯息》(道讯):(说明:虽然不难,但是你要先看完。。)
(说明:老黄历几乎人人家中都会有,每天宜作什么不宜做什么你都能看懂吗?)
(说明:此文针对当今社会“易经风水”的现况而作,专程送给“易经风水” 相关和周边的人!)
(说明:谦卦,可以说是易经阴阳之“阴”发展到极致的一个卦,催生了中国传统文化另外一个学派——老子《道德经》一派。谦卦爻辞与《道德经》相关内容,遥相感应,从中能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传承性。)
(说明: 道历4714年秋 ,成都体育学院里的一堂中西方文化专题课的内容刷爆了不少体院学生的朋友圈。只因该课程的老师——宗争,竟用“算卦的方式,算出了该堂课3名逃课学生的学号。而这一“神举”也迅速走红网络)
转 发 分 享 功 德 无 量
福
生
无
量
天
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