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驿事带您走进古色古香的珠海农历新年
香山驿事带您走进古色古香的珠海农历新年
在南粤大地掀起的古驿道保护和活化热潮中,“古驿道”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古道,更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历经岁月的沉淀,珠海古驿道沿线地区留存着类型丰富的传统风俗,它们与古驿道历史文化资源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丰富立体的传统文化万花筒。其中尤以新春佳节为代表,文化传承悠久、节庆民俗丰富、年节美食多样。随着年味渐浓,各项民俗活动筹备日酣,本期香山驿事带您走进古色古香的珠海农历新年,体验岭南重镇的别样风情。
过年啦
不可不知的文化传承
早在清朝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中香山驿事带您走进古色古香的珠海农历新年,就曾记载珠海人民庆贺新春的民俗风情。其中有文曰:元日拜年,烧爆竹,啖煎堆白饼沙壅,饮柏酒。元夕张灯,烧起火,十家则放烟火,五家则放花筒。嬉游者率袖象身香筒,打十八闲为乐。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饰童男女为故事者百队,为陆龙船,长者十余丈,以轮旋转。人皆锦袍倭帽,扬旗弄鼓,对舞宝灯于其上。勾勒出古时香洲、斗门地区,家家户户放鞭炮、吃煎堆、团圆拜年、舞狮、舞龙的热闹景象。
图为《南越笔记》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让古时人们庆贺农历新年的风土人情、热闹欢乐的景象跃然纸上。立春之初,万象更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珠海地区更是流传下了年廿七“去买桔”、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唔外走”、年三十“团圆饭”、年初一“做豆捞”、年初二“开年菜”、年初三“度赤口”的传统民俗潮汕民风民俗,为新春佳节增光添彩。
图为《元日》
不可不看的节庆民俗
经过数千年的礼乐沿革,珠海地区流传下丰富的春节民俗活动。如今,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虽已属旧时民风,但春节在人们心中的份量丝毫不减。迎接新年的旧时风俗如今早已蜕变精简,但庆贺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却一直深受珠海人喜爱,并得以代代相传。其中尤以金湾三灶鹤舞、香洲前山凤鸡、斗门醒狮飘色最为出名。
看鹤舞
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鹤舞一般只在大型的祭祀或元宵庆典表演,源自宋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鹤舞表演时伴有打击乐,气氛欢快而热烈。它是三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潮汕民风民俗,鹤歌鹤舞按照它原来的样子原汁原味保留下来。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嬉戏……三灶鹤舞造型逼真,舞姿生动传神。
耍凤鸡
前山凤鸡舞也叫耍凤鸡,其前身为凤舞、雄鸡舞。起源于明朝,盛行于清末民初。凤鸡舞道具用篾做成,外形似鸡,舞动时,不用锣鼓指挥,而是有节奏的哨声指挥。凤鸡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序:金鸡探望、金鸡戏水、金鸡梳妆、金鸡寻宝、金鸡瑞步、金鸡起舞,整个环节表演完,不断重复以上程序,最后是“尾声退场”。
斗门醒狮
舞龙醒狮为民间绝技,在斗门更是平常,大小庆典都要出动。斗门区民间醒狮活动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属于南狮技艺,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至清末民初醒狮表演日渐兴盛,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活跃于民间。
赏飘色
飘色是珠海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明朝天启年间,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乾务飘色多取材于民间故事,造型奇特,制作工艺精致。至今保留人工抬色的传统,每队飘色均辅有领路牌、罗伞、护色等,阵容庞大,色彩夺目,观赏性强。
不可不吃的年节美食
新春的年味,除了千姿万态的各种传统庆典风俗,当然少不了各色各样的传统美食,其中濑糍水、糖环、碌堆和油角是新春佳节必备美食。人们通过制作节庆美食,以示时日之特别和难得,同时也通过食物寄托对来年的期待和祝福。
濑糍水
传统的濑糍水,用料上乘、完全手工制作。选用新鲜优质晚造粘米、虾米、瘦肉、腊肠、鱩干、葱花,就是地道的斗门“濑糍水”。旧时斗门人以此接待宾客潮汕民风民俗,或在重要时节、喜庆日子才如此繁复劳作,制作这种美食。
糖环
必不可少的一种圆形粉果,买一包回家拜神香山驿事带您走进古色古香的珠海农历新年,有团圆之意。
碌堆(煎堆)
一种用糯米粉作皮的空心甜煎堆,之所以叫"碌”是因为它像球一样圆滚滚。
油角
常备的年味小吃,油角的谐音叫"有角",有今年吃油角,来年露头角的寓意,一般用砂糖、花生仁做成馅,包成饺子状再下油煎炸。
珠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历史上,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福建人,或车马,或舟楫,通过古驿道往来之众不绝于途,历经岁月的积淀、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的传统民俗,早已如涓涓细流渗透在本地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中。
福
春节是对团圆的企盼,是对愿望的播撒,是对来年的憧憬,种种美好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融汇在这一场场欢腾的舞龙醒狮、一个个难忘的地方美食之中,成为我们心底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