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让大家耳目一新
大同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让大家耳目一新
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大同传统文化,七、八月十五九月九……早年的大同,从正月开始,无论传统民俗节日还是有关宗教节俗,人们都会在举行庆祝或者祭祀活动过程中,加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既聚会交友,又充分享受活动所营造的气氛。在活动中,既有多年传承下来的形式和内容,让人们回味过去;也有新创节目,让大家耳目一新。
大同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群众文艺创作,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地方戏曲、民间演唱流传很早,说唱道情、耍孩儿、北路梆子、中路梆子、河北梆子都在本地流传演习。在民间庙会、富家喜庆之日以及节日礼俗活动中,人民群众通过丰富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为生活增添情趣。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人们随着环境和季节的变化,举行不同的活动,年复一年,成了习惯。民歌、小曲、小调,与日常生活作伴,反映着劳动生产、爱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人们随时在劳作间隙,依据当时的情绪、环境、季节等因素即兴而唱,随致而舞,故而流行于田野乡间的劳动群众和城镇小商小贩、车工轿夫等底层人民中间。比如劳作了一天,走在傍晚的暮色之中,“信马游鞭”,踽踽而行,远处的炊烟静静地等着,便随口哼唱几句,兴致顿起,疲劳顿减。
早期的群众文化活动,从正月十五到二月初二为一个高潮。城内东西南北四隅各有“社火”,按习俗的时日依次排列活动。一年内从春节开始活动不断,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活动。正月初五称“破五”大同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让大家耳目一新,各商家店铺即可开市营业,总要庆祝一番。正月初八叫八仙日大同传统文化,是逛庙会的日子,祭星、烧香游庙活动十分热闹。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耍钱龙;三月十八奶奶庙会;四月八,西财神爷和西奶奶庙会拴孩子;五月十一城隍庙会,由商会推出“会首”操办,搭台唱戏,牛市、马市好不热闹;六月六东关南园搭野台唱戏三天,菜园子遍地插小纸旗过会,六月十三林神爷的圣诞;七月十五城隍爷三出府,撵赵万牛到处跑;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九月九重阳节,老人登高大同传统文化,吃三色花糕;十月一鬼节日烧寒衣;十一月冬至,“齐碳”到五道庙垒旺火,一些煤矿举办祭窑神活动;腊月二十三,恭送灶王爷上西天,自然也要活动一番。
远在清道光年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大同地区盛行民间曲艺音乐、说唱道情,当时的道台和提督有盛典庆会和喜庆节日,就邀请民间艺人献艺。先后出现的专唱大同道情的民间艺人有马三、李相采、四没眼、施八十子、冯泉、罗寿山、苑兰亭、周鼎、邢汉臣等,他们依行业、亲朋、师承等关系,相互扶持,互相切磋,从而发展形成了按地区或师承关系的民间玩票名称,有大西票、大南票、大北票、小西票。到解放前夕,只有大西票继续存在。旧时大同民间文化的成果,经过历史的洗礼,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后,大同的群众文化工作既有顺利发展的时期,也遭受过挫折,建国初期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广泛建立了群众文化组织,开展了小型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1963年,随着党和国家实行一些政策,群众文化工作出现了复苏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文化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出现了兴建农村文化站、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专业户的热潮,出现了业余文艺创作繁荣、民间艺术发展、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兴起的新局面。1952年全市普遍建立了县(区)文化馆,1965年正式成立了大同市群众艺术馆,1978年南郊区城关乡等二个乡镇成立了文化站,之后各乡镇相继成立了文化站,另外还成立了两个文化中心。与此同时,全市培养了一支庞大的群众文化队伍。业余文艺创作也取得很大成绩,平均每年创作各类作品达100件以上大同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让大家耳目一新,其中有不少优秀之作。如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的家乡在塞北》《我是采煤的黑小伙》《火车头我的好伙伴》等,舞蹈《抢婆婆》《黄河情》《白衣天使》《九龙戏水》等,曲艺作品《理发》《古店工曲好》等各类作品,有的获省级以上奖,有的还在全国流行。(侯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