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新途径
我国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对策,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密集、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需求。农村天地广阔、空气新鲜、自然环境优美、山村野趣浓厚、绿色食品多样、农事活动新奇、乡土文化丰富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新途径,对城市居民来说,能提供一种别有情趣的享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可以为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创造条件。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新异的农业景观和城市人扩大休闲旅游的强烈愿望相结合,形成了观光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开发的客观条件。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使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领略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向游客提供现代化新兴农业艺术的旅游活动。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观光农业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结构大体可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等类型;按区域与内涵可分为资源特色型、城郊型、文化特色型等类型[1]。
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民俗旅游按其涉及的民俗范畴,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俗游、语态民俗游四个方面;按民俗生活的空间,可分为观览型、参与型、休闲型、运动型等;根据旅游产品的服务功能,又可分为认识型、教化型和满足型等类型[2]。由于我国民俗旅游产品大都属于乡村旅游产品,因此往往与观光农业联系在一起或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1烟台市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北部,辖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福山区、开发区等五个区及蓬莱市、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莱阳市、海阳市、栖霞市等七个县级市和长岛县。市域三面环海,自北至南濒临渤海、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一面连陆,国际国内位置十分重要。该地区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湾,是全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著名的水果产地和重要的黄金产地。该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条件适宜发展旅游农业。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人们感受异地民风民俗的好去处,开发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间减少,特别是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的各种污染、城市环境恶化给城镇居民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害,而该地区农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独特魅力,可以形成吸引城市居民去农村观光旅游的强大吸引力。
1)资源丰富烟台地区人口密集,农业发达。拥有“烟台苹果、莱阳梨、福山大樱桃”等一系列名优农林产品。该地区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既有蕴藏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又有保存较好的自然山海景观,纯朴的胶东民俗风情,使该地区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目前已建成的多个农业观光园,如烟台农博园、福山的大樱桃园、蓬莱的葡萄园等都已很有人气。在大樱桃园里,游客可以忘记诸多烦恼,放松心情,怡然自得地采摘到新鲜的大樱桃,虽然摘到的大樱桃是市场价的两三倍,但游客们还是蜂拥而至。
长岛县位于烟台北部黄渤海交界处,有32个岛屿,地域环境特殊,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夏日里各地游客纷至踏来,真使得渔家人有点“招架不住”。
在休渔期渔民搞起家庭式民俗旅游业,借助闲置的船、网和渔楼,请游人白天摇橹驶船钓捕,夜晚坐在炕头品尝海鲜喝“老烧酒”,游客吃住在渔家,夜里枕着涛声睡在渔家炕头,日里跟着渔民出海布网,吃着刚上岸的海鲜,生活在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天地,常常乐不思蜀。截至2002年,“渔家乐”项目接待游客已达20万人次,营业额高达1 600多万元。
烟台地区的农业观光园当数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它占地600 hm2,总投入3 000多万元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对策,是山东首家农博园,于2002年4月向首批游客开放。农博园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更有满目绿色,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园区分为珍奇果蔬区、现代化农业科技设施展示区、娱乐游玩区三大区域。珍奇果树区主要有特大南瓜园、彩色蔬菜园、特色蔬菜园、沙漠植物园、灵芝园;珍奇果蔬区占地2 300 m2,有硕大无比的写真瓜果雕塑,有16个科、60余种珍奇瓜果蔬菜,最大的一株甘薯重达50.8kg;在现代农业科技设施展览区,主要有果品起调保鲜试验库、高档花卉园、日光温室、月季长廊、农业科普知识园、观光果园等。
在这里有目前全市面积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电脑控制规模化生产花卉的现代智能型连栋温室,有便利农民使用的低投入、高产出的日光温室,还有品种齐全、名贵典雅的月季、蝴蝶兰、火鹤、一品红等高档花卉。娱乐游玩区近期动工。农博园除了旅游,还可以以示范的方式普及农业新科技,推广新成果、新品种,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集中展示现代农业科研、生产设施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传播现代农业科技信息,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2)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烟台三面环海、一面连陆,交通位置优越,形成了铁路、公路、海运、航空互相连接的交通运输网。全区港口众多,其中烟台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地区直接通航;烟台空港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现已开通至香港、汉城、澳门的国际航线及至北京、上海、深圳、乌鲁木齐等24条国内航线;火车直达北京、上海、西安、佳木斯等地。
烟台地区城乡已实现通讯程控化,移动通讯网络遍布城乡各地。目前,烟台地区已成为外商投资与贸易的热点地区。1997年烟台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一年一度的烟台果蔬会已成为烟威地区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的对外窗口。
该地区酒店服务设施齐全,星级大酒店有100多家,各个县级市、公路要塞口、乡镇政府驻地及风景区周围均有不同档次的宾馆,游客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随意选择。
3)客源市场广阔从消费对象来说,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还有一部分外来游客。烟台地区城镇人口有91•79万人,他们中大部分人有去郊区、农村旅游的强烈愿望。从消费能力来看,2001年烟台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 057元,不仅消费水平提高了,消费支出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具有参加农业旅游的能力。烟台接待海外旅游人数已达到112 446人。[3]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步伐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来华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今后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群体将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农业旅游将成为城市人口消费热点之一。
2烟台市开发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对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缓解农村经济中的一些矛盾。笔者认为烟台地区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1)增加农民收入。旅游产品大多数在当地销售,农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现金收入,而且可以最直接地得到消费者的信息,对产品进行开发或改进,实现增收。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大小批量都有市场。如2001年烟台农民人均收入达3 635元。[3]在烟台福山的大樱桃园里,由于现摘的大樱桃价格是市场的两三倍,农民这一年的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
2)提高农产品质量。现在,大多数农副产品都供大于求,烟台市四周都是以农业为主的郊区,无论是蔬菜还是瓜果,都一齐涌入城区市场,竞争的结果是追求产品质量成为主流。现在,全国许多旅游地区的农产品都大面积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2002年烟台果蔬会上,来参观的烟台郊区和各县市区的农民,获得相关信息后,大面积种植绿色果蔬。对城市市场来说,绿色食品尽管价格高却供不应求,这样农民收入自然就高。
3)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经济结构。在农村地区,观光农业和民俗旅游是最大的第三产业,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从而优化经济结构。如2002年烟台市产业结构比例由五年前的18∶51•3∶36•3调整为12•2∶51•5∶36•3[3],同时旅游产品的经营,旅游地区劳动力的经营都有巨大的商机。例如在烟台塔山的庙会上,一种涂着油彩、可以发出“呱呱”声的泥老虎很畅销,农村人利用农闲的冬季做泥老虎,每件手工费一元,这样一人一天能增加收入30—50元。
4)开拓旅游空间,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过分拥挤的现象。终日生活在拥挤、嘈杂环境中的城市居民,缺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普遍有压抑、烦躁的心理,非常渴望回归大自然。人们在短期的假日里,去农村旅游,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旅游空间,缓解了城市旅游过分拥挤的现象。
另外,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还有有利于普及农业基本知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意义。
3烟台市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应注意的问题
3.1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
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是一种旅游新产品,同时又是一种现代农业管理方式。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观光农业认识不足,从而产生了两种认识误区:一是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来维持其发展,结果旅游地在淡季无农业收入补充,波动起伏较大;二是农业经营者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单一经营思想,认为旅游业可有可无,是次要的补充收入。如有些地方对旅游者的接待,要视自家房屋的空余而定。因此如何使农业和旅游业得以交融,互为补充,形成特色产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2传统的投资理念导致了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行为
目前,烟台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投资开发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其投资行为是在旅游目的地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经济行为,旅游企业首先垫付旅游资源开发的启动资金,然后接待旅游者获取经济利益。基于此目的,他们一发现某地有资源可以利用,便仿效进行盲目投资;在开发经营时,多为了节省开支而采取粗放式经营;在当地资源吸引力减弱时,便转移目标,成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投资行为。这几种投资及开发经营方式严重浪费了当地的资源,环境遭到破坏,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恢复。
3.3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产品档次较低
烟台地区大多数开发者对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在景点和项目开发上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可供参考,因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1)项目单一。由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使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功能、内容单一,如观光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垂钓园只供钓鱼;民俗旅游产品多限于民俗文化村、民俗节庆活动项目、民俗博物馆等,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无法跟上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2)项目模式雷同。目前有地方特色的观光
农业旅游项目不多,各地开发模式雷同,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和农家乐、垂钓园和渔家乐等;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许多地区一哄而上,既无市场考察,也无自身的民俗旅游资源条件分析,结果形成了民俗资源开发无序,民俗村重复建设的局面。如仅长岛县就建立了20个民俗文化村,渔家乐有700个渔户。由于内容雷同,游客游览后,常会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
3)人工化、城市化严重。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开发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也不是失去原有自然环境的高度浓缩的民俗风情。但在目前,部分开发经营者对此理解不够深刻,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不顾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使其城市化、人工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使其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有些民俗旅游地也多在民俗建筑上下功夫,对原有的民居进行夸张性的改造,使其成为建筑物展览,失去了鲜活的、古朴的生活情趣。
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在项目开发规划上存在的这些弊端,使旅游产品的档次较低,更新滞后,缺乏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市场适应性较差。
3.4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
1)布局分散,规模狭小。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该地区的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的项目存在类型多、总体规模狭小的特点,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观光旅游区在半径为29.5 km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1]而目前该地区大多数观光农业区的面积小于这个数字,因而造成了客源市场狭小,游客也少的局面。另外,由于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项目大多由农民自发经营,小团体资金有限,不能满足农业观光项目对资金的需求,导致了产品单一,深层次开发不够,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贡献小;有些开发经营者急功近利,只注重自己区内的发展,使相邻的开发区域、行业之间协作性不强,难以形成功能互补和群体优势,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2)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备不当。在烟台农村,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施,交通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如一些山区和偏远的小岛,一般具有资源优势,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去目的地需要几经辗转,使城市内的游客只能“望景兴叹”;而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配套设施也不十分完善,至于城郊,交通、餐饮、住宿等设施较齐全,但购物、娱乐等设施却很不完善,使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状态之中。
3.5管理经营体制不健全
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时间较短,其管理经营体制很不健全。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民营资本进入后,采用家族式管理方式,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让一些无管理才能的人居于管理岗位,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二是立法机制几乎是空白,许多开发经营行为,如因项目雷同,争夺资金等而导致的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行为得不到规制;三是在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方面有很大欠缺,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环境破坏到哪里”的局面。
3.6旅游地市场季节性波动较大
由于农业和渔业的季节性,烟台地区观光农业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反差明显。在旺季,游客太过集中,给旅游地带来设施容量、环境容量上的压力;在淡季,游客稀少,又造成了大量资源和设施的闲置、浪费,使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例如,多数观光果园在夏秋季挂果期间,游人过度集中,管理又跟不上,造成乱采乱丢现象严重,对环境压力较大,而在冬季则门庭冷落,效益低下。因此应根据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时节,开展不同类型的观光旅游或增加农业经营项目以保证淡季不淡。
4烟台市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的对策
1)搞好农游结合。正确认识“农游合一”的涵义。首先,要把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形成联动效应,如不少去泰山的游客,在游览了泰山之后,还可以专程到泰安郊区的阜阳村参加该村的民俗节,体验鲁中民俗民风;我们也可以将蓬莱周围的观光农业与蓬莱阁景区紧密结合,将栖霞牟氏庄园与当地民风民俗与观光农业紧密结合,加大宣传力度。其次,要摆正农业和旅游业的位置,选择项目要科学规划,使生产功能、观光功能、休闲功能可以在同一载体上得以体现、得以发挥和紧密结合,并做到农业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安排有序。
2)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灵魂;精品,是旅游特色的升华,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石。项目的开发,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地的资源分析,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并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要突出项目的新、奇、特,使其吸引力经久不衰。市场,是检验旅游产品的试金石,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舞台和动力。要根据市场需求,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开发规划方向,并把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定位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通过分析市场的客源流、规模等来采取相应的旅游地设施建设措施、环境保护措施,使环境在最大程度上受到保护。优越的区位条件是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收入的基本前提。在选择区位时,首先应考虑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都市郊区农业带和旅游项目相对集中的区域。乡村民俗旅游很重要的一条还在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要丢弃了朴素、自然、协调等基本原则,乡村旅游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设施,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要实现民俗旅游的持续发展,还必须加入点“文化味儿”。农村作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基地和前沿,通过旅游这种形式,能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品位。
随着我国加入WTO,旅游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而农村旅游市场规模大、潜力足,其开发效益对旅游企业不言而喻。“农”字是个主题,绝不能放弃这个乡土味,有些农村盲目开发旅游业,引进和自身特色格格不入的项目,结果反倒失去了游客。高科技农业对现代旅游者有吸引力,那就要发展无土栽培;绿色食品对游客有吸引力,那就组织参观无农药蔬菜。此外,花木、瓜果,甚至农村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街都是开展特色旅游的有效资源和载体。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不要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高消费;要体现观光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拓展投资渠道,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清洁的旅游和生活环境。大力拓展投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以银行贷款为辅的资金筹措方式,利用社会集资,努力吸引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如龙口探索出集体资金入股,农民以人力和提供住宿条件入股形式,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集餐饮、住宿和胶东民俗观光于一身的“农家院”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新途径,并利用外资改进精品果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旅游环境影响着旅游活动的进行。首先,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民俗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其次,要提高景区人和游客的环境意识,并培养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
在对市民进行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卫生条件差是他们到农村旅游最担心的问题,其次是饭菜质量。去农村旅游大多都吃住在农家,食品卫生、公共卫生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的清洁卫生都直接关系到旅客的身心健康。然而,在很多农村,卫生条件差,村民的卫生意识不强,这个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只有引导和教育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购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才能为游客创造出一个洁净的旅游和生活环境。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规划设计时,要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
4)科学管理,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在管理上要建立“经济、行政、法律”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制度。在行政上,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实施有效的检查、监督和奖惩制度,统一区内的规划建设、旅游服务、民政、治安等工作;法制上,要加快立法进程,建立执法队伍,把专管与共管结合起来,建立区内群众组织;同时要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对策,做好统一审批规划、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等工作。此外,还要大力打造旅游农业品牌,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力争正确发展烟台的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从而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传钧,郭焕成,王云才.略论中国观光农业的性质与发展[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组委会.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2002.9:1—2.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厦门:福建出版社,2002:14—17.
[3]烟台统计局.烟台统计年鉴[M],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