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儒家思想的句子 (每日一题)高二高三期末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三)
体现儒家思想的句子 (每日一题)高二高三期末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三)
本篇适用范围:高二高三期末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三)
注意:最末的即时练习一定要做啊,做题巩固知识点很重要。
——孔方兄
宋明理学
概述:
1.理学的创立背景
(1)背景:
①魏晋时期的道教兴起和佛教传播冲击着儒家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唐末五代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②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理学的含义: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而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北宋的“二程”又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2.理学的成熟
(1)南宋的朱熹通过对理气关系、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等方面进行系统地整理论述,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强调儒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三纲五常”的社会实践理论;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以“正君心”。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达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理学的发展
(1)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于人生日常直接体悟。
(3)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一、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
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二、
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衰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而上学的主观努力。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哲学本来就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
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倡儒学道统,辟佛、道,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统治建设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宋明理学的内容
1.
三教合一
汉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无法控制人心。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宋朝时期:庶民社会来临,儒家需要重新诠释伦理规范,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
程朱理学的主张、地位及影响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1)统治者支持:
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
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思想主张
主张代表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二程”
(程颢、程颐)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地位及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3
陆王心学
1.形成背景
(1)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创立心学。
(2)明中期以后,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3)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思想主张
主张代表
宇宙观
认识论
(南宋)
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明朝)
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①“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②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
(1)相通之处
①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分歧之处
①在思想内容上: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这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②在修养方法上: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4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特别强调义理体现儒家思想的句子,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
李贽
(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2)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理学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
2
黄宗羲
(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2)其主张是明末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反应,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
顾炎武
(1)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众治的主张;希望改革弊政、拨乱反正;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
王夫之
(1)其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在“循天下之公”这一政治思想主旨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批判秦朝以来的暴政。
思维升华
1. 儒学的当代价值
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我们今天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纲要有指导意义。
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都成功地把儒学和西方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为我们今天正确对待儒家思想提供了借鉴。
2.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因素: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②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体现儒家思想的句子,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考点精讲:
1. 汉末至魏晋时期儒学面临困境的原因
(1)从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盛行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面临严重的困境。
2. 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1)新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体现儒家思想的句子 (每日一题)高二高三期末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三),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影响:①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并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②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 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角度,说一说明清时期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1)经济: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2)政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
(3)思想文化:吸收传统儒学中的有益成份,构建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如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顾炎武反对道学的浮泛之风,提倡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反对“天命论”,“先知论”,主张“气一元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是不断变化的。
4.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共同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礼教传统的士大夫惊惧。
(2)反封建专制。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考点延伸】
中国古代思想截止宋元时出现的三次大融合:
我国古代思想到宋元时已出现三次大的融合。第一次,自春秋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经战国“百家争鸣”,秦以法家为治国之道,汉初以道家“无为”思想为治国之道,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而此时的儒家经董仲舒发展,已融合了法家、阴阳家等多家思想。第二次,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道教兴起,至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吸取儒家和佛教思想观点进行改造,构建神仙体系和等级,为封建统治服务。佛教吸取中国儒家等传统文化,形成禅宗,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第三次即理学的兴起。
典型例题:
【例1】宋代学者李舰说:“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于异端,何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舌心知百体皆无所主,将舍浮屠何适哉。”对此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D)
A.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
B.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
C.批评“后儒者”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
D.说明佛教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解析】材料中学者李舰肯定了“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批判了“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将“后之儒者”与“古之儒者”相对比,说明其看到了当时儒者存在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即A项正确。李舰对“古之儒者”与“后之儒者”的不同评价,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即B项正确。由“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可知,李舰批评当时的儒学对民众影响不像之前那么大,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即C项正确。材料的意思是指出儒学的不足,希望改变,强调用儒家的礼教来排除佛教和道教的干扰,以达到让百姓受教育的目的,而不是认为佛教适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即D项错误,故选择D项。
【例2】(2014新课标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D)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这两项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B两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
【例3】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体现儒家思想的句子,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C)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朝鲜来华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谤辱朱子”,可见他们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宗,故①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故②说法错误。宋明理学是宋朝和明朝时期诸家学者为适应当时统治需要而对儒学的发展,故④说法错误。朱熹认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求理方法是“致良知”,故③正确。答案为C。
【例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B)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材料中“全新的创造”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新特征或创新之处,理学是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具有独特时代特征和新儒学内涵的真实体现,故选B项。A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体现儒家思想的句子 (每日一题)高二高三期末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三),不选A项。先秦儒家的思想已经具有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不选C项。儒学本身就注重纲常伦理道德,D项不符合“全新的创造”,不选D项。
4.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故答案为A。
答案:A
5. (2010·上海历史卷,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此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答案:C
6. (2010·浙江卷,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答案:B
|声明:本文由高考历史(ID:)汇总整理。转载时请事先联系协商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