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教育学科化与课程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新儒学教育学科化与课程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4年7月第16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OFHEBEINORMALUNIVERSITY / EducationalScienceEdition /July.2014Vol.16No.4收稿日期: 2014 - 04 - 08基金项目: 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国学教育学科化与课程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HB13JY056 )作者简介:石丽娟( 1968- ),女,河北顺平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史研究;赵颖霞( 1967- ),女日本儒家思想教育,河北大城人,博士研究生新儒学教育学科化与课程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副教授日本儒家思想教育,主要从事教育史和教育学研究。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新儒学教育石丽娟 a ,赵颖霞 b(保定学院 a. 教育系; b. 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日本传统儒学在明治维新初期的国民道德教育体系中被排斥,但经过改造后的新儒学教育在明治维新中期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得以复兴,特别是颁布实施《教育敕语》后,新儒学教育重新确立了在各级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原则和内容。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新儒学教育;复兴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 - 413X (2014 ) 04 - 0116 - 04DOI : 10.13763 / j.cnki.jhebnu.ese.2014.4.023 在日本封建社会,以朱子学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儒学是国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明治维新初期,即1871 —1878年,传统儒学因其束缚了新兴阶级的发展,曾一度在国民道德教育领域被排斥,但儒学只是 在 形 式 上 趋 于 没 落,并 未 从 社 会 中 完 全 消失 [1 ]( P124 ) 。明治维新中期,即1879 — 1889年,基于新国民道德教育体系建立的受挫及儒学的悠久传统,以国家主义的原则宗旨为指导而改造的,与日本神道的神国、皇国观念相结合的,具有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特征的新儒学教育得以在国民道德教育中复兴,并随着1890年《教育敕语》的制定和颁布,新儒学教育在国民道德 教 育体 系中 逐 渐 占 据 了 主 导地位。一、明治维新时期新儒学教育的确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儒学教育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经历了明治维新改革初期传统儒学教育被排斥到中期的儒学教育被改造和重新被接纳,及之后新儒学教育最终占据国民道德教育主导地位的过程。(一)明治维新改革初期传统儒学教育的被排斥德川幕府时代,以朱子学为核心内容的儒学成为了幕府的官学,也成为了国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学教育也因而发挥了有效维护幕府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但到德川幕府时代中后期日本儒家思想教育,随着下级武士及资产阶级新兴阶级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儒学日趋成为新兴阶级发展的思想桎梏,新兴资产阶级打破儒家朱子学控制国民道德教育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强烈。
1868年,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运动,以改革派武士为中心的明治政府认为欲巩固天皇新政权,必须尽快在儒学教育之外,确立新的国民道德教育内容,就此在1871-1878年,儒学被拒之于新国民教育体系的大门之外,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神道成为了新国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神道形成于五六世纪,其信仰的核心原则是尊皇、忠君。近代,在国民道德教育体系中,神道取代传统儒学始于倒幕时期,这一时期新儒学教育学科化与课程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神道就成为了倒幕派的思想主导。明治维新初期,基于巩固天皇新政权的需要,明治政府进一步开展了神道国教化运动,而且,明治政府还曾一度把主管神道事务的神祇官凌驾于主管政府行政事务的太政官之上,让神道独自担当起国民道德教育的重任,由此,神道成为了国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二)明治维新改革中期新儒学教育的复兴明治维新改革中期,儒学教育取代神道再次成为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主流,儒学教育得以再次复兴。究其儒学教育复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日本传统神道本身的缺陷;二是受西方自由主义影响而形成的自由民权运动给日本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日本传统神道自身的缺陷使其终被儒学教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