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儒家思想 老树连载(六):茶的中和之道
苏轼儒家思想 老树连载(六):茶的中和之道
茶,不仅仅在追求它的色、香、味,历代的文人、僧侣、道家把茶人格化表达心志,以茶作为载体,在儒、释、道的传统思想里相互交融,在儒这一篇,茶在“和”、“礼”上呈现了“和谐”、“和而不同”、“格物致知”、“礼运大同”的儒家哲理。
▵文中图片来源于:老树画画
茶的基本连载(六)
茶的哲理
儒,中和之道[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释义: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
/中 和/
《中庸》是四书之一,儒家经典,开篇就说了【中和之道】,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影响深远,渗透到我国社会各方面。所谓“中和”,其实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说法。最早的“和”字,是在西周的金文中。当时的“和”已经是一个“口”字和一个“禾”字并列的样子。推究它的意思,大概是与“吃”有关,“和”最初的含义应该就是“调和味道”。
在古人看来,治国与烹饪、奏乐以及其他事情是一样的,“和”是一种通过调和行为对旧有事物的突破与创造,都需要对各种元素进行调和,以达到“和”的境地。茶作为元素,与中庸的调和,在宋徽宗《大观论茶》中:“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说明了茶具有致清导和的功效。
/和而不同/
古人确实非常重视“和”的因素,将“和”视为一个美好的概念,而不限于“调和”,孔子还强调了“和”与“同”用在区别君子与小人上,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儒家弟子进一步说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记乐记》]。也就是说并不要求千篇一律和完全一致,而是允许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存在,强调的是对“不同”进行融合和包容,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当今现代“和”的重要性,其一在和谐,其二天人合一;“和”以人为善,和而不同,善待自然。
宋代诗人苏轼爱茶,他写了不少关于茶的诗词,他认为茶是天地间的灵草是自然之物,以青山为宅,以白云相伴,得甘泉润沃吸取了天地的精华,具有“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的君子品性,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有济世之术”可使人“精魂不觉洒然而醒”的清白之士[《叶嘉传》]。
/礼/
孔子《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苏轼儒家思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城郭沟池以为固苏轼儒家思想 老树连载(六):茶的中和之道,礼义以为纪,然后天下大同。这里说明了行“礼”是纪律,是社会文明安定的重要行为规则。明朝许次纾在《茶疏》考本篇有说“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南中夷人定亲,必不可无。但有多寡。”在这里看出,古时候的人结婚都要“下茶”作为聘礼,茶作为行“礼”的载体,在婚俗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渗透在待客的社交礼仪、婚丧俗礼以及日常生活中。
《礼记》大学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才能得安定,安定后就会思虑,思虑后自会有所收获。“致知在格物”,以茶作为载体,代入人格化的精神思想,特别是历代的人文雅士,格茶之物致知,静而后思。从大量的关于茶的诗文词藻,已经充分地说明茶可助静思。
今天我们国家提出和谐社会,茶的“调和”作用,有茶道精神,有茶的哲理,有以茶待人的传统礼仪,有以茶修自然性情,有以茶文化作为友谊外交的桥梁苏轼儒家思想,在经济上有新式的商务洽谈茶会,有现代的茶空间,“调和”这些所有的元素,传承古老结合现代突破创造,扬自己的优点和取他人的长处求“和而不同”,让不同的茶的思想和观点并存,百“茶”齐放,达到和谐。
下回:茶的哲理:佛,无一物
脱却一切个别的、他律的、世俗的成见,直入“无一物”的境界,随时随地地无碍、自由自在的应付一切外来的事物,在“无事、无心、无作”之中显现无穷的活力,无限的创造力。
[茶的基本连载]
以《中国茶的基本》这本书为主导,结合其他“茶之书”整合内容,连载介绍关于茶的基本知识,向所有人推广茶生活。欢迎有疑点或问题的留言讨论。
阅读资料:
1.英国,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2.英国,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3.中国,姚国坤,惠及世界的一片神奇树叶4.法国,皮埃尔·约瑟瑟夫·雷杜德画植物图绘5.中国苏轼儒家思想,罗威尔主编,中国茶的基本6.中国,郑国建主编,中国茶事7.中国,吴觉农,茶经述评8.美国,乌克斯,茶叶全书9.美国,梅维恒&郝也麟,茶的真实历史10.英国,罗伊·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
11.日本,荣西禅师,喫茶养生记12.中国,吴钩,风雅宋 看得见的大宋文明13.美国,伊沛霞,宋徽宗14.英国,柯律格,雅债 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15.加拿大,卜正民,纵乐的困惑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16.德国,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17.中国,周重林,茶叶的战争18.中国台湾,陈慈玉苏轼儒家思想 老树连载(六):茶的中和之道,生津解渴 中国茶叶的全球化19.中国,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20.中国,周重林,茶叶江山 21.中国,方雯岚,茶与儒22.中国,姚国坤,茶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