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在民族音乐家的推广
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在民族音乐家的推广
纳西古乐
的音乐,除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诗歌舞三者合一的“温麦达”、“”、“三多舞”等曲调外,还有古典的大型乐曲
《白沙细乐》和《丽江古乐》。乐器有横笛,竖笛,,二黄,南胡,中胡,大胡,杜,三弦,琵琶,筝,瑟,,木点,铃,海螺,鼓,唢呐,长号,钹,芦笙和等,其中,有很多是从内地传入的。
《》来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族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羊”、“万年欢”、“吉祥”、“八卦”、“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
历时400多年的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在民族音乐家的推广和组织下,以将纳西古乐推向世界.宣科率该演奏团到挪威,等地的演出是这一古老的音乐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东巴仪式
纳西族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一种宗教。多达30多种的东巴教仪式是的主要载体,即用象形文字记载在书里的内容通过各种宗教仪式表现出来,并以宗教仪式传承下来。这些仪式力图诠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与纳西族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祭风》、《祭署》、《祭丁巴什罗》等是比较具有代表性仪式。
祭天
祭天是纳西族最重要的祭祀仪式丽江民俗,纳西人自称纳西祭天大,纳西是祭天的民族。每年春秋两季分别以家族或家庭为单位在固定的祭天场举行。在祭天场中央竖立两棵黄栗树和一棵柏树,分别代表天父,天母和天舅,祭树下插大香,置供品,献牺牲。由东巴祭司诵念东巴经《崇搬图》(人类迁徙记),缅怀祖先,歌颂,赞美创造,用来传递历史渊源丽江民俗,加强民族团结,祈求,天下太平。
祭署
祭署、纳西语称为“署古”。据记载,署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署分管农耕畜牧。后来人不断地毁坏森林,污染水源和捕杀野生动物,导致署对人进行报复,使人发生病痛、遭受瘟疫、洪水、地震等灾难。为向署表示人的过错,祈求免灾赐福,人类请丁巴什罗协调,并跟建立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纳西人于每年农历二月举行祭署仪式。
祭风
祭风,纳西语称为“海拉里肯”目的在于超度殉情自杀和战争灾祸等非正常死亡者的亡灵。
纳西族相信人死灵魂不死,非正常死亡的灵魂会被鬼魔所缠,变成恶鬼作祟于人,因而要由东巴祭司进行招魂,超度,安抚其亡灵。殉情而死的亡灵被祭司超度到神秘的,那里白云、蓝天、高山流水,青松翠柏,草地鲜花,老虎当坐骑,白鹿当耕牛,,谈情说爱,无忧无虑,是爱情的乐园,是幸福的天地。
巴什罗
祭丁巴什罗,纳西语称为“什罗务”。它是东巴祭司去世后举行一种开丧仪式。届时在丧家屋内设神坛,持神象,置供桌,以铁犁铧代表居那若罗,设白牦牛、白马等神灵面偶、竹编、供酒茶等祭品。天井里置“标杆”,院内设鬼域、鬼寨,并从屋内灵柩前开始过院坝,至大门铺设,表示亡灵将在东巴祭司的超度下顺着神路图达到祖先居住的天堂。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悲壮。
素神仪式
“素祖”是纳西族传统的结婚仪式,又称“抱麻抱”。
纳西人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命神-素神。素神即供养在每个家庭的素篓里。举行这个仪式时,在东巴的主持下,将新娘的素神从其家庭的素篓里请出来,迎进新朗家庭的素篓里,与新朗家庭的其他成员的素神结合为一集合体,从此永不分离。在新朗新娘头上抹是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
祈寿仪式
祈寿仪式称为“汝众华”,是纳西族祈求风调雨顺,延年益寿的活动。是东巴教中最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
在仪式中除了布置神坛,悬挂日、月、仙鹤、七星旗、摆放祭品、神石以外,最突出的是设一棵代表“迎华神”的华塔和一棵代表华神梯的柏树。主祭东巴为主祭人家迎华神,求寿缘、求神福泽。将酒、米撒向人群是仪式的最高浪潮。
占卜文化
是纳西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还传承有羊骨卜、鸡骨卜、海贝徙、巴格卜星卜、手指卜、卜等数十种占卜。
白沙细乐
又名《白沙细梨》或《别时谢礼》。全曲分为《》及《》《三思渠》《美丽的白云》《公主哭》《云雀舞》《赤脚舞》《弓箭舞》《南曲》《北曲》《荔枝花》《哭皇天》等乐章.乐曲的来由有两种说法。
一是相传南征大理过丽江时,受到纳西族酋长麦良的欢迎,并协助他征服了邻近地区.离别时忽必烈把部分乐队和一些乐章送给麦良作为纪念。忽必烈回京即位后,曾问询乐队的情况,麦良就将一个未定名的一个乐章寄给他.忽必烈回信说这个乐章就叫《》。《一封书》是表现惜别后依恋之情的。
另一传说是明代木天王想吞并西蕃人住的地区,先把女儿嫁给西蕃王子,之后又把女儿接回丽江,筹划杀害西蕃王子。女儿悉知其父用心后,就写封信套在跟随来的狗脖子上,放它回去告知王子。王子即带兵攻打木天王,但中了伏兵之计,战死在白沙。木天王便把女儿关在玉湖的龙亭中,活活折磨致死,《一封书》和《公主哭》这两个乐章就是描写这件事的。
白沙壁画
寺庙壁画,就是著名的“丽江壁画”或“白沙壁画”。它是明代领主经济繁荣,纳西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
文化的结晶。这些壁画分布在白沙,大研镇,束河,中海,漾西,雪嵩等村镇的十多处寺庙中,是于明出至清乾隆年间陆续制作完成的。
据纳西族和在瑞调查研究,束河大觉宫现存正殿西壁六幅壁画,是,佛教的合制品,出于汉族画家手笔,用笔精细流畅,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自然;白沙的壁画,被认为是"丽江壁画"的中心,保存得比较完整,在十二堵壁画上,有道教,佛教的神,也有喇嘛教的,并有汉,藏文的款识。珍贵之出还在于丽江民俗,汉,藏,纳西族画家在制作中,采取了一定的写实手法,突破宗教题材的局限,反映了当时纳西族社会的一些生产和生活情况,如乐舞,屠猪,木作,纺织,钓鱼,打铁,砍柴,以及官吏,差役,罪犯,刽子手,旅行人等的画像。其他如
奔驰的骏马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在民族音乐家的推广,展翅的孔雀,盛开的荷花,牡丹,山茶,等,也都非常生动逼真。
壁画融汉、藏、纳西文化为一体,众教合一,展示了和儒、道等生活故事。白沙壁画对各种和艺术流派兼收并蓄,独树一帜。布局周密,用笔严谨,色彩富丽,造型准确,人物形象逼真,吸取了东巴画粗犷、色彩对比强烈、线条均匀、笔法洗炼等特点。丽江壁画中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这些画都展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画中描绘的宗教人物,以宗教为折光,融入了画师们的美学思想,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据史料记载,以大宝积宫为代表的丽江壁画,是在明初至清历时期的30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绘制完成的。当时的土知府木旺聘请了以马啸天为首的一批汉族画家,另外还有藏族和白族画家、东巴教弟子、道教弟子也参加了壁画的绘制工作。
娱乐活动
古镇酒吧
丽江的酒吧在全国是很有名的,丽江酒吧和丽江本身一样,夜间沉醉,白天质朴,没有刻意打造风格,却恰恰因随意而倍受喜爱。丽江古城新华街大石桥右侧就是闻名中外的丽江酒吧一条街。
丽江正月十五棒棒会
时间:每年正月十五
地点:丽江大研古城内,主要内容包括物资交易、花卉展销、宗教及民俗活动等。节日这天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在民族音乐家的推广,人们扛着马笼头、鸡笼、犁、耙、桶、锄等各种木制农具涌向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进行交易。
丽江三朵节
时间:二月初八
是纳西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是为了祭祀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神”。届时丽江城乡中古乐长奏,纳西人载歌载舞,赛马,狂欢,还会带着火锅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到拉市海等风景秀丽的地方野餐,郊游踏青,来欢庆节日。
东巴会
时间:每年农历3月5日
纳西族聚居地的东巴云集中部--丽江,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东巴会,场面盛大。 这天,东巴们早早来到玉水寨东巴什罗庙。点燃香炉,烧大香,祭拜神灵
和祖先,祭拜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并且诵经,做法事。
纳西族火把节
时间:每年农历6月25日至27日
以丽江大研古城最为热闹,纳西人按古规一连要过三天的火把节,点三个晚上的火把。每天门前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里的青年们个个拿着又细又长的小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们越高兴。
丽江七月会
时间:农历七月中旬
丽江是纳西人的又一重要节日。会期十天左右。因以骤马、牛等大牲畜交易为主,又称“七月骤马会”。七月会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节日期间,纳西人牵着牲口,带着农副土特产和各种中药材,来到大研古城赶会。逛会,看展览,看演出,从街头到会场三公里路的人流从不间断。日落黄昏,华灯初上,四方街、新大街和广场上,人声依旧鼎沸。
介绍告一段落,需要更详细的了解丽江可以加群:,群主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