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儿童读经教育对比之前学习季谦先生读经理论
于儿童读经教育对比之前学习季谦先生读经理论
十二年前,吾人因季谦先生而知读经教育,在深入研习读经理论实践之同时,亦大量研读港台新儒家尤其牟宗三先生著作,对三统并建与中西汇通始知其原委,对儒家文化之信心亦由此而坚定。四年前,因不认同季谦先生所倡之纯读经,遂淡出以先生为核心的老大纯圈。数年间,除了在读经教育方面大量学习思考古代私塾教学相关文献,还了解到以盘山、东海、康晓光三位先生为代表的大陆新儒家的思想观念,并有幸当面聆听教诲。于儿童读经教育以及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认知,进入了一片新的天地。对比之前学习季谦先生读经理论与牟先生著作的认知,提出我对当代儒学发展的十五个核心问题之思考。
2008年7月在莱州金沙滩
一、天性与习性
人与万物皆天道所生,故人与万物之性皆本天性。而人又为万物之灵,乃五行造化之秀气,故唯人能主动回归天道光大天道,万物则仅能受制于天道。人生而天性本善,习性易恶。于本善天性,人人相同,不增不减,亦不生不灭,而此本善非一般所谓善良之谓也,乃是宇宙天道于人身之呈现也,其本体一则曰生生不息之仁,再则曰保和太和之和。欲生生不息,万物须并行不悖,并育不害,唯保和太和,方可实现永久之生生不息。故圣人仰观俯察,以天道定人伦,礼乐刑政是也,而礼乐刑政,亦在于维护人间之仁和久存也。而所谓习性,即人之见闻习染久而成性也,其本无善恶之分,然一个生命一旦发生,即有所习染,故染于善则善,染于恶则恶,少所习染,一成自然,则难移易。而所谓善,即合于仁和也,所谓恶,即悖于仁和也。故圣人设教,以乐易之道启发天性,以亲仁里仁涵养善习,以小惩大戒去除恶习,胎教至孩提至成人,凡所谓教化之道,皆本乎此矣。
二、记性与悟性
人生而有记性、悟性两种主要学习能力。记性今所谓记忆力也,悟性今所谓理解能力也。人之记忆力,自零岁始发展,随年龄而增长,至十三岁而至最佳状态,一直保持到成年后则开始减弱。而人之理解力,亦从零岁开始发展,不同于记忆力的是,理解力并不受十三岁年龄限制,而是一直随年岁而增长,直至生命终止。然两种能力并非全然互不相关,显然,所接受知识之理解深浅决定着记忆之深浅,而记忆内容之价值大小又决定着理解力之发展高度。因此,所记忆之内容,其价值大小与能否有当下之理解,都决定着理解力之发展。与此同时,若自幼受到正确的记忆力培养,则有助于终身保持良好的记忆力。故而对于记性悟性两种学习能力,既要明其客观之规律,亦当明其主观因素之影响。如此,在教育教学中方不至偏于一端,一旦错过时机,都将难以挽回。现行体制教育所失,恰在于知理解力规律而不知记忆力相应规律,而民间私塾近年来方兴未艾之纯读经之失,则在知记忆力规律而不知理解力规律。
2009年在莱州程郭镇东风村水库
三、如何解经
关于私塾解经,有两点需特别注意,一者须随读随解,无论蒙学还是经学,都要在保留经文本意的前提下,用受教者易知易行的语言讲解,使其一边读背,一边即有适当的理解,以当下受到圣贤经典之启发影响,安顿身心性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二者在经学阶段,须经注并读,若只是随便翻阅几家注解,看一看抄一抄,然后找到一个自己有好感的为标准,这样受教者很难把握到圣贤言语之真意,极其容易陷入自以为是之境地,借圣贤言语以逞己之私意,终究与圣经贤教毫无关系。其实每一句经典都有其特定含义,倘若对经典一无所知,解释越多,反倒越容易混乱,故初学者当选定一个权威注解为标准,待根基牢固,再旁及其他,未为晚也。尤其清末民初以后的经典解释,或重文字考据,或以西解中,都不适合正确理解经典本意。在此吾人主张以汉儒经注为主,宋儒为辅,清儒注疏仅供参考可也。因为汉儒注经,以训诂为主,只为申明圣贤本意,且受两千年来历史之公认,至于宋儒、清儒之解经系统,都由特定时代特定问题而发,且其根基仍是汉儒解经系统,故欲以儒学解决当代社会之问题,依然需要重新回归汉儒解经系统。如是有了对于经典章句本意之正确理解,然后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明创造,应对新的时代问题。
四、塾教五原则
余尝因实践老实大量,遇到瓶颈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遂深入研习古代私塾教育文献,在参阅了诸多文章后,发现古代私塾虽因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实践方法各有不同,然在这诸多不同背后却有共同的原则贯穿千年,吾人名之曰塾教五原则。一曰因材施教;二曰循序渐进;三曰目标管理;四曰读解并行;五曰经史合参。因材施教即不同性别、年龄、生命气质、学习能力之学生,学习之进度与侧重点当各有不同;循序渐进即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遵循先蒙学、小学,再大学之顺序,蒙学只要认字与了解常识典故,小学则重在《孝经》《四书》之背解与日常礼节、生活能力之养成,如洒、扫、应、对、进、退、孝亲、敬长、隆师、亲友。大学则重在六经研习,基本遵循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顺序。目标管理即鉴于人天性本善之信念,一般会在安排学习任务与检查完成时特别注重,而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之状态适当忽略,一如古代科举从来不必计较考生来自哪里,老师为谁,读的什么书,用的什么方法,在哪所学堂,只是出题考核,合格则用,不合格下次再考即可。读解并行即读经解经从来一体,边读边解,边解边读,不会刻意的追求先集中背诵数十万字后到了书院再去理解。经史合参,即通过讲故事或研读正史,用历史中具体的人和事来帮助学生理解经典教义,使得学生对经典有更深刻之体会,亦可积累些许人事经验。
2012年4月在北京先生住处
五、男教、女教
阴阳分殊,故儒门之教,男女有别。在西化百年之今日,如何回归儒家之生活,使得男女有别落到实处,真正远离因背离儒家伦理纲常而造成的诸多痛苦与不幸,是当今儒教复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二十年前,盘山先生即提出以中国解释中国,解释世界,亦即以儒教解释中国,解释世界一切人事。今欲恢复学统,继承道统,实现政统,重新确立儒教之标准乃重要一步。作为儒教复兴第一步的私塾读经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故有两点,吾人以为须特别注意。一者男生女生之学习内容需明确区分,如从蒙学开始,男生依据正常学习内容次第可也,女生则必须同时学习与女德相关内容,按照女言、容、工、德,而开设相关课程,涵盖《闺范》《女四书》等,且当有与女子日后生活相关的能力培养;二者一旦十岁以后,男女当分校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反思,纵然一时条件不能达到,亦当分区、分班,不然外有物欲刺激,内有情窦初开,男女同校同班,必会相互干扰,使彼此陷入情感纠纷而不能自拔,最终只是相互耽误,徒生困扰。按照儒教标准,女子之生命价值从来都不必通过建功立业体现,而是通过辅佐丈夫,教养子女,侍奉公婆等方式来体现,千古以来但凡受人敬仰之媛徳淑女莫不如此。故女子求学,重点亦当在此。现代社会,虽有诸多职业女性,却因过于刚强而背离坤道柔顺之德,常使得家庭破碎,子女失教,身心疲惫,却不明其由,生命飘荡而不知其所归,最终只会导致三观错乱,是非颠倒,性情乖张,心为物役,惆怅而独悲!
六、塾教之目的
私塾本即中华民族数千年之基础教育模式,一直承担着基础教育与化民成俗的作用。只因清末民初,中国饱受西夷宰割,为图民族生存国家富强,国人才不得已接受西化,而教育西化正是全面西化的第一步。西方因有宗教维系社会伦理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反思,故学校只负责知识技能之传授。中国学习西方,在照搬其学校模式同时,却打倒了以儒教为代表的中国纲常伦理体系,而西方之宗教因与中国文化、政治多有冲突而未能普及,于是中国百年来之教育沦为了价值虚无伦理缺失的知识技能教育,既而又退化为脱离社会实践的应试技能教育。而今私塾复兴,首先要贞定基础教育之根本目的,依着古人,基础教育之目的不外两方面,一者人伦,二者常识。人伦就个体生命而言则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就群体而言则为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伦。纵然是日后的专业教育,也只是为了更好的尽伦尽份,此即“古之学者为己”之真意。至于常识,自然当与时俱进,掌握当下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妥善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目下之体制教育可谓两者皆无,而不少私塾仅是体制唯考试分数的机械转化,即唯包本字数是从。归根结底,两者皆与基础教育之主旨无关,其实践者之功利心却一如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大才,因为大才自有其因缘与成长轨迹,非人力所能左右,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人知书明理,成人成德,养成士君子。在成千上万的士君子中,或有圣贤出类拔萃,方有可能。岂能为了一个并无把握的大才培养目的,发明一套方法,然后号召众人去尝试,徒耗着多少孩子的慧命。
2013年5月在岐山周公庙
七、书院之功能
不同于作为基础教育之学堂,书院作为儒家的高等教育,讲明经义守护道统便是首要之责。故而作为私塾教育之继续,专治儒经便是书院的主要任务。圣王之道,载之六经,六经不传,圣教乃亡。故今之书院,首先当效法古代书院,根据学生天禀,指导其治经。当此学绝道丧之际,书院能够为有志儒学六经者提供一研学场所,使得圣王之道代有传人,薪火相续,便已是尽其天责。所以书院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养成以圣教为旨归的士君子,他日出山好守护圣教,实践圣教。同时书院还是一个学问切磋平台,在以圣人六经为本的基础上,欢迎四方同道前来论学辨疑。书院不该商业化,政治化,功利化,凡此有一加诸书院,书院将丧失其独立自主之精神。所以书院当远离闹市,深居山林,由民间儒者主导,以保持道统的客观性与独立性,始终按照圣王六经标准,对于人世间的是非善恶作出臧否,对人世间的各种问题开出药方,这就要求对当世的诸多学问亦需兼习。当然,书院也不应狭隘化,轻六经而仅为某一位学者之学术研究所,其他工夫都是为此之准备,如此不但不能实现书院守道传道的目的,且会严重遮蔽学生的眼界,使之虽以儒者自期,却终因学问根柢太浅,支撑不起弘道之任,陷入到无休止的逻辑概念论辩中,实在可惜。
八、一门深入与五教兼习
目前秉承季谦先生读经理论的诸多私塾于儿童读经教育对比之前学习季谦先生读经理论,因为港台新儒家致力于中西汇通之缘故,开设课程甚是驳杂,涉及儒释道耶科,并认为所有人类文化皆自人性而出,只是人类理性之不同展现,故当本于人性而汇通之,以达到中西合璧之功。此言虽是不差,然儒释道耶科对于道体的体悟却有高低偏全之分,见性、未见性之别,故其入门进路与追求目标亦大异其趣,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各不相同。且以理性而贯穿各大教,正是西方哲学路数,于中学甚至耶教不过是按图索骥,皮毛之学罢了,绝难知其精神。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各大教皆各成体系,自圆其说,相互之间且多有抵牾,常使学者无所适从,甚至流于避难就易放浪形骸,更有甚者价值标准常常跳跃各教之间,变成了唯利是从。正如一个异乡人,新到一个地方,面前有五条大道,到底该走哪一条,其迷茫彷徨可想而知。而每个人的最高信仰与价值体系只能有一个,正如神父不可能是和尚,和尚不可能是道士,道士又不可能是儒者。学问贵博,道德贵醇,故于初学者当摒斥外教,确立儒教本位,依着《三字经》之为学次第,先小学后大学,先四书后五经,把释道耶科包括英语诸科,全部后置,俱列于子学部。待学者经史学问大本已立,儒教信仰已成,于圣道多有体证,而后以圣贤经教义理为标准旁及百家,择善而从,方为正道。所以“纯读经”在读经内容上并不纯,教学内容之驳杂无序五教兼顾,仅是在教学方法上唯包本录像罢了。
2013年5月在岐山凤凰山顶
九、儒教、儒家与儒学
儒教乃是三皇五帝以来主导中国社会之道统,迨至春秋战国之际,周文疲敝,王官失所,道术分裂,百家争鸣,诸侯攻伐,儒教因而失去了王官学之地位,退而与诸子并列,作为圣王道统的继承者与守护者,儒家由此而生。及秦亡汉兴,汉孝武帝采纳董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以孔子六经为准选拔官员,儒家重回王官学,恢复儒教地位。而儒学,便是专门阐述儒教义理及其实践应用的学问体系。故而与儒教并列的当是,耶教、伊教、佛教;与儒家并列的则是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而与儒学相并列的佛学、道学、神学、科学等。中国政治自三皇五帝以来即是政教合一,然至清末民初,面对西学冲击,列强威胁,国若累卵之际,为了救亡图存故师夷长技,眼见儒教因与政治分离而面临魂不附体无家可归,有康南海、陈重远等儒门前贤,致力于重建儒教组织,力图使得儒教虽然离开政治,也能如佛道耶一般自成体系,独立生存,继续守护圣王道统,维护华夏礼乐,如此则退可传道授业安顿儒者性命,一如既往的过着儒家生活方式,进可复为王官学,使一国民众皆过上儒家之生活。惜乎其功未成,随之便是接踵而至的各种苦难。而今面对党国形态下的新政治格局,儒者们只能散落于社会各界,游离于主流社会边缘,要么孤老终生,要么自娱自乐,虽有扭转乾坤之力,却无从发出。一如而今之港台新儒家,政治上早已拱手让给西方民主,心性上又受佛老耶围堵,退为书斋学者,于国计民生实难有为焉。故而今所言之儒教正是为愿意过儒家生活的大众提供一个价值标准与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当有志士仁人脱颖而出,组成儒党,以系统组织的党派形式,在今天党国政治模式下的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下,面对各种国族天下问题,提出儒家的解决方案,以供执政参鉴。
十、学统恢复与道统继承
学统恢复首先在于恢复儒教的学习内容,然后是学习方法,最后是学习目的,当今唯有民间私塾堪当此任。即从内容恢复自孔子有教无类以来所行的六经为核心的学习体系,从识字到读经,从蒙学到四书经史。一旦内容上调整,与此相应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调整,于是两千多年来的儒学教育方法之基本原则,也就顺理成章的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圣贤经史之教所指向的教育目的,便可进一步确立。作为养成三观与人生大本的基础教育,读经教育将彻底摆脱严重背离教育本质,完全功利化世俗化的现行体制教育与一些民间私塾的唯升学、分数、字数趋向,真正发挥其启迪心性涵养德性移风易俗的目的,既为学生进入各行各业奠定道德基础,也为继续儒学深造奠定学识基础。至于道统继承,即当学生基础教育完成,且立志于学,有心圣道,便可进入书院,继续研习六经,寻绎其理,既求索圣人之至德要道,又致力于圣道之现代转化运用于儿童读经教育对比之前学习季谦先生读经理论,提出现代问题的解决方案。故相较于现代私塾以恢复儒家学统为旨,现代书院则当以继承儒教道统为旨。如此,上下衔接,配合得当,以源源不断的养成儒士,作为儒教复兴之新生力量,致力于现代中国之再儒化,合而言之,无论现代之私塾、书院,皆当是真正之儒教道场。
2013年5月在西安翠华山
十一、中体西用与中主西辅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学成就华夏文明,以科学为核心的西学成就了西方现代文明,两个独立的文明体系该如何取长补短,对国人而言,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沈寿康先生提出的中体西用说。此说至今仍被许多国人包括港台新儒家奉为圭臬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反思,并终身致力于以西解中,中西对比,而名曰中西汇通,并以实现西方的民主制度为政治追求。中体西用一词,为何后来又会发展成为西体西用,直接导致圣教沦亡以夷变夏呢?体、用本是佛教之词,熊十力先生曾作一喻以明两者关系,即海水与海浪,海水为体,海浪为用,有海水必有海浪,有海浪必有海水,故言体用不二,此乃天理人性之必然。前已提到,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如科学、民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必定要以西方文化制度为基础。而在中体西用的表述下,中西其实为平等关系。中体开中用,西体开西用,而今却并列二者,只会有三种结果,要么中西对立,要么有中无西,要么有西无中。在当时亡国亡种的大背景下,救亡图存是第一要务,于是西学地位直线上升,中学的地位不断下降。西学的地位持续提升,最终导致科举废除,蒙学废除,经学废除,西用渐渐吞噬中体,整个社会陷入一片崇洋之风。由于中体的衰微,所导致的基于儒教伦理的整个社会秩序亦开始动摇。既然中体西用论有问题,到底该如何才是正确?作为洋务派思想家的冯桂芬先生早先提出的的中主西辅论,既确立了两者的主从关系,又避免了相互间的吞噬,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在今日依然可作为面对西方文化的主导思想。
十二、哲学、中学与中国哲学
盘山先生曰:哲学始自古希腊,特指以“爱智”为特征的一种反思性思维方式。故吾人只可言“哲学”,而不可言“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海德格尔尝谓,言“西方哲学”是同义重复;盘山先生则谓,言“中国哲学”是异义冲突。中国有经学,有道学,有理学,有心学,还有佛学、老学、庄学,但无“哲学”。而如今“中国哲学”这一概念却笼罩一切,实为大谬。若用哲学方式研究中学,必使中学脱离本来面目,支离破碎,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学,即不能“像孔子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孔子”。而“像孔子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孔子”,是解释儒经以及理解儒学之根本原则,不能像近代以来以“六经注我”为根本原则来理解孔子,如以自由主义理解孔子,以社会主义理解孔子,以人本主义理解孔子,以启蒙主义理解孔子,以理性主义理解孔子,以康德主义理解孔子,以民主主义理解孔子,以马列主义理解孔子,以唯心主义理解孔子等。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像我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孔子”,其结果必然是曲解孔子,进而最终解构儒学。近代以来中国学人“以哲学理解孔子”之普遍现象,就是中国学人“六经注我”之最典型体现,现在必须回到“像孔子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孔子”的根本解释原则,才能真正如实地理解孔子及儒学。所以,现在当严格区分中学与哲学,二学分则两利,合则两伤。然而,百年来当代新儒家以哲学范式研究中学,代有传人,亦形成一“中西结合”之儒学解释传统,此一“中西结合” 之儒学解释传统既区别于本真之“中学”(儒学),亦区别于外来之“西学”(哲学),当有其自有之意义与价值,而为一独特之学,形成一现代儒学流派,以牟宗三先生为代表的港台新儒家一脉正是如此。
2017年9月在曲阜崇儒学堂
十三、民主政治与儒教宪政
港台新儒家一脉,因受“五四迷思”影响,依然致力于紧随西方,故把政治领域让给西方民主,并目之为儒家的新外王和新儒家的志业追求,导致在港台乃至世界,儒家完全失去了在政治领域的话语权,全由民主做主,自己仅退守至心性领域,与佛老耶无别。而深受港台新儒家影响的大陆新儒家学人近数十年也逐渐崛起,在深入了解体察中国历史与西方现代政治模式后,结合康南海先生在一百年前对中国政治的思考,对比儒教圣王所追求的王道政治,一方面发现了民主制度严重的先天性不足,即仅仅是民意的一重独大,其政治只能代表当下民众当下的利益诉求,程序的合理却并不能达成目的的合理,导致其对内虽讲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平等诸价值,对外却难改其殖民掠夺行径,缺乏神圣超越的价值依据与历史文化合法性的根源,故导致其政治模式最大特点即短视近利唯利是图。犹如一群强盗虽然组织严谨,其大小头领任职亦有严格程序,然却不能改变其对外打家劫舍的强盗本质;而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儒教政治资源在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近代以来一笔抹杀甚是颟顸。于是有盘山先生,基于《春秋》经传与三才之道,首倡儒教宪政,即具备天道合法性、历史合法性以及当下人心民意合法性的儒教政治模式,并参照西方宪政模式与议会制度,形成了一种天地人三才相互制衡的儒教宪政体系,包括太学监国制,议会三院制,虚君共和制三部分,并以超越西方民主,成为中国乃至人类永续发展的政治模式。吾人以为,这才是当今儒者真正应该追求的与古圣先贤千古一贯的王道政治理想,具体可参考盘山先生《政治儒学》系列著述。
十四、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
按照盘山先生之儒门判教,孔门教法,有心性与政治二途,在圣王处则浑然合一,在后儒则各有侧重。心性儒学承曾子子思,宗《四书》《易传》,旨在解决人克除习性恢复天理的问题,宋明诸儒集其大成,而政治儒学重则在依据天理解决人间制度安排的问题,宗《书经》《春秋经》,汉唐诸儒集其大成。心性儒学以现实生命违背天理流于习性为最大的焦虑,故念念在于克己复礼,存心养性,所谓内圣之学是也。政治儒学以秩序混乱导致的苍生疾苦作为最大的焦虑,故致力于依据天道建构合理的人间秩序,所谓外王之学是也。心性儒学解决个人生命安顿与终极归宿问题,故致力于尽伦,政治儒学解决社会秩序合乎天理以使万类各得其所的问题,故致力于尽制。心性儒学通过尽心而知性知天,实现天人合一,政治儒学通过依据天理确立人间秩序,以实现天命流行各正性命。心性儒学认为格致诚正是圣贤君子的成德基础,政治儒学认为良好的社会制度是圣贤君子行道的前提。心性儒学于个人则戒慎恐惧,于政治则格君心之非,政治儒学于个人则恪守礼法,于政治则创制立法。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皆天道所开之二门,虽有不同,却俱本于天道。前者在于回归天道,后者在于实现天道。心性儒学是政治儒学保持纯正不入歧途的标准,政治儒学是心性儒学长生久视的保障。心性儒学长于守成,政治儒学长于开创。有心性儒学,则政治儒学不会偏离圣王之道,有政治儒学,则心性儒学庶几免于一己喜好。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数千年来并行不悖,各有所长,各有其用,不可替代,唯不同世代侧重不同而已。当今之世,正当以政治儒学为主,心性儒学为辅,面对家国天下三千年未有之困境,提出儒家之解决方案,再现儒学之生机活力,唯如此方可救儒学于将溺,济生民社稷于既危。
2017年9月在曲阜崇儒学堂
十五、儒学传统与现代继承
当代儒学能否真正复兴,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者对于当今家国天下的问题能否提出切实可行的儒家方案;二者面对延续百年的儒学危机能否恢复学统与道统的传承。前者是后者的希望,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故本部分主要针对第二方面提出吾人之思考,盖有真儒然后才有儒家方案,才有儒教解释系统的重新确立。面对当今社会之少儿与成人,笔者在近数十年来儒门同仁不懈努力取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的提出继续全面深化的方案。第一、继续推进以蒙学经史替代中小学之语文课本,并效法清华大学,在高等院校推进经学院建设;第二,推进民间私塾书院教学理念实践之儒化,使得民间私塾书院成为养成儒家新生力量的基地,成为培养士君子的摇篮;第三、以教育咨询公司之名义参照国内心理诊所之模式,逐渐恢复儒家文化对于成人在工作、生活、学习以及价值实现与终极归宿方面的指引作用,成为接引愿过儒家生活人士的桥梁;第四,在城镇、乡村设立社区道德讲堂,由儒生主持,定期开展以子女教育、伦常关系处理、家风建设为主题的讲座,实实在在解决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兴趣班的方式开展体制学生业余读经讲经课程,以及成人读书会。以上四条,要持续开展并取得成效,最终还是取决于是否有很多儒生能够胜任此项工作,民间私塾书院的儒化与良性运作,首当其冲。故本文于此着力甚多。在此前提下,四方面方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风俗之更化与儒教之复兴。
以上所论,即是吾人自读经而至学儒多年,针对当下儒学自身以及儒学与社会各方面问题,长年学习思考的一个总结概要,也是各种思想的集中表述,愿此文对厘清当今各种观念,澄清各种是非,有所裨益,进而能对当代儒学复兴助一臂之力,吾人之愿也。因学力所致,难免有所不足,亦就教于大方之家。
廣毅于戊戌年九月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