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墨家、道家、佛家、关于孝的思想
儒家、墨家、道家、佛家关于孝的思想。
一、一般说到“孝”,总容易想到“尊敬父母”,实际上,儒家所说的孝,还包括了其他两个方面,即“祭祀祖先”和“生育子女”。为了尽孝,要生育子孙,使祖先得以再生。自己虽然要在某一天面临死亡,但是,通过子孙、家族的祭祀,而可能再生于这个世界。
儒家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是遗体,当然儒家、墨家、道家、佛家、关于孝的思想,父母的身体也是祖父母的遗体。如果继续追溯上去,就意味着自己肩负着过去的一切。作为生命,自己的身体肯定是过去的继承,生命是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
儒家的孝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第一,是奉亲、养亲、供养父母儒家、墨家、道家、佛家、关于孝的思想,管吃管喝;第二是尊敬父母;第三个是遵亲,遵照父母的意思来做;第四就是关亲;第五是理亲;第六父母有了错误以后,有了不合适的地方,你就应该劝谏;最后一个延亲,这不光是生命的延续,主要还是道德、教育,事业的继承。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孔孟都是在爱亲这一本源的生活情感的基础上建构孝道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所建构的孝道是鲜活的,是有本有源的,而这也是我们当下重建孝道应该遵循的路径。
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孝观念与墨家思想有较大区别 , 但二者不是没有联系的 , 儒墨均倡孝道 , 墨家更重“孝”的民主性 , 另外 ,《孝经》中的一些思想与墨家思想也多有相似之处。
儒墨同源,均以孝视天下:;墨家虽然也讲孝 , 却又与儒家所讲的传统孝道大不为同。
从传统孝道向封建伦理转化的历程来看 , 墨家的贡献并不大。但是 , 由于墨家讲究“兼爱”, 所以总是将孝与慈并提 , 从不把“孝”抬到重于“慈”的地位 ,在墨者看来 , 无论父慈或子孝 , 都不过是兼爱的表现而已。这种孝慈并重而不片面强调孝的特点 , 实反映了墨家对等级差别的否定 , 它对于孝道中民主性内容的增长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此外 , 墨家反对厚葬久丧 , 也是有着进步的历史意义的 , 对后世较有影响。
三、道家认为,其实孝道应该是出于自然的一种行为,但是人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能为所欲为的动物,所以道家强调人要回归一种“孝道”的本性,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本应该做的事,而不需要特别强调。
道家强调“孝”一个重要方面是基于科学的原因。世上宗教大多站在死的一端立教,道家文化与此不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生文化,道家追求长寿,长生。而要达到长寿长生,首先必须知孝,尽孝。
道家认为整个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我们所看到的万物万象都是这个生命体中的一部分。换现在话说,宇宙是一个生命,我们是这个生命中的细胞。这个细胞要健康长寿,必须做到两点:一保持与整个生命体的联系顺畅;二忠实履行自己的本分职责,否则就会被生命体淘汰掉。大自然这个生命体是永恒存在,生生不息的,而大自然中万事万物却是物换星移,花开花落。
“孝”与此有何联系呢?中国的文字是哲学文字,“孝”由老与子构成,即指上辈与下一辈的关系。中国的“老”字吊着一个挂勾,“少”字是小的后面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下一辈吊上一辈的挂勾上,形成一条无始无终的长链,这条长链就是大自然这个生命体与各个“细胞”之间的联系纽带,“孝”字在道家文化中,指的就是这种宇宙生命体内的联系通道与联系方式,即气脉。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孝”字这条长链上,都是这条长链上的一个节点,一个细胞。这个细胞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随时保持与整个生命体信息联系与物质交换的顺畅,要接受生命体的指挥,因此孝与顺,孝与听话联系在一起。不孝顺意味着这个细胞与生命体的联系发生了障碍,细胞拒绝接受生命体的指挥,也就是说这个细胞产生了病变,对病变的细胞大自然只好能治则治,不能治则淘汰。
大自然是通过我们的父母这个通道给予我们生命的,孝顺就是保持这个通道的顺畅,因此孝顺绝对是对自己有好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的思想主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的思想主张,是为自己好。对道家来说,“孝”,远不止只有道德含义,其科学内涵更大,可以说道家的风水、算命、医学等等都是建立在这个“孝”学的基础上。
四、中国佛教的孝道思想有两大来源,一是印度佛典中有关劝孝的经典依据,一是中国本土儒家经典中的有关论述,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的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佛教伦理的特色。当然,这种有机结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佛教学者针对儒、道二家的非难,在“护法”的前提下得以发扬光大的,它既融通儒、佛的内在精神,又有自己的个性,自成一家,自成体系。总的看来,中国佛教是以会通的形式、以我为主来完成其孝道伦理思想的建构的。以我为主、体现自己的个性魅力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佛教认为孝顺有不同的层次:一般的人对父母财、物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颠倒,永断三途161之苦,是为大孝;视三世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我母,尽一切力量,使之解脱生死轮回,离苦得乐,才是最无上的至孝。
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列三点:
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
孝顺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约有五样:一是饮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的思想主张,四是疾病,五是悦亲。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和乐,心理上的慰藉。
孝顺必须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顺应从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扩充到社会大众,乃至无量无边众生,使之解脱生死轮回,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