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道家与儒家的异同其实就像是“一人”与“二人”的关系
南怀瑾老师:道家与儒家的异同其实就像是“一人”与“二人”的关系
道家与儒家的异同其实就像是“一人”与“二人”的关系当然,这里的一人与二人并不是说一两个人,一人指个体,可以以一人为个体,一家为为个体。二人指三纲五常,君臣,夫妻,父子等二人关系。
先说异道家代表了传统文化的“身学”,简单说就是人活着以身体为主,保身养生,有种隐退世俗的意向。从这种一人文化出发,道家贡献了炼丹术,养生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阴阳采补等等保全自己的技术。在思想方面,道家则提倡“明哲保身”,意思就是一个人不应该表现的太优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否则就会变成被消灭的对象,在道家的观念里,人生最理想的状态是“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也就是乌龟哲学……除了明哲保身还有“弱者道之用”,也就是欲取先予,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在人际交往中多吃一点亏以便被接纳,吃亏变成了自己得益的办法。
在政治上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说过国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使人民感觉不到国家的存在。这样子就可以理解很多东西,东方人为什么不喜欢极限冒险,处处迎合他人不敢公然表达自己,以及对身体的注重远远超过了对心理的照料等等这是“一人”。儒家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心学”,简单说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指“二人”社交关系中无形的锁链,“人欲”就指个人的欲望了,心学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双方都以对方为重。
思想方面,首先是人情。“二人”以对方为重就有了人情,有了人情便是自己人。人情可以制约双方的“人欲”。和为贵,过分互相依赖的文化中,争执是必须避免的,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放弃对抗的态度。大部分人容易把意志力,判断力给人情化,所以意见不同便代表了不同立场,不同立场代表了不是自己人,就容易产生分歧,并把对方视为敌人。另外,中国文化里没有人格平等,“二人”辈分较小的一辈,为了表示尊重就必须听上一辈的话,呈现出了一个“他制他律”的人格倾向。
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平天下”平均天下的意思,统治者靠着这样的理念巩固政权,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和合。这样子也可以理解很多东西,为什么很多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为什么官僚主义盛行以及走后门的现象。最后说同,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两大门派同属于中华五千年文化,保全自己和以和为贵使中国人变成了世界上最现实的人群,构成了中国人“身体化”的倾向,个人只被当做身体看待,拼尽全力去生活但是忽视了个人内心世界的发展。没有创造也没有拯救,各种大大小小的发明似乎也是为了生活和维持这是两者共同的缺点。同样,道儒两文化的家使几亿人共处在同一政体中,算是其最大的成就。在孙隆基《中国时代文化的深层结构》理解上自己总结,但也不是很完善,客观对待的大军,万马奔腾,生气蔽日,冲向了由腐朽,落后,和野蛮堆砌成的堡垒。
孔子就像大军正中,一马当先的大将,冲在所有人前面南怀瑾老师:道家与儒家的异同其实就像是“一人”与“二人”的关系,第一个杀入敌阵,他的故事被后世诉说,他的英勇事迹被史诗歌颂。然而老子,是翱翔在大军前方天上的雄鹰,冲在最前面的几员勇将,孔子,庄子,孙子等人,都必须举目望天,由雄鹰来指引冲锋的大方向。在万仞之上的雄鹰眼里,世间万物,都仿佛洪涛中的一点点浪花,天地万象,也不过,一种无形的力量南怀瑾老师:道家与儒家的异同其实就像是“一人”与“二人”的关系,孕育这一切,驾驭这一切,引导这一切。无论是腐朽的过去,还是将之击垮的英雄,都不过是顺应了这无形之力,于是雄鹰的眸中固然包罗万象,但为了达到俯视天下的高度,他必须振翅高飞,远离尘寰,付出的代价就是脱离现实,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以我之见,道、儒虽然同源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但道求真,儒求治世。源头是一样的,但所用方法和目的截然相反。魏晋玄学讲的无,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因为滥用了无。从修炼角度讲,只有真无才能生真有。但是这对个人来讲适用,对整个华夏文明来讲,太难了。儒家的养浩然气也被承认为修炼的一种,但是评价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