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儒家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每日一题)儒家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对于儒家文化的理解,很明显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但是也可以具体化去看待,我主要从我的老师推荐的书目为线,去阐释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由于时间问题,并没有通读完四本书目,我们侧重于在《论语》《近思录》的辅助下,阐释我们的想法与感悟。
在看了《论语》之后,脑海中会想起文化史视频课中老师讲的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由,在毕业之后当了一个县级市的市长,孔子就带了一帮弟子去该城参观,一进城门,就听到城内一片弦歌之声,孔子笑说“杀鸡焉用牛刀啊”言外之意,认为子由动静搞太大,于是子由告诉孔子:“老师儒家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读书的时候您说要用礼乐来教育大家(每日一题)儒家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君王受了教育会实行仁政儒家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老百姓受了教育就会听指挥。”孔子听后,笑着和大家说,子由说得对。从这个故事中不仅对于孔子有不一样的感受,更是对儒家思想有了自己体会。下面将通过摘录的几则原文,对儒家思想做进一步理解。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于?”通过这一则其实可以看出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思想,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擅长花言巧语的人,仁心很少。这可以看出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强调言行一致,即一种质朴与踏实的态度。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吾日三省吾身”这体现了儒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上面是儒家思想于社会和个人而言,在政治方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物,节约用度,爱护官吏,不误农时等等。
书中还有很多文章,但是写到这里想表达的是,可见先秦儒学不同于汉代儒学,也不同于宋明儒学。先秦儒学比较质朴,强调人与人之见相互爱护与尊重,主张君主实行仁政。由于汉代以董仲舒为主的儒学大家已经很熟悉。我们在这里通过《近思录》来看一看宋明时期的儒学是如何呈现的,在粗读了这本书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宋明时期的儒学和先秦儒学所强调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孔孟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与天在《论语》中并没有表达,但宋儒认为仁与天是“一”。即开始把一些唯心思想的概念注入儒学。
同样也比如在《大学》中所存在的“格物致知”之说,在宋明时期则把它规定为即物以穷其理,对《大学》中的观点提出了解释,并提出了方法论的见解;在《中庸》之中,言“天命之谓性”并且有“至诚尽性”之说,天命与性在《中庸》之中也未明言是“一”,但是宋儒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有了不同的理解即:天命即是性,天道流行,人、物都以天道为性,而圣人所表先出来的生命的真诚,就是天道在人生命中的表现,故“诚”也就是天道。除此之外,宋明儒学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的精神,强调天人合一,这种认知是在明知天人有形体的重大区分,不可能合一,但仍要求合一,理想性思想溢于言表。虽然人不可能做到如此能容纳世界万物。但人必须有这样的自我要求。但是在其中的自我要求所表现出来的是人之所以存在于天地之中其无限的精神意义和价值。简而言之,宋明儒学更加哲学化和思辩化。
最后,我们不能认为哪个时代的儒学就是好的,那个时代就是糟糕的,孔子逝去之后也未曾想过儒学之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认为那些“三纲五常”是不好的,这未免有些片面,明清之后的八股取士,的确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但钳制思想的主导者不是儒学,而是当朝的政治家。所以,我们对于将中国近代的成败得失归于儒学与儒家思想的观点是不赞同的。至于那些唾弃和鄙夷近代愚昧思想的人,我们觉得也是不应该的,一个时代的文化是客观的,我们大可以与时俱进,开拓民智,不要怪罪于儒学,而是其追根溯源用它的人,以及当时的政治制度(每日一题)儒家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国体,经济发展状况多方面考量。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本公众号属于非赢利社会组织公共文化平台,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