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王平川62陕西教育学院思想品德教研室,陕西西安$6""#6西安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6""#8要:中华道统思想源远流长,但真正建立起“道统”论的,则是唐代韩愈。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外来佛教文化及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以弘扬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己任,正式提出了儒家道统思想。经韩愈倡道统、批佛老、兴儒学的努力,使儒学再度复兴,并在宋末以后占据了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韩愈的道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韩愈;道统;道;性情三品说;义理之学中图分类文章编号:6""64"5"")河南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县)人,生活在唐代宗与唐穆宗之间。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著名的思想家。为了宣扬儒学,抵制佛教和道教日益扩大的影响,韩愈主张树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用儒学代替佛教和道教。韩愈的道统思想,在儒学特别是道统论发展史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一)中华道统思想源远流长,从上溯至伏羲,中华道统文化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道统传承中的圣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诸圣人虽未形成系统的道统思想,但他们的事迹和外王业绩,却一脉相传,体现出一定的道德精神。
商朝以后,道统思想进一步发展。文王作为商末周国的领袖,继承尧舜王道之治“,修德行善”“、视民如伤”、“发政施民”的爱民观念“、咸和万民”的安民精神,成为儒家人本思想重要来源。周公是早期道统思想的总结者。他制礼作乐,提出了系统的敬德保民和天命变化尽人事思想。周公之道,对儒家学说及道统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道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被视为儒家思想和儒家政治的渊源。周公之后儒家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儒家创始人孔子继承文王仁政和周公周礼,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孔子把仁与礼相结合,以仁释礼,以仁、礼为道,并提出“中庸之为德”的思想,强调“允执其中”,倡导无过无不及的中道观。他宣扬儒家圣人,整理儒家经典,为道的传授和推广作出了旁人不可替代的贡献。孔子之后,孟子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圣人之道相传授受的统绪,从而奠定了他在道统思想发展史上开道统传授之端绪的地位。此后,荀子既继承发展孔子,又吸取改造道家,提出“天有常道”的命题。他以礼义忠信为道,强调天道自然,人道有为。汉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儒家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独尊儒术”的思想,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遂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他所提出的“圣人法天而立道”的思想不仅丰富了传统儒学的道论,而且启发了后世儒学的道统论和道统史观。
隋代王通有志于恢复先王之道,认为“杨墨之言出而孔子之道塞;佛老之教行而尧舜之道潜”,佛老异端与儒家圣人之道不并存。综上,伏羲以降,历代圣人为中华道统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道统之道一以贯之,历数千年而不衰。但是,历代圣人和儒学鼻祖均未建立起完整的道统体系。而真正建立起“道统”论的,则是唐代韩愈。他所著《原道》,标志着道统论的正式提出,为道统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韩愈的道统思想可归纳为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三个方面。从认同意识看,韩愈在学术与思想方面是站在儒家立场的。他从理智上对于儒家学说以及价值理想的认同,映射出他对于古圣先贤的尊敬与崇奉之情感。隋唐以来,为了适应统一王朝的需要,儒、佛、道由鼎立而渐趋合流,但它们之间为争夺正统地位的斗争仍在继续;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使佛教势力过于强大,导致世俗地主和僧侣地主的矛盾加剧,儒家反对佛老斗争显得格外激烈。为了宣扬儒学,争得儒学的统治地位,长期受到儒学熏陶的韩愈对佛教和道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韩愈坚持认为,收稿日期:!""#4"546"作者简介:王平川(67894),男,陕西淳化人,陕西教育学院思想品德教研室副教授;刘海霞(67#54),女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陕西武功人,西安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
万方数据儒学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与从外域传来的佛学相比,儒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与中国传统的黄老之学和别家之说相比,儒学内容丰富得多,对中华民族文化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更大。要想使大唐帝国长治久安,必须举起反佛道的大旗。依据“圣人立教”的唯心史观和“夷夏之辨”的文化观,韩愈认为推崇佛教就是毁灭“先王之法”、“圣人之道”,就是毁),皇帝把陕西风翔法门寺一块“佛骨”迎入宫中供奉,韩愈挺身而出,上表直谏,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的丑事,要求皇帝“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绝后代之惑”。结果却触怒了一心媚佛的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但这并没有动摇韩愈排佛的意志。在反佛教的同时,韩愈对道教不讲仁义道德也提出了批他说“,今之说者,有神仙不死之道,不食粟,不衣帛,薄仁义以为不足为,是诚何道邪?”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站在儒家的立场上,韩愈痛斥佛老思想风靡下的社会伦理道德衰败现象“: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对佛教的和尚和道教的道士必须“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从正统意识看,韩愈清楚地认识到,为衡,消灭佛老的影响和危害,必须建立道统,证明儒学的传授渊源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密切关系。他“攘斥佛老”目的,就在于重振儒学,恢复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地位,把人们从虚无缥缈的“天国”那里召回到君臣、父子的世俗人间,服膺儒道,安于封建的等级制度。韩愈把儒家学说的传授系统叫做道统,认为有了这个道统,儒家思想就有了坚不可摧的根基。正因为孟子之后,儒家道统没有人接续,才使得佛道思想猖獗。所以要对抗佛教,最有力的办法就是重续儒家道统。韩愈在《原道》中,提出了自己对儒家“道统”的观点,这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但是“,道统”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将儒家学说的传承联系到一个持续不断的系统之中,而且还涉及了儒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道”,把“道”向更为抽象的意义方面发展。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道”的意义是游移不定的。有有时指政治主张,如“文武之道,未有时指理想社会,如“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韩愈所使用的“道”,既不同于孔子的“道”,也不同于佛、老之“道”。他所使用的“道”“,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爱人万方数据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统,一整套原则。
这个系统包括仁义的道德原则,《诗》、及社会习俗、宗教礼仪等。韩愈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会秩序。所以易明、易行,既为己,又为人;既治心,又治国,是内外结合之道,而非佛老只治心,不治国;只无为,不有为之道”。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再加上性情之论,很自然就能引申出性命义理之学。从弘道意识看,韩愈虽自命接续了自孟子以来便告中断的道统,但他对孟子的思想并不是全部接受下来,而是有因为了“攘斥佛老”斗争的需要,韩愈提出“性情三品说”,作为仁义道德和“先王之教”的理论根据。在韩愈看来,性与 是相互对立而统一的。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具体表 现为仁、义、礼、智、信五德,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 德虽不缺少,但仁这一主德却有所不足,“其于四者混”,其余 四德也杂而不纯,所以可善可恶;下品之性,“反于 四”,五德都不具备。情与性不同,它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 受外界环境刺激而引起的,具体表现为喜、怒、哀、 欲七情。情与性的品级相对应,也分为三品。七情控制适中“, 动而处其中”是上品之情;七情或多或少,“有 所甚有所亡,然 甚,直情而行”是下品。
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于性视其品”, 善恶原于性,善恶的表现由于情,只能因情以见性,不可灭情 以见性,关键在于控制情欲,使之“动而 处于中”,符合中道。 韩愈既不主张灭情禁欲,也反对任情纵欲。他的性、情 对应或统一的思想,在其反对佛、道的斗争中有其特殊的理 论意义。佛教从出世主义的教义出发,把情与性(“佛性”)对 立起来,认为为情欲所累,就会妨碍见性成佛,因而主张通过 个人修炼,以灭情见性,提倡禁欲主义。韩愈视之为异端,指 出灭情禁欲,其结果必然“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 毁灭君臣、父子人伦“天常”。韩愈性情统一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道德修养不离人伦日用的特点,其目的当然是要人们 持积极“有为”的态度去遵循仁义道德和名教纲常。但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却具有反对出世主义和禁欲 主义的积极意 不仅如此,韩愈在论述道统的本原时,发挥了孔、孟以仁政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他说“:古之君天下者,化之不示 其所以化之之道:及其弊也,易之不示其所以易之之道,政以 是得,民以是淳。” 这些思想比孟子讲的“古之人,得志儒家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的思想相比,不仅有了发展,用世思想也更强了。韩愈还把统道之人归于师儒。韩愈认为,在他正式提出 道统论之前,其统道之人,除孔子外,均是古代帝王(周公摄 帝王之政)。自他提出道统论,统道之人则归于师儒。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