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推荐)诸子百家的“舍长取短”
(学者推荐)诸子百家的“舍长取短”
现代社会为诸子百家的“舍长取短”开辟了道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不是采用“一家之言”,而是博采诸家,舍短取长(学者推荐)诸子百家的“舍长取短”,以实现多元互补和多维整合。事实上,儒、道、墨、法、四家的价值观处于不同的方位和级次,经分剥整合,能够形成系统功能意义上的对立互补机制,从而对现代市场经济起到价值导引和思想滋养作用。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得从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汲取精神养料。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是我们历来的学习观。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教育家孔子,他教学的四个特点更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榜样:一为“学”。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好学是基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学者推荐)诸子百家的“舍长取短”,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敏而好学”。既向书本上学,又向一切比自己学问高的人学,所谓“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学习应具有谦虚的态度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对人与自然相处的观点,务实的作风,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才会更利于发展进步。其二是“习”。学而不习,就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鼓励人们经常复习所学,把这视为一件很高兴的事情。
但是温习不是被动的,温故当知新,这与他举一隅以三隅反的精神是一致的。其三是“思”。孔子提倡学习和思考,希望人们把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其四,学习要珍惜时间,时间转瞬即逝。所以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这四个特点,对于今天求学的人来说,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也可以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来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现在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影响,不用说助人为乐,很多学生连自己最根本的责任,比如值日工作都不愿做,能逃避则逃避之。而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则是自苦利人。他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所言之利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对人与自然相处的观点,即兴天下之公利。另一方面,利民之利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爱互利的双向关系。他认为“爱人者必先爱之”,“利人者必先利之”。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精神。现在经济发展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对人与自然相处的观点,很多家长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了孩子,我们没有必要教育学生做苦行僧,但那种自苦利人的精神是值得大力倡导的。我们可以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来教育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作为文化基因,《道德经》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观、生死观等。
老子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仍具有启发意义。老子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也是人生价值的根源和基础。形式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原则。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为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和生活提供着积极的智慧。我们可以用法家的“废私立公”,教育学生严格的公私分明的态度。“废私立公”的道德追求,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公无私”的公私观是一致的,是最高尚的公私观,它曾把我们民族的“利他”精神,推到了最高位置,对现在及后世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如《管子》中提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齐法家所说的“四维”(礼义廉耻),作为四大传统美德,通俗地说,“礼”指文明礼貌;“义”指正义行为;“廉”指廉洁奉公精神;“耻”指的是要有羞耻感,到了今天也依然有它们的独特价值,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应加以弘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学校教育,任重道远,追本溯源,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民族文化,更是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