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家风之爱国篇——佛陀的爱国思想
东华家风之爱国篇——佛陀的爱国思想
点击下方观看东华禅学会第十八课
东华家风之爱国篇——佛陀的爱国思想(下)
佛陀主张冲破种姓制度的束缚,提出“四姓平等”、“众生平等”之说。佛教提倡和平、仁爱,从不以武力征服,而是靠道德来感化对方。如果万不得已发生了残暴的事情或者战争东华家风之爱国篇——佛陀的爱国思想,首先应该不主动开战,应运用智慧击退对方;如果处于非战不可的状态,在大乘佛教中也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在战场上为国杀敌正是爱国的表现,杀人虽犯杀戒,却又是为护国爱民的菩萨心所驱使,不但不成罪业,反而培植了功德。《菩萨戒本》也说过:“于菩萨无所违反,生多功德。”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爱国之心,可算无微不至。佛教的说法无疑具有灵活性,推而广之,当国家遭受外敌的入侵时,为佛教信徒起来保家卫国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中国人所熟悉的观音菩萨在其三十三应化身中,就有大将军之化身,此说明了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行悲愿,以勇猛的精神,努力制止邪恶的战争。
佛教这种慈悲喜舍、自利利他的爱国思想,对后世佛教徒可谓影响深远,阿育王是实现佛教和平理想的一个典型。阿育王是公元前3世纪左右,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承袭自祖父以来的强大帝国,并扩大其势力,曾以武力统一印度各国。当他征服了东印度迦林迦国时,死伤者不计其数。阿育王由此产生的忏悔之情,皈依了佛教,立下把作为和平宗教的佛教弘扬至世界各地的志愿。发了此愿之后,阿育王停止了一切战争,努力施行仁致,国土和平,人民也生活安乐,并且帮助患病、贫穷的人建立了福利设施。在他治理国政期间,每五年要派一批大臣到全国各地去考察佛法传播的情况,并且在街路要道设立许多的石柱,上面篆刻佛教的经文,阿育王还积极地将佛教从印度传播到国外,为了弘扬佛法佛家无为思想,甚至向希腊人居住的王国派遣使者,以传播佛教的思想。
在阿育王时代,佛教已流传至斯里兰卡、缅甸和中亚一带。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认为佛法愈弘扬,国家就愈兴盛。从以上的史例中可以看出佛教和政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佛教在兴国安邦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纵观佛陀一生的事迹,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爱国爱教”的思想是佛陀亲自制定的。佛陀在各种经典中也经常教导弟子们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守五戒、行十善、修六度万行,在在处处都是要人先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进而再修出世之法。我们从他的言传身教中也可以看出,他并非是只管出世间的山林隐士,而是一位极度热心于济世导俗的法王,也是一位孝敬慈亲的孝子。他虽然辞亲割爱,出家修道,但当他得道成佛时,并未忘记报答亲族国恩,而特意回国探望亲属,为之说法,后来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病危,佛陀再度回国为父王说法送终,亲自扶棺送葬,尽了人子之责。在国家观念上,他是一位强烈的爱国者。佛陀成道之后,经常在外游化,很少回到自己的祖国迦毗罗卫,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祖国受到外族攻击的时候,毅然前去阻止,虽然最终没能挽救祖国灭亡的命运,但他尽了作为一个国民的最大责任和努力。
那么作为现在的我们,报国家恩最有益的行动,就是不懈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般若经》、《法华经》、《菩萨本行经》及《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中,佛陀反复宣讲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万行大和尚也多次谈到:“庄严国土,先要庄严自己的内心;利乐有情,先要自己受益,净化自己内心。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都没有净化,没有庄严,又如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呢?”可见,人是第一因,我们学佛首先一定是自己先受益,然后才能利他。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呢?佛陀在经典中特别教导我们做一个知恩、报恩的人、做一个慈悲的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华严经》有云:“教化众生,庄严国土,施作佛事,现大威德,无有休息。”《阿弥陀经》中的法藏菩萨发四十八大愿,并以种种殊胜德行,从事于成就庄严国土的工作。由此可知,大乘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大誓愿佛家无为思想,以种种方便,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庄严国土既是大乘菩萨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的具体展现,也是佛陀及其无数弟子们的最终理想和目标。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都应该积极参加祖国的各项建设,时刻以慈悲的精神,用圆满的智慧去启迪人心、净化社会,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不懈努力。
《梵网经》有云:“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意思是说,作为佛弟子不得为了名闻利养有通敌叛国和卖国的行为。换句话说,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得进行破坏祖国统一、搞分裂闹独立的活动,如果与境外分裂分子勾结,企图干危害国家的事情,则其人不仅是国贼,也是佛门的罪人。
万行大和尚经常告诫我们,我们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然后才是佛教徒,所以我们首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然后在这基础上积极学习佛教教理、教规,不做触犯法律的事情,也不触犯佛教基本戒律的事情,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佛教徒。
根据《四分律》记载,曾有弟子要到国外(印度境内的列国)去弘法布教,来到佛前请示教诫,佛陀即告诫弟子要“遵守国王法佛家无为思想东华家风之爱国篇——佛陀的爱国思想,不违毗尼行”:“遵守国王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个爱国守法的公民;“不违毗尼行”——即是严守佛教戒律,是爱教的表现。佛陀的这一“遵守国王法,不违毗尼行”的教诫,后来就成为了出家弟子弘法传教必须遵守的戒律。
所以说,爱国爱教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中国佛教协会章程第三条便将“爱国爱教”这一命题明文写进了会章。因为爱国爱教,符合佛教无我利他的教义、教理,符合佛教创始人──佛陀以言传身教为弟子们所作的示范,符合佛陀为弟子们亲制的戒律。同时,爱国爱教也是佛教徒修学佛法、弘法利生、继承佛教事业的重要保证。总的来说,身为佛教徒必须以“爱国爱教”作为修行的责任与使命,如此才不致辜负佛陀的一片苦心,这也是我们佛教传承千载的根本之道。
主讲法师
释慧可
图片来源于东华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