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子思传心法与曾子,孟子以后失传了
到了宋代的理学家,自认为继孔孟之心传。孔子传心法与曾子,作了《大学》这篇书,曾子传心法与子思,子思写了《中庸》。子思传心法与孟子,孟子以后失传了。宋代理学家自认为又得了这个心传秘诀。中间事隔千把年,不知道宋代理学家们在哪里拿到这个秘诀的。
其实他们把佛家、道家的东西挖了来,然后还要骂佛家、道家,所以宋代理学家的学问态度很有点不对劲,这种作法实在不大高明。其次,他们拿心性——哲学的道理解释"仁"说:"仁者核之心也。"如核桃的仁、杏仁。
同时他们又加上佛家的思想佛家学说思想核心佛家学说思想核心南怀瑾老师:子思传心法与曾子,孟子以后失传了,认为万物的果实南怀瑾老师:子思传心法与曾子,孟子以后失传了,都是阴阳两瓣,中间空心的,所以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 宋儒另一个解释,他们说医书上麻木就叫不仁,可见仁是讲心的知觉性的,他们这样一来,暴露了身份了,这完全是佛家的话,不过硬将光头的和尚,拉来戴上孔子的帽子。
在唐代以后讲孔孟的心法,而传承孔孟之心法者,就是这些宋儒——理学家。 汉唐之学讲仁,到底讲什么?我们勉强可以说他们讲用。宋儒讲的仁,则扯到哲学里面讲体。我们讲了他们的缺点,也该说他们的好处,宋代及汉唐的儒家,各有所长,汉唐以来的儒家,了解孔子心法"仁"的用,宋儒借用佛道两家之学,了解孔子心法"仁"的体。
他们都有划时代的创见,但每家都是不同的孔子。 讲到体用,我们要顺便提一下,拿中国唐代以后佛学原理来说,万物只有三个理则——体、相、用。如这茶杯,玻璃为"体","相"就是它的形状,"用"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体的东西。
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样。譬如我们现在讲的,以孔子的《论语》思想为"体","相"就是二十篇《论语》,我们来研究、解释。"用"是了解孔子以后,才知反对孔子错在何处,又该怎样去弘扬中国文化,其"用"就在此。
汉唐儒者对于仁都讲用,而孔子当时讲仁,也多半是针对那个时代讲用。宋儒扯到哲学里讲仁的体佛家学说思想核心,从现象来探究体,不能说在见解上没有一点进步,但可惜的也只是各执一端,闭户称王而已。
了解这些资料以后,再回转看这个"仁"。"仁"是什么?中国古代"仁"字就是这样写: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为什么不就旁加个"一"?"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
一个人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