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红楼梦》系列书籍畅销天下
烽火台《红楼梦》系列书籍畅销天下
文 / 烽火台
《红楼梦》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是中国明清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属于长篇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一人所作烽火台《红楼梦》系列书籍畅销天下,后四十回为续书。按照胡适考证,认定作者为曹雪芹,续书者为高鹗。当然,这些不是原本所记载的信息,至今仍然在质疑和考证之中。
四大名著中,大约文学价值最高的要数《红楼梦》,因此从民国以来就成立了不少红学研究会,研究阵容蔚为大观。各个时期的著名学者,也纷纷介入红学研究,除了周汝昌、俞平伯、胡适这样的近代大家,王国维也有专门的点评著作。投入最深的,恐怕要数当代作家刘心武,自1986年因故被免去《人民文学》总编辑身份后,就专门投身于《红楼梦》研究,至今有35年的时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书籍畅销天下,作者本人也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专门讲座《红楼梦》故事,并把讲座延伸到了欧美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些学者的红学著作我都阅读过,有的也作了详细研究佛家学说思想核心,总的感觉是各有侧重、各抒己见,都是有学术价值的。而实际上,参与红学研究的不仅仅是这些大家,其他不知名的学者也很多,也出版了不少研究著作,光为前八十回做续的就不下上百种,至于林林总总的分析著述,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不客气地说,近代以来对《红楼梦》的研究有些过度了,已经表现为“内卷”的形态,远远超出了一部文学作品的承受能力。世界上等量齐观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其数量和价值远超《红楼梦》,也没有被研究到如此程度。个中原因,盖因中国近现代名著太少,一部《红楼梦》独领风骚,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学者也多,用于下功夫的人员和时间太多的缘故。但无论如何讲,“内卷”过头了也不是啥好事,有“酱缸文化”之嫌(柏杨的概念),还不如把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新的创作中。
看了各家的研究成果,究竟如何定位《红楼梦》的主体思想呢?几十年来我也是无所适从。周汝昌的“情感”说,俞平伯的“人性”说,胡适的“历史”说,刘心武的“揭秘”说……都觉得离题甚远。看了《王国维点评红楼梦》,感到国学大师的水平技高一筹,把《红楼梦》的主体思想深挖了一层。而实际上,王国维运用的分析工具是叔本华的“人生哲学”观,那“痛苦和无聊”的钟摆,看起来把作者的心思给剖开了,给人以更深一层的感觉。但细细想来,又觉不足,令人深陷迷茫。
看到一个资料,说毛主席询问许世友,看过《红楼梦》没有,许说没看过,后来见面又问,许说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毛主席说“我看了五遍,才参透了《红楼梦》的含义”,但又没说是什么含义,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遍寻高人的评语,也没有超过王国维、周汝昌等人的结论者,只好在他们的基础上自己去悟。
再深奥的东西,也会有个说法,不至于让人永远搞不懂。一种东西如果长期处于神秘莫测的状态,或者是研究者自己没有搞清楚,或者是有人故作高深吓唬别人。俗话说:“太阳底下也没多少新鲜事。”人们搞懂了的东西,自然就是明白的,搞不懂的东西,大家仍在继续搞,也没必要弄得故作高深。一句话,《红楼梦》传达的主体思想,就是一个“佛”字。证据有二:
一是《红楼梦》开篇,就以佛道二人引出故事,并以神话视角察看人间世事,类似于“黄粱一梦”,结尾以贾府衰败、宝玉出家收官,表达的就是一个“空”字。佛教思想虽然繁复,不好全面把握,释迦牟尼佛创制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之说,学习起来的确不容易理解,但归根结底传达的就是一个“空”字。佛教认定人生苦难,要想解脱痛苦,只有认定一个“空”字,走自我寂灭之路(所谓“涅槃寂静”)。佛教经典《金刚经》反复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而《红楼梦》全篇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创作的,中间如何繁花似锦,提头和结尾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佛道的主体思想和生活结论。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红楼梦》开篇的这首《好了歌》,表达的就是一个“空”字。
贾宝玉反感仕途经济,硬愿挨打也要和女儿们吟诗作赋、欢声笑语,不看“四书五经”,爱看“西厢爱情”。最后虽然考取了功名,也要坚决出家为僧,意思就是看透世事、终究为空,不愿意耗费精神,去追求那些“终究为空”的荣华富贵。
从全书看,不论是大节还是细节烽火台《红楼梦》系列书籍畅销天下,都毫无疑问地表达了佛教所传达的思想认识。大家只要先去研究佛教,再读《红楼梦》,其中的主体思想就会一目了然。
二是清朝中期的中国社会文化,仍然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干。南宋皇帝赵奢说:“以佛养心,以道修身,以儒治国。”大体上代表了中国社会主流阶层的文化认知。在儒释道三家的实际运用中,士大夫历来把儒家作为出世的学问,用于建功立业的指导;而把道家和佛家作为出世的学问,作为修身养性的法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事业顺利的时候,喜欢推崇儒家学说;事业受挫的时候,容易被佛道思想感染。但大体上说,佛教的学术维度和思想深度要远远高于儒道两家佛家学说思想核心,古代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们,在研究人生和学问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进入佛教的境地,因为那里会见到更加宽广和深远的景象,而且会让人永远有所追逐,作为智力无限的人类,自然会对此孜孜以求。挖掘的深了,就成为了他人的高峰——中国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种状况的产物。
更要紧的是,《红楼梦》出版于清朝乾隆时期,彼时中国社会是“闭关锁国”的状态(为此易中天还咒骂乾隆皇帝是“王八蛋”,引发了爱新觉罗后人的维权官司),西方人尚未进入中国,更没有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中国知识界的最高学术成果就是“儒释道”三家,舍此无他。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曹雪芹只是可能的作者之一),自然不会知道柏拉图、黑格尔、叔本华、卢梭和孟德斯鸠之流的思想,更不知道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也没有见过飞机大炮和火车轮船,最好的贵族生活就是八抬大轿、锦衣玉食,最高深的学问就是佛教。
中国专制社会的闭环,到清朝达到极致佛家学说思想核心,人们认为天下人生不过如此。过了两千年的日子,王公贵族和达官贵人能够满足肉体需要,读一点儒释道,就算是生活的止归;普通百姓如刘姥姥之辈,世世代代辛勤劳作,仍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是人生的常态。因为佛教讲了,人生即苦难,富贵者担心失去既有的生活,千方百计巧取豪夺;贫穷者需要祖祖辈辈吃苦耐劳,自己的生活无法保障还要供养富贵人家,他们认为这就是社会人生的本然状态,要想彻底摆脱这种苦难轮回,只有走一条“涅槃寂静”的人生道路,也就是佛教指出的以空为本的自我修行之路。
直到1840年的那个日子,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彻底颠覆了儒释道笼罩的天下,西方的思想和科学技术传入中国,逼迫中国走上了一条革新之路,虽然大家很不情愿这样的变化,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状态,不得不行动起来。可以说,在外国人的刀枪棍棒之下,为了生存最终走上了思想文化、社会形态和政治经济的革新之路,形成了目前的中国社会。
因此,要想准确把握《红楼梦》的主体思想,一定要看清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看到曹雪芹和中国人共同的局限。因为再聪明的作者如曹雪芹者,再高明的人物如乾隆皇帝者,也不可能摆脱时代对他们的限制,更何况他们还动用令人恐怖的专制权力搞“闭关锁国”,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我认为,这就是《红楼梦》那点事的终极解说。今后,希望大家不要花精力继续内卷《红楼梦》了,有时间还是研究点新东西吧!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