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中国古代的禅宗大师是怎么说的?
南怀瑾老师:中国古代的禅宗大师是怎么说的?
禅宗是佛教传到中国后,由中国人根据中国文化改造发展出来的佛教宗派,它的特点是通过富有哲理的言语或举动,让人们一下子悟到佛教的最终真理,所以称为顿悟派。历代的禅宗大师为此也传留下不少让人深受启发的故事,以下略述几段,让人们对此有所了解。
有一个人非常富有,但又极为吝啬,从不向人施舍。但他觉得自己每天都不快乐,于是就向一位禅师请教。禅师要他先回答几个问题,再告诉他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禅师让富翁站在窗前,隔着窗玻璃,问富翁:『在窗子外面你看到了什么?』
富翁说:『我看了街上的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往,真是忙碌。』
禅师又拿来一面镜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富翁说:『我看到了我自己。』
禅师问:『窗子和镜子都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富翁说:『都是用玻璃做的。』
禅师又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富翁回答说:『镜子的玻璃上镀了一层银子,窗户的玻璃上则没有镀银子。』
禅师于是说:『这就是你要寻找的答案:单纯的玻璃能让我们看到别人,而镀上了银子玻璃就让人只能看到自己。你的眼睛已完全被银子蒙蔽了,所以只看到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这又哪里谈得到快乐呢?』
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人来说,最能障目的东西,就是金钱。如果一个人眼里只有金钱,他是不可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的。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这种说法未免太离奇了吧。小小了芥子,怎能容得下那么大的须弥山呢?这种说法完全不合乎常识南怀瑾老师:中国古代的禅宗大师是怎么说的?,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他这样说就笑了,反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这是真的吗?』
李渤非常得意,说:『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呢。』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在哪里?』
李渤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个椰子那么大,怎么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是骗人吗?』
李渤于是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说明人们对于佛经不能只扣字眼,应该仔细体会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从中受益,而不会让自己的思想产生偏差。
宋代的苏轼非常有学问,也喜欢与禅师来往,他最喜欢的禅师就是佛印。一天,他来拜访佛印佛家的故事,两人盘脚而坐。聊到高兴时,苏轼问佛印:『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轼笑着对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听了之后,仍然笑笑,并没有再说话。
苏轼以为自己在辩论中得胜了,回家后得意扬扬地告诉了妹妹苏小妹。可是苏小姝却不以为然,问苏轼:『哥哥,实际上是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是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就像一堆牛屎了。』苏轼听了,顿时语塞。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你看世界的眼光,由你自己的心来决定。你是善良的心,看世界就是光明的,否则你看世界就是暗淡无光,这样反而使自己的心境变得更为灰暗。
从前普陀山上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一天老和尚问小和尚:『一个爱清洁的人和一个不爱清洁的人,一同从外面回来,是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还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小和尚不假思索就回答:『当然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身上一定脏得很。』老和尚听了之后不置可否。
小和尚以为自己的回答不对,于是又改口:『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爱清洁。』说完之后,他以为一定答对了。
可是老和尚并没有称赞小和尚,还说小和尚没有悟性,小和尚觉得不知道怎样回答才是,于是他又改口:『两个人都要去洗澡,因为爱清洁的人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人身上已经脏了,需要洗澡。』
老和尚仍然没有表示同意。小和尚只剩下一种答案了,于是更加不敢自信了,试探地说:『两个人都不去洗澡,因为爱清洁的人处处注意清洁,所以他本身就是干净的,就不用洗澡,而不爱清洁的人因为不爱清洁,他就没有洗澡的习惯。』
老和尚这时才满意地说:『其实,你已经把四个答案都说出来了。但你每次都认准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每个答案都是不完整的。因此,单单用一个答案来回答就都不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说明,事物都是复杂的,不可能只有一种答案,应该全面思考问题,从中就可看出会有多种情况,所以任何一个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这种思维对于世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简单地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样的话,就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处处碰壁。
有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母亲因为生活困难而自杀,这个人当时看到这个境况,在内心留下了阴影,一直无法让自己释怀。后来佛家的故事,他弟弟也自杀了,这让他对生活非常悲观,也想自杀,但都被别人救了。报恩寺的住持看他可怜,就收留了他,但这个人仍然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用处,留在人间只有痛苦,不如一死了之。
一天,住持去看望他,见他神情萎靡,就对他说:『我不能救你,你要自救。你可以每日坐禅,但我要告诉你,坐禅其实也是没有用的。』
这个人疑惑地问:『既然没有用,为什么还要坐禅呢?』
住持回答说:『就是因为没有用,所以才要坐禅啊!』
这个人于是当下就顿悟了,他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你以怎样的心态看待生活,你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你要是因为种种不顺心的事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那么生活就会让你对于人生没有信心,这样的人生,怎么会有乐趣呢?
从前有两个小和尚,一个住在南山,一个住在北山,一天二人相遇了,北山小和尚问南山小和尚:『你到哪里去?』南山小和尚的回答暗藏禅机,他说:『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北山小和尚一时不知再怎样回答佛家的故事,回来就问师傅,师傅说:『下回你再遇见他,你就说:‘如果风不动呢?’你就胜了。』小和尚记在心里。
过了几天,二人又相遇了,北山小和尚又问:『你到哪里去?』
南山小和尚这次换了说法:『我的脚走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北山小和尚没有料到他这样说,而师傅也没有教自己怎样回答这样的说法,于是他又哑口无言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事物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光等师傅来教,而且师傅所教也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师傅的教诲从中悟得根本的道理,就对面对复杂的事物而游刃有余了。
从以上的种种故事可以知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它自身的文化中的机智与思维就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互汇通了,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聪明才智理解了佛教,又根据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对许多问题重新思考南怀瑾老师:中国古代的禅宗大师是怎么说的?,这就使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了。而且这种文化也不全是深奥难懂的经书,而是充满了睿智的故事,可让人们由此而能会心一笑,又能让人们从中悟得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好好品尝其中的韵味。
古人手写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