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管理智慧:以德治国的价值导向与儒家哲学
儒家管理智慧:以德治国的价值导向与儒家哲学
儒家思想对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启示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对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代以前的文物典章制度,其中记录着从传说中的尧、舜、禹三圣王到夏、商、周三朝代的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因此,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与管理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儒家管理智慧主要有以下内容:
以德治国的价值导向
儒家所理解的“德治”,是要求管理者带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从而吸引被领导者上行下效、同心同德去实现管理的目标。因此,这是一种强调道德价值导向的管理方式。儒家认为,领导者是被领导者的表率,其言行具有示范的意义。领导者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儒家思想中的智慧,带动整个组织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儒家看来,作为最高领导者,他所要抓的只是道德规范这条大纲,所要做的只是合理使用人才,所要行的只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为政以德的管理方式
“德治”,是儒家区别于其他各个学派管理思想的最突出的标志。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领导者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并拱卫着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依靠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进而对下属和民众实行道德教化,正是儒家所强调的“为政以德”的管理手段。
身正令行的引导作用
为什么领导者只要“崇德”就能够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呢?这其实就是儒家所反复论证的“身正而令行”的关系。孔子说:“领导者自身行为正当,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行得通;领导者自身行为不正当,虽然三令五申,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其身正儒家思想中的智慧,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形象地比喻道:君主就像测定时间的标杆,民众就像这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那么影子也就会正直。君主就像盛水的盘子,民众就像盘子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子里的水也成圆形。
儒家认为只有贤人以上的人才能充当国家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在这些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德”,其次是“才”。真正的管理者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一个领导者的真正权威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儒家十分强调领导者的人格影响力,要求领导者经过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运用影响力来实现管理的任务。
现代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85年为其专著《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指出:“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别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是树立榜样。”德鲁克的论述,与孔子“正己正人”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后者早了两千多年。
宽猛相济的控制手段
在儒家的语境中,“礼”带有某种强制性的色彩。至于“刑”,虽然在儒家看来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治国手段,但儒家从来就没有反对,更不会将其轻易抛弃。孔子主张统治者要关心刑罚,还指出,如果刑罚不恰当,民众就会手脚无措,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
“宽猛相济”的原则,在现代管理中,表现为“价值导向”与“规章制度”的关系,即“软管理”与“硬管理”的关系问题。一个组织,光靠价值说教不能解决问题儒家管理智慧:以德治国的价值导向与儒家哲学,光靠规章制度也不能解决问题,而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修己以敬的自我管理
在儒家思想中,修身与治国、自我管理与国家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儒家把管理者的自我管理看作是一切管理活动的起点。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一个融修身与治国于一体的简明公式,即“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八目”中,修身是核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因为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应该从属于修身的目的。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三者是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己”,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大。管理者应该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进一步扩展到处理好管理阶层内部的关系,再进一步扩展到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自我管理”中包含着现代商人成功的要诀。李嘉诚给自己规划的日常管理有八个要点:一是勤,这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二是对自己节俭,对他人慷慨;三是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四是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五是决策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应开阔胸襟,统筹全局,一旦决策之后,就要义无反顾,始终贯彻一个决定;六是给下属树立高效率的榜样;七是政策的实施要沉稳持重;八是了解下属的希望。除了生活,应给予员工好的前途,从而使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
据儒家经典《尚书•皋陶谟》记载,有一次,皋陶和大禹在帝舜面前讨论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为政”的三项原则:一是“修身”,就是君主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品德修养;二是“官人”,就是要善于发现和使用好各级官吏;三是“安民”,就是要给人民恩惠,使老百姓享受安定的生活。孔子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思想,明确提出了领导者的三项任务:“修养自己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修养自己以安定下属管理者,修养自己以安定所有的民众。”
这八个要点,堪称李嘉诚的成功要诀。
修己安民的组织管理
“安百姓”也就是“安民”儒家思想中的智慧,这是儒家“民本”思想在国家管理活动中的体现。儒家所提出的“安人”、“安民”、“安百姓”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集中归结表达为“安人”的管理智慧。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所谓“安人”就是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何满足这些需要,对于领导者的管理能力是重要的考验。
修已安人的人事管理
孔子所说的“安人”,当时指的是对于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让各级管理人员各得其所,各负其责,这就涉及到“官人”。按照儒家经典《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的论述,“官人”分为“知人”和“用人”两个方面。
关于“知人”,孔子说:“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所走过的道路,观察他的兴趣爱好。这样,那个人的善恶怎么能隐藏得了呢?”(“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按照这种知人善任的思想,《文王官人》篇提出“六征”鉴别法:
关于“用人”,《文王官人》篇提出“九用”的观点儒家管理智慧:以德治国的价值导向与儒家哲学,就是对九种不同气质和特长的管理人才,分别任用他们担任九个方面的工作:公正、仁义而有智谋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国家各级官员;仁慈、厚道而懂得事理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基层领导人;正直、忠诚而有信用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纪律监察官员;谨慎、公正而且明察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法官;公平正直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财务管理官员;谨慎、明察而廉洁、公正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主管分配和赏赐的官员;善于谋利和经营事务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领导人;善于交际并能广泛搞好关系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外交官员;勇猛、刚毅、善于估计形势并果断决策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军事领导人。总之,根据对象的不同能力而分别任用,使之各负其责,各得其所。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