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喜欢侗族的民俗文化
我喜欢侗族的民俗文化【摘要】 众所周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大家庭。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侗族的民俗文化, 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 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精美绝伦的织绣工艺, 古老的侗族大歌, 以及其精美的服饰和不同于我们的日常食俗, 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个民族丰富、 精致、 细腻的民俗文化。 【关键字】 侗族 民俗 文化 建筑 艺术 服饰 日常食俗【正文】 由于条件限制和时间的关系, 我很遗憾不能亲自去一些有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体验一下侗族的民俗文化, 当然也很遗憾不能游历其俊美的自然风光。 可是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侗族人民的居住环境, 以及他们的服饰、 民居、 习俗、 饮食习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 深入了解了侗族的民俗文化之后, 我真的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亲身体验一下正宗的侗族生活。 我想, 等你看完了这篇对侗族民俗特色的介绍之后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下面我将对其建筑、 服饰、 文化艺术、 民俗、 以及日常食俗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 建筑 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 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 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 广西的侗乡, 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
侗寨鼓楼, 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 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 楼顶是多角形状, 楼的层数均为单数, 如 9、 11、 13、 15、 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 十几层的鼓楼, 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 不用一颗铁钉。 檐下的如意斗拱, 飞檐翘角, 非常精巧。 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 形态逼真, 栩栩如生。 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侗族传统文化, 气势宏伟, 近看亲切秀丽, 玲珑雅致。 在过去, 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 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 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 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 即可行人, 又可避风雨, 故称风雨桥。 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这座桥始建于 1916 年, 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 全长 76 米, 宽 3.4 米, 高 10.6 米。 在 5 座青石桥墩上, 架四五尺围大的 6 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 上面以 5 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 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 走道两旁设长凳, 供行人避雨和休息, 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摘要)我喜欢侗族的民俗文化, 气势雄浑。 二、 服饰 男穿对襟短衣, 有的右衽无领, 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 无领、 无扣衣, 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 包头帕。 用黑、 青(蓝)、 深紫、 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 秋、 冬三季, 白色多用于夏季, 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分季节, 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 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 类比色为副, 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 色调明快而恬静, 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 围黑色裙, 内衬镶花边衣裙, 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 白色飘带, 配以红丝带。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 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 妇女善织绣, 侗锦、 侗布、 挑花、 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女子穿无领大襟衣, 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 图案以龙凤为主, 间以水云纹、 花草纹。 下着短式百褶裙, 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 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 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 手镯、 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 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 领襟、 袖口有精美刺绣, 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侗族传统文化,露出绣花围兜(摘要)我喜欢侗族的民俗文化,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 花鞋侗族传统文化, 头上挽大髻, 插饰鲜花、 木梳、银钗等。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 围黑色裙, 内衬镶花边衣裙, 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 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 立领对襟衣、 系腰带, 外罩无纽扣短坎肩, 下着长裤, 裹绑腿, 穿草鞋或赤脚, 衣襟等处有绣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