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奇妙夜》飞天起舞乐伎奏乐
《元宵奇妙夜》飞天起舞乐伎奏乐
河南卫视又又又又来了!继《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后,它没有错过任何一个中国传统佳节,果然,七夕前夜,在一场英仙座的流星雨后,它带着《七夕奇妙游》如约归来。
为什么说是“归来”?因为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火爆出圈的疗效。当第一个节目《龙门金刚》以龙门石窟为背景,飞天起舞,乐伎奏乐,金刚大力士“活”了起来,观众被惊艳,也勾起了两个月前“水下洛神”惊鸿一瞥的记忆。
当《元宵奇妙夜》的那群唐宫小姐姐叩开了节日晚会的新大门,河南卫视算是找准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密码。在这四场晚会中,据不完全统计,洛阳的龙门石窟、应天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登封的嵩阳书院,这些穿越历史而来的文化场景,悉数成为节目背景;洛神、花木兰、兰陵王,历史和传说中的名人,都是节目主角;琵琶、唢呐、鼓、笛……传统民族乐器的新声,构成了节目的主旋律。
中华传统节日,往往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先民创造出绚烂多姿的节日文化,有的却因为沧海桑田而在当代失去了生存土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统节日舞蹈,这恐怕是“奇妙游”系列最根本的出发点。如今,传统文化是富矿,已经成为共识,而如何把富矿点石成金,站在这些文化大IP的地基之上,还需要更多当代智慧。
龙门石窟每年游客数百万,但你见过众飞天在卢舍那大佛前飞舞、不怒自威的金刚们刚从崖壁上走下来的奇妙景象吗?背景音乐中有梵音、钟声、唢呐、电音无缝衔接,奉先寺依托学术研究和数字技术在千年后“恢复”了色彩,这是《七夕奇妙游》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七夕,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在这一天,女子洗发、梳妆、染指甲、投针验巧、祭拜织女星、穿针乞巧……等等传统节俗在《给女孩》这首歌中得到展现。器乐节目《破阵乐》则以花木兰为主角,大漠铁骑,群山可撼,呈现了女孩的另一面,网友们此时也在弹幕上开启了边塞军旅诗接龙大赛。
七夕也是一个和宇宙星辰密切相关的节日,古人说“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今天的中国人已经真的能驶向星辰大海,探月工程名叫“嫦娥”,中继卫星名叫“鹊桥”。《七夕奇妙游》在主题曲《为自己鼓掌》中,为传统节日赋予了航天故事的时代新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这,就是历史与当下呼应的浪漫。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也必有晚会。在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中,节日晚会就是一场舞台上的表演《元宵奇妙夜》飞天起舞乐伎奏乐,几十年来的进步,也无非是服化道越来越精致、舞台效果越来越高科技。而“奇妙游”系列,重新定义了节日晚会的概念。
它将晚会的表演舞台,从室内搬到了广阔天地,不仅在石窟、书院等外景地,还在天上、水下,甚至是绿幕前,结合数字技术创造出一个难辨真假的梦幻世界。
晚会的节目构成,不再是一个个节目的缀连,而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七夕奇妙游》讲述了在2035年,女宇航员唐小天回到唐朝洛阳,结识了医药世家出身的唐小竹和说书艺人唐小可,并在她们的带领下度过了一个特别的七夕节。
年轻人观看晚会的方式,不再是端端正正坐在电视机前,按照顺序耐心地看完整台晚会。他们手上,握有选择、跳跃、快进、暂停、退出的权力,对节目内容还有实时评论的参与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弹幕已经成为一台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器乐类节目中,有人会科普每种乐器的名称和来历;舞蹈类节目背后的文化内涵,不用节目制作者解释,自然有观众一一分析。
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奇妙游”的节目过半,就有弹幕提示,“进度条要撑不住了”。六七个节目、半小时左右的时长,和传统节日晚会相比无疑是偏短的,每次都让网友意犹未尽。但轻盈的体量,既给观众留下了期待下一次的念头,也让晚会易于在互联网传播。几乎每个节目剥离出来传统节日舞蹈,都是一个可独立传播的精彩短视频,整台晚会也能在地铁通勤路上戴着耳机欣赏完毕。
据说几趟“奇妙游”下来,节目中出镜的几个河南旅游地,都吸引了不少溯源而来的年轻游客。他们的旅行方式《元宵奇妙夜》飞天起舞乐伎奏乐,是真的“文旅融合”。
传统节日是先人智慧情趣和文明绵延不绝的综合载体,多种元素构成了一个丰润的传统节日。我们过节,有音乐、有舞蹈,有仪式、有游戏,有美食、有华服,传统节日“活”起来,节日晚会持续打动年轻人的心,“复活”的将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氛围。
话说传统节日舞蹈,一个多月后就是中秋节了,观众都准备好了,“奇妙游”,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