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文范文:江宁的民俗传承背景
春节风俗作文范文2
一、江宁的民俗传承背景
1.江宁地区的基本概括
“南京猿人”的发现,使江宁的历史可追溯到50万年前。长江文化、秦淮河文化、湖熟文化在这里融汇;秣陵、丹阳、湖熟西汉侯国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积淀;牛首山佛教、方山道教、湖熟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生存发展。曾是“六朝金粉地,十代帝王家”,在明清两代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造就了兼容并蓄、包容豁达、宽厚开放的秉性。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江宁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改革开放以来,江宁人继往开来,勇于创新,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文化设施全面改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为全市文化强区。
2.理念探索
调查研究主要采用的理论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另一个是布尔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根据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分类,将文化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不同层次。大传统,也就是上层社会的传统,包括诸如史料撰写、文人墨客的文章、贵族名仕的生活记录等。小传统,即民间传统,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传唱、民间风俗习惯传承、民间风俗典故的传递等。在江宁区春节调查中春节作文范文:江宁的民俗传承背景,不仅有知识分子阶层对于春节文字记录的内容,同时也有民间口头传唱、民间艺术的内容。春节活动呈现一个立体式的变迁内容。布尔迪厄认为,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而惯习则是一种“外在的内在化”。群众的春节活动还与其个体的具体利益驱动机制相关联,在文化、利益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发生参与或者组织春节活动的可能,并在一定时期中逐渐形成惯习,这种惯习在传播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群体,民风民俗就此形成。
二、常见民俗项目
调查小组自1月26日进驻调查点,记录的春节内容主要包括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尘,从该日开始到除夕洗浴,腊月二十九、除夕开始贴门神、年画、对联、门头,除夕中午进行祭祖,晚上放烟花炮仗、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除此之外,还有年货的准备,包括杀猪宰牛、杀狗宰羊、鸡鸭鱼肉腌制、做肉圆(当地又称“开油锅”)、龙须面粉丝年糕的制作、包水饺蛋饺元宵、什锦菜准备、各种干果糖果、扎花灯等。新年大年初一抢富水、吃元宵,从初一开始亲戚相互之间开始拜年,初五接财神,十四送茅姑娘娘,十五元宵节,十六爬城楼。中间包括各种民间活动,民间艺术类如送春、玩龙灯、玩麒麟、唱花船、打神鼓、玩狮子,民间娱乐活动,包括各种游艺、猜灯谜等。其中年货的准备工作是最忙碌的了,因为春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家团圆、喜气洋洋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各种肉类、干果类、蔬果类年货。杀猪宰牛、杀狗宰羊、腌制鸡鸭鱼肉,当地狗肉比较出名春节传统民风民俗,很多外乡人都前来购买。除此之外,地方特色的小吃中还有制作龙须面、粉丝以及年糕。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开油锅,俗称炸肉圆,将猪肉或者鱼肉或者藕片切成块状,放入淀粉,搅拌至粘稠状,用勺子一个个放入油锅中炸。在炸油锅之前,是将买来猪肉中的肥肉部分放入锅中,炸出油来,一部分油是要分装到很多瓶瓶罐罐中,以后日后食用。另一部分就是用来炸圆子的。通过油锅将围绕自己家人的晦气、污秽之物统统炸干净,吃下去有阳气护体,百邪不侵。什锦菜又称十样菜,当地的一道特色素菜。意思是将香芹、金针菇、黄豆芽、胡萝卜等不少于10种蔬菜炒制而成,讲究一点的人家会选16种或19种蔬菜,取“和顺长久”寓意。十多种蔬菜也各有说法,黄豆芽形似如意,寓意“事事如意”;荠菜音似“聚财”,寓意招财;芹菜读音与“勤快”相近,取“勤劳致富”之意;黄花菜寓意花样年华、前程似锦;香菇意为“和和美美”;就连豆制品千张,也有“千秋百代、代代兴旺”的说法。
三、中国未来民俗的发展
民风民俗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民俗逐渐消失,另一些新的民俗逐渐形成了。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了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这个节日中,各种民俗得以充分展示。这种内容与形式的惯习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模式,对于一种重要节日的内容仍然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就春节而言,腊月二十三送灶,除夕贴春联、守岁,初五接财神、十五闹元宵等,各地就基本相同。就具体的调查而言,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各地的民风民俗又呈现一个逐步相同的过程,很多传统的约束逐渐消失,在调查中仅初一或者除夕团圆吃的内容也是各异,同一村子中有吃元宵,也有吃水饺、也有吃年糕的,北方的馒头、包子,南方的春卷等,在很多家庭里都有,而不是一种很单一饮食结构。这充分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对一些民风民俗产生很大的冲击作用,特别是市场流通、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人不一定需要遵守传统约束,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来过节。 新时代春节呈现出一个以个体自我需求为主、传统需求为辅的特点。
在调查中,笔者通过与多位当地居民访谈,发现春节并不是想象中热闹场景,这可能是历史发展给人的一个错觉,或者是因为历史或者说正史是由贵族知识分子阶层所撰写,其春节内容也仅仅是描写了或者反映了贵族知识分子阶层的春节状况,并没有真实反映出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春节活动状况。很多老人回忆说,解放前后,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常常是吃不饱穿不暖,春节能吃一点好东西就很不错了。解放前是的苛捐杂税、地主的盘剥,基本没有什么过节的概念。比如,我们采访唱送春的一位老同志,他就说过去唱送春、玩麒麟就是为了赚点养家糊口费用。解放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以及运动,生活也是比较艰苦的,那个时候很多参加群众性活动也大多是为了吃口饱饭或者增加公分才去的。真正热闹的春节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从物质层面逐步过渡到精神层面,春节从一个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逐步过渡成为一个中华文化的符号。
结语
中国地方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劳动群众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愿望,以他们不息的创造精神,在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中自觉地传承和发展着他们自觉的视觉艺术,创造了无数不同品类的艺术形式,那些粗犷、单纯的表面形式,不仅顺应着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需求,也充分反映出劳动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智慧,显示了积极、向善、健康、乐观的民族心理,寄寓着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伴随着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南京市江宁区资料汇编
南京市江宁区文化局.2009
【3】[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梅琼)译.中信
春节风俗作文范文3
人死了,埋葬时要有一班或几班响器,亲生儿女披麻戴孝,穿全白孝服;比儿女稍远一辈,穿半白孝服;再远一辈,男穿白鞋,女裹白头巾;更远者,鞋包半白春节作文范文:江宁的民俗传承背景,或者三分之一。女出嫁,旧时坐轿骑马;新中国成立后马车、拖拉机接送;今天是轿车或者汽车,但无论如何,穿红衣、系红绳是少不了的。白是丧之核心,红是喜之核心,就连生儿育女,也要吃红的鸡蛋。
最能体现风俗的是乡村节令。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有地方称为“鞭春”,有地方亦称“打春”。这一天,为了提醒百姓不误农作耕耘和警旱防涝,从周代以后,就有了人扮春官、鞭打春牛的乡俗仪式。
农历二月,为惊蛰。惊蛰之后,昆虫复苏,龙为四灵之首,自然以为它是时令的先觉了。于是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于是,二月二这天晨时,农民要取灶中草木之灰,撒成一条灰线,“领龙”出来,保佑丰收平安,甚至还要唱些民谣。
清明节为扫墓添土之时,男须戴条帽,女插嫩柳枝,为的是“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成狗”――得有一个好的“托生”。
五月初五端午节,门楣插艾,以避瘟疫;喝雄黄酒,以避五毒;佩香袋,以避蛇蝎。还有五月十三的雨节,七月初七的七夕,八月十五的中秋,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十一月的冬至,以至腊月的腊八。这么多的节日,都是风俗在一个时期的一次集中体现。可以说,农民生活在风俗之中。只有不在风俗中的城市,没有不在风俗中的农村。
然而,倘若你真的进入风俗之中,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几乎所有这些风俗,都是对农民的一种桎梏,或是一种桎梏中的叹息和无奈的微笑。白色孝布的飘扬,提醒晚辈的是“子从父命”之类的品德操行;而婚嫁所围绕的多是“成妻从夫”“多子早子”。节日中的立春和惊蛰,是要把农民更紧地拴在土地上面;清明、端午、七夕、腊八等,节日中虽有欢乐,但都不难体察风俗对人们的警告。最好的节日要算八月十五和正月初一了。然而中秋节往往又让人感受到一种不能团圆的分离之苦。春节是农村风俗的最集中的喜悦体现:插柏枝、贴门联、拜大年、走亲戚。可是,插柏枝是为了避邪,贴门联是为求吉,拜大年是为了把吉祥送给别人,走亲戚是为了乡村的“裙带”之网更加亲密牢固。从所有的节日中,从所有普遍流传下来的风俗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农民的“躲避”“乞求”和“保佑的苦苦哀求”,丝毫感受不到教育农民对命运和大地的抗争。所以,农民就特别能“忍”,特别之“愚”,特别“庸俗”。
中国农民,至今仍生存在风俗之中,而不是文化之中。风俗中的文化,除了小说家能感到一种美外,农民是很难感受到的。我们到湘西走一趟,站在沈从文的故居前,从农民身上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沈从文这个作家的骄傲,而不是对沈从文笔下的风俗骄傲。贾平凹的商州亦如此。
风俗都是文化,文化大都不是风俗。农村母亲要求子女走有走姿,坐有坐相。按照母亲的要求走路或坐下的女子,我们仔细读她的走姿坐姿,更多地看到了风俗,而不是文化。文化的优劣,会随着时展很快地增删;而风俗,则远远地随在时代之后,拖不垮,甩不去。发展了的都市,更集中、更高速地靠近着现代的文化,脱落着从农村带来的习俗。今天去都市细心探寻,除了六十岁甚或八十岁的老人和刚刚从土地上出来的农村的人们,你几乎已经找不到农村的风俗了。可今天的农村,尽管许多地方都已富如巨贾,生活也有了几分都市化,但他们仍然浸泡在乡俗、习俗、风俗之中。农村,将在很长很长且永远一样的历史长河中,更集中、更神秘地浸泡在风俗的染缸里发酵,久而久之地被一种不知不觉的桎梏所捆束。
春节风俗作文范文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56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按照北京的民俗,我在过年时总结了四大民俗:
民俗之一??贴春联。贴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民俗之二??贴窗花。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民俗之三??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春节风俗作文范文5
关于立春的说明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立春的习俗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春节传统民风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民俗专家表示,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相关专家表示,现今立春日迎春虽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所以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打春”、“咬春”、挂风车、踏青等。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现在,一些农村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还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间“咬春”的另一种食品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立春节气养生
在养生上主要是护肝。在作息时间上,人们也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心境愉悦。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饮食要清淡,不要过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同时,因为此时阳气上升容易伤阴,所以要特别注重养阴,可以多选用百合、山药、莲子、枸杞等食物。
立春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冷暖不定,要当心“倒春寒”的侵扰,特别是对于体弱的人来说,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情。对此专家表示,要想杀菌并防寒,在饮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冲”食物的次数,对预防伤寒感冒等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大有益处。
中医认为,洋葱、姜、蒜、芹菜这些带味食物,既可疏风散寒,又能杀菌防病。其中,大蒜含有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洋葱含有前列腺素,有舒张血管及降低血压的功能,还有促使血凝块溶解的作用。芹菜含有挥发油、甘露醇等,具有降压、镇静、健胃、利尿等作用。不过,儿童可能会对这类食物有些抵触,这时可把芹菜、姜末做饺子馅吃,也可以用碎洋葱来炒饭。此外,将洋葱、蒜、芹菜等加热时间长一些可减少气味,但烹饪时间越长,气味儿中的健康物质保留越少。
春节风俗作文范文6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2、春节的习俗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春节传统民风民俗,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