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记你知道吗?”读书会现场在博物馆里找灵感
“上海印记你知道吗?”读书会现场在博物馆里找灵感
“上海印记你知道吗?”读书会现场
在博物馆里找灵感,去历史的长河中探索文物背后的价值。我国之宝——印章,大大小小,精彩各异,曾常出现在各个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上,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上海印记你知道吗?”读书会现场在博物馆里找灵感,留下光辉印记。印记即印章盖过的痕迹,这些印记中,有多少是在上海出土的?又有多少,在上海留下了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呢?
孔品屏著《江南印记》
3月3日,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的行知读书会正式开启“文博淘宝季”系列活动,第一站邀请到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孔品屏做客,从“上海出土的印章”讲起,让“上海印记”刷新人们对上海历史的认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发现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印章23枚。这些印章出土发现的地点分布在松江、黄浦、青浦、川沙、奉贤五地,时代则涉及汉、元和明。数量虽不多,但对于上海史、对中国印章史、印学史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上海水牛”黄杨木印
从一方以“上海水牛”为钮制的黄杨木印与另一方同出的“丁丑进士”同文石印开始,孔品屏揭开明代上海朱氏家族的历史。朱氏家族在松江府里面是一个望族,家族充分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中,朱家举人辈出,每一代人都有中举当官。
“上海水牛”于上海出土,以上海水牛为钮制的一方印章,内容是“丁丑进士”,“丑”就是牛年,“丁丑进士”的主人即朱豹,他在丑年中了进士,然后就用牛作为钮,刻两方同文印。他的儿子名叫朱察卿,为人豪爽好友众多,所以父子俩的用印就非常多。
从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不同材质的印章共计九件,同时出土的还有“平安家信”印章;以及墓主人父子的自用印“朱氏子文”、“青冈之印”、“朱察卿印”等都是出土于丽园路。
木刻的“平安家信”,是用在信札上的中国印章历史文化,“它并不是代表我的印信,而是传递一种我寄了一封信给家里,盖一方印章”,与北宋时候的“家书万金”相似,都是用黄杨木,刻之深,壁之薄,需要匠人精准高超的工艺,这种工艺称之为直刀深剔,就是刀的直刃与文字到底面是垂直90度,与现在刻印的斜坡完全不同,这种工艺从北宋一直延续到明代。以及木刻的“朱氏子文”,是朱豹的用印,朱豹字“子文”,号“青冈居士”。孔品屏打比方说:“我叫孔品屏,我可能会刻很多孔品屏的印,比如‘孔品屏印’、‘孔氏品屏’。”
朱豹之子朱察卿除了模仿汉代模样的玉印外,值得一提的是,“朱察卿印”,印钮模仿汉代私印当中的熊钮,“好像是翻铸的一样,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特别的,真的很少见。在明末那个时代,朱察卿居然可以拥有跟汉代的印章这么相像的,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孔品屏说道。
还有一种是边上是有孔,用带子穿进,叫穿戴印或者双面印,顾名思义可以穿戴,且两侧有边款,这就说明它已经突破了周经的时代,儿子时代的篆刻家比父亲时代的篆刻家又往前推进了,这种所凿出的边款代表了篆刻技艺的更进一步。
这些印在印材选择、印钮雕刻、印文篆刻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可视为明代匠人精工妙手的代表。
石印划刻的“周经篆”三字,是“篆”,不是刻,揭秘了两方印的篆稿人——周经。因石印使用石材刻印的时间较早,使其在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铜“禄合”印
在“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出土的北宋“禄合铜印”价值深远。首先,它是少见的、有明确年代下限——北宋中期的实用器;第二,该印形制特别,串联起了唐宋两朝的私印形制,同时为宋元私印样式的形成原因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印文风格延续隋唐以来的小篆印风。这枚寓意吉祥的私印的出土,对于重新厘清宋代私印有着标准品的意义与价值。
除了印本身,印迹也是印章专家关注的重点,印章盖过的痕迹即为印迹。嘉定出土的印迹“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陶郢爯”将上海存在的历史推至更早,它是目前发现的保留了上海最早文字的物件。而陶郢爯其实为当时的冥币,是楚人曾在上海生活或当地民众葬俗受楚文化影响的实证。
为什么楚国都城的郢爯会在上海出土呢?孔品屏解释道:“战国时期,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春申君,这个领地(楚地)是他的。他来的时候就带了一部分楚人过来,楚人到上海这边来居住,他把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带过来了,那么他们去世之后,还是用这种风俗入葬。汉代的那些郢爯,大部分是出土在长沙,在我们上海这边也有出土,说明那个时候是来了一拨楚人,跟着春申君到了上海,在这里生活。所以我们说,这个是证明了楚人曾经在上海生活,当地的民众也有受他们影响的一个证明。
明 张永馨道教度牒
道教度牒是什么?明代的道教度牒,就是道士的身份证,或者是“经营许可证”。它有一米多,宽117厘米,横120厘米。“在上海考古展览里面第一次露面,出土在道士的胸口。文字是一体印刷的,整块木板雕刻,上面有名字、是哪里人、什么时候、在哪里、他具体的信息都在这里,同时盖有两方大的印章。上面是一半,另外一半我们称之为‘票根’,要存档的,一般存在官府。”孔品屏解释道。
花押即为公文的公章与个人的签名,目前的手写花押与花押印均为墨色。孔品屏通过张永馨道教度牒上的“花押”解读了不同时期的押:“押很早的时候其实就有了,每一个图案都是唯一的,它是只指代某人。官越大,花押越大,官越小,那么这个押也越小。早在战国时代,竹筒上面就有了很大的押,是手画的。北宋官员没有押印,只有皇帝才有,每一个宋代的皇帝都有押,如龙钮的玉押。南宋就开始有这个押印了,元代,明代都有了。后来押的形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有各种各样的,如西汉,木牍上的字,墨黑色的,一个鸟,一个走之底,它是代表曹氏是掌权的一个家族。唐代开元的押,是我们看不懂的文字,三点水,然后有一些笔画,这么一个构图,这个押它用的也是书写的墨色,因为一直要书写,所以它一直都是黑色。”
“所以其实所有押的真正的使用方式,它不能用红色印泥去盖,应该是用墨或者黑色的印泥去使用,这是押的使用方式。”孔品屏补充道,“明代的道士度牒上面,除了有‘礼部之印’那么大的红色的印迹之外,还需要有个人的花押,这是双重保障。比方说公章盖完之后盖一个私章,表示执行者是谁,这特别重要。”
小小印章,别有洞天中国印章历史文化,从一方印章中可见上海的历史沿袭与文化发展。在我国博物馆中,上海博物馆的印章收藏丰富程度可谓是名列前茅,孔品屏说道:“我们的藏品量是15000件中国印章历史文化,拥有很多教科书级的经典作品。我们拥有的是从商周开始,到战国“上海印记你知道吗?”读书会现场在博物馆里找灵感,到秦、两汉、南北朝、魏晋、隋唐,一直到民国,每一个序列都是完整的,这个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