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探究学习不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 不同:(1)哲学观: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伦理纲常是客观存在的天理所决定灭人欲,存天理(顺应天理、接受纲常规范) ▲陆王:内在的“心”,人心是“理”,主观唯心论伦理纲常是人心决定,是人固有的本心去人欲,致良知(恢复固有善性) (2)认识论: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格物致知”,向外部探究“天理”陆王:内心反省,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天理) 更加绝对,更加极端,更加主观,更加唯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 ▲内容: (1)主体内容都继承并发展儒学“仁”、“礼”、“性本善”、伦理道德规范等基本思想,都属儒家学派 (2)从不同角度对儒学基本思想进行阐述,提供更完善的理论依据,加强儒学的权威性,更利于为统治阶级服务 (3)哲学观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心”),是理学的两个派别,都是唯心主义(本质) ⑷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影响: ⑴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强化封建纲常礼教 ⑵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⑶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相同点: 思考问题: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宋明理学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 四、理学的评价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明中以后心学得以广泛传播 ①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片面强调理、义,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与(社会进步)人本精神背道而驰 4.进步: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义轻利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②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思想,封闭愚昧,崇尚空谈浅谈儒家哲学思想对个人价值观塑造的积极影响,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探究学习不同,不理自然科学发展 2.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3.消极: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创新;去粗存精浅谈儒家哲学思想对个人价值观塑造的积极影响,去伪存真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1)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催人奋进。
(3)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4)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5)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2)强调道德修行,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强化中华民族重气节和德行、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A D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以下中国古代代思想家的言论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是( ) A.“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B.“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C.“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D.“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A B 材料一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材料二 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朱子曰:……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探究学习不同,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问: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二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变化:由肯定人性及合理的财富要求,到否定人性,否定财富的作用,追求纯粹的义理道德。
影响:积极: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消极: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 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1179年,朱熹为知南康军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成为理学传播中心。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朱熹,字元晦(1130—1200),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他于 1148年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主持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打开学术自由和辩论之风,总结不少的治学经验和学习方法。朱熹死后不久,成为 “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孟。
其思想学说从南宋以后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 精思、明辨、博学、多产朱熹有许多著作,仅在经学方面,就有《周易本义》、《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书古经》、《书传缉说》、《书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等,《孝经刊误》、《孝经存异》,《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两种)、《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子集解》、《孟子问辨》、《四书音训》…其中《四书章句集注》耗费其大半生精力。 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章句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器物)。”“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朱熹宇宙万物都由“理”(“天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理”是事物的本原,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决定事物的具体形状。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先有理而后有气(器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 ▲性无不善 ▲情当从善 ▲心性论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⑴天理(性)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最高境界 ⑵人性与天理一致,即性本善 ⑶人性(善)被后天欲望(心)蒙蔽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共同点: 内容: 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 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或者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原理,即形而上学的存在“道体” 道体是万物的本源 通过“格物致知”来体验天理的存在 程朱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企图以道德形而上来建立一个和谐的道德理想国。它高举道德鞭策人君成为尧舜禹汤,并以道德法则作为调和君臣矛盾乃至整个统治秩序中一切矛盾的最高准绳。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心”是第一性,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突破以“致良知”为人生观。它高举“良知”的牌坊,企图通过“良知”达到“天理”,以此匡扶天下道义,挽救乱世危亡。 主观唯心主义 * 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二、程朱理学 * 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它除了对世界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的要求,即遵守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它还包括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 如何才能认识到和把握住“理”呢,理学提出了一个让我们很难理解的概念:“格物致之”。格物就是即物穷其理,探个究竟;致知,要达到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简单地说,就是凡事都要通过认真研究弄个明白,做个彻底的明白人。 * 第3节 宋明理学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 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三教图》 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受挑战 魏晋: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隋:隋唐“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唐:儒学体系的更新——宋明理学 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浅谈儒家哲学思想对个人价值观塑造的积极影响,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事佛,随着“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泰山,红门宫,它的东院是佛教弥勒院,西院是道教元君庙,而正中则儒家盛景孔子登临处。
佛、儒、道三教就这样汇聚在这方寸之地。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之孙悟空 儒佛道并行,吸收佛道精华解释儒家义理,推动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 宋统治者为改变五代以来分裂、动荡局面,迫切需要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树纲常伦纪 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较少干涉,书院讲学兴盛,学术活跃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④宽松环境: ⑤经济基础: 儒学家推动复兴儒学活动 宋明儒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