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10位学术开山祖,你知道吗?
中国历史上的10位学术开山祖,你知道吗?
1.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形成于宋代浙东路温州永嘉县,所以称为永嘉学派,在南宋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永嘉学者研究古今经制,在谋划富国强兵、解决冗官冗兵冗费、修史资治等方面都有非凡创见,并身体力行,见于事功。这在当时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北宋中期,永嘉王开祖、楠溪枫林丁昌期在城乡聚徒讲学,重视史学研究台州优秀的历史文化,重视实践,追求事功。他们和瑞安林石合称“温州皇祐三先生”。王开祖被永嘉学者陈谦、许及之等人尊为“永嘉学术开山祖”。“永嘉元丰九先生”刘安节、刘安上、周行己、张辉、戴述、蒋元中、赵霄、沈躬行、许景衡在温州传播程灏、程颐的洛学和张载的关学,提升永嘉学术水平。其中中国历史上的10位学术开山祖,你知道吗?,周行己对南宋永嘉学派的形成影响最大。表山郑伯熊继承周行己的学问,予以发扬光大,学识渊博,得到全国学术界的钦敬。苍坡李异继承许景衡的学问,政绩显著,深受执政赏识和百姓怀念。薛季宣是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事功思想主张义利一致性,依靠民兵防边,反对隆兴和议,裁减冗官冗兵,革除胥吏舞弊,合理使用人才。在永嘉学派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人物是陈傅良,师从郑伯熊、薛季宣学习,在永嘉城乡从事学交流活动,是南宋久负盛誉的学者,而叶适受其影响很深。苍坡李伯钧勤心学问台州优秀的历史文化,被刘愈、宋傅、郑伯熊、郑伯英、薛季宣、陈傅良引为亲友,他为童年叶适提供优质的启蒙教育和良好的师友交流环境。
2.永嘉四灵
这是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徐照,字道晖,又字灵晖,号山民;徐玑,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翁卷,字续古,又字灵舒;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秀,号天乐。他们都是永嘉人(翁卷本乐清人,移居永嘉县城)。四人字号都带有“灵”字,彼此旨趣相投,创作主张一致,诗风相近,自成一派,故也称他们为“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以诗作为陶冶性情的工具,作品主要抒发个人感受,诗集内大部分诗歌为流连光景,吟咏田园生活,抒写羁旅情思,以及赠答送行的应酬之作。诗重五律,其律体多咏景物。徐照《永州寄翁灵舒》的“风顺眠听角,楼高望见船。”徐玑《送翁巴陵之官》的“官况湘流碧,诗情楚岫多”;翁卷《冬日登寓览亭》的“轻烟分近郭,积雪盖遥山”;赵师秀的《德安道中》“蚕月人家闭,青山瀑布多。”等句格律精严,工致深朴,为人传诵。
“永嘉四灵”所作七绝不多,但颇有特色。如翁卷《乡村四月》诗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把自然美景与农民的劳动生活融在一起,构成一幅南国古田园风光画面。
“永嘉四灵”,七律诗首推赵师秀,他的《秋夜偶书》云:“此生谩与蠹鱼同,白发难收纸上功。辅嗣《易》行无汉学,元晖诗变有唐风。夜长灯烬挑频落,秋老虫声听不穷。多少故人天禄贵,犹将寂寞叹扬雄。”通体浑雅,为后人赞许。现存“永嘉四灵”诗,徐照有《芳兰轩集》三卷,诗二百五十九首;徐玑有《二薇亭集》二卷,诗一百六十四首;翁卷有《苇碧轩集》一卷,诗一百三十八首;赵师秀,有《清苑斋集》一卷,诗一百四十一首。
3.永嘉昆曲
永嘉昆剧从北宋末年的永嘉杂剧(或温州南戏)发展而来,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徐渭《南词叙录》)。南宋永嘉九山书会编《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戏文,将197支曲牌组合联套,唐宋词者占38%,村坊小曲如《东瓯令》《台州歌》《福青歌》等占48%,其余占14%。元初刘埙(1240~1319)《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台州优秀的历史文化,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元末明初,永嘉戏曲向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演化为余姚、海盐、弋阳、昆山腔等地方声腔。明中叶,海盐腔传回南戏的故乡永嘉。万历(1573~1619)间,昆腔传回永嘉,和永嘉当地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自成永嘉昆曲流派。长期少有文人染指,表演风格庄谐并存,演技质朴粗犷,声腔高亢奔放,行腔明快流畅,与苏昆之水磨冷板恰成鲜明对比,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昆曲大师俞振飞曾赞誉“南昆北昆,不如永昆。”1982年11月,苏州举办“学习永昆艺术进修班”,杨银友、陈花魁、陈雪宝、缪立周等永昆老艺人20余人分批去苏州传艺达半年之久,传授永昆传统剧目60余个。
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永嘉昆剧作为昆曲的一个流派,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嘉昆剧团作为全国仅有的八个昆剧团之一,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永嘉昆曲
4.温州莲花
温州莲花,原称永嘉道情,自宋朝以来流行于永嘉各地,为浙南第二大曲种。2008年,温州莲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其用永嘉方言说唱,表演形式为单口或二人对口,以唱为主,说唱相间,通常一人为上手,右手击道情筒,左手打阴阳板;另一人为下手,使用莲花板帮腔。根据表演方式的不同,温州莲花又分大莲花、小莲花、对口莲花和讲唱莲花。其音乐在永嘉田歌、山歌等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温州鼓词、永嘉道情等音乐逐渐发展而成。新中国成立后,永嘉道情依然十分兴盛。1953年3月,永嘉县民间曲艺协会成立,会长徐顺俭,继承永嘉道情100余本优秀曲种,单口表演。著名女艺人朱翠月,她对温州莲花进行了改革创新,在小莲花的基础上,增加牛筋琴、三弦、琵琶、二胡、锣、钹、大提琴等伴奏乐器。温州莲花有《高机与吴三春》《黄三袅与林定郎》《刘文龙》《珍珠塔》等传统长篇书目。
温州莲花
5.永嘉乱弹
永嘉乱弹从清乾隆年间传承到现在,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民间寿诞、集市、庙会活动大多要请乱弹班演戏。永嘉乱弹以古、原、稀、美为主要特征,主要演的是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具有鲜明的草根性,保持原真性。文戏武戏兼备,唱做并重,以做工见长。板式分正乱弹、反乱弹、滩簧三种。唱词以七言为多,念白由永嘉方言和普通话杂糅而成。音乐明快流畅,唱腔高昂粗朴,真嗓为主,伴奏器乐丰富多彩,锣鼓热烈喧嚣。永嘉的应界坑村、巽宅镇也因永嘉乱弹获评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村、特色镇。2009年,永嘉乱弹入选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永嘉乱弹
6.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
1930年5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简称红十三军)在永嘉县枫林镇慧日寺宣布建立之后,军部驻五尺村四分祠。下辖三个团(后改为师)及直属队,鼎盛时期共有6300余人。这是直属中共中央军委正式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之一,主力坚持斗争四年,涉及温州、台州、丽水、金华等地区20余县,历经大小战斗100余次,1700多名党员和红军战士牺牲,为中国人民军队增添壮丽的历史篇章。
7.包产到户
1956年5月,中共永嘉县委根据农民的意愿和创造,决定在燎原社进行包产到户试验。永嘉县包产到户实践探索比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早22年,被编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因此,永嘉县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被中共中央原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誉为“包产到户第一县”。2005年5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永嘉调研时,对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实践探索给予高度评价。
8.桥头钮扣市场
1979年8月,桥头镇桥一村叶克春、叶克林在桥西街率先做起贩卖纽扣的生意中国历史上的10位学术开山祖,你知道吗?,因而自发形成以桥西街为中心的桥头纽扣市场。1983年2月,永嘉县人民政府批准桥头小商品市场正式开放;1986年6月,桥头钮扣交易大楼正式开业。据统计,桥头钮扣市场鼎盛时期销量占全国的80%,全球的60%。桥头钮扣市场被誉为“东方的布鲁赛尔”“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1993年,桥头纽扣市场党支部书记王碎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