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百家争鸣”和儒
(每日一题)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百家争鸣”和儒
共1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 高中历史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每日一题)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百家争鸣”和儒,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通过《百家讲坛》于丹讲述《论语》的片段引入。
活动2【讲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春秋时期的儒学
1、孔子的生平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1、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2、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4、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
【合作探究】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四、道家和法家
1、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孔子同时代。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每日一题)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百家争鸣”和儒,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通过《百家讲坛》于丹讲述《论语》的片段引入。
活动2【讲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春秋时期的儒学
1、孔子的生平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1、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2、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4、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
【合作探究】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四、道家和法家
1、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孔子同时代。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Tags:1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