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页珍藏版)》——中国历史地理
《(5页珍藏版)》——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新文库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历史地理一、 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欲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视。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2、作者徐霞客。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
3、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禹贡半月刊:是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该刊从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发展。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它不仅包括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还包括边区少数民族政权所辖的地区,体现了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是“五四”以来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
4、的全面总结,为以后历史地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5页珍藏版)》——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区。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内。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汉晋以来,云梦泽开始枯萎
5、,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南朝以后,江汉三角洲进一步发展,云梦泽不断淤平潘季驯治河:潘季驯是明代著名水利专家,在治河中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使黄河下游被固定为单一河道,即今地图上的废黄河。潘季驯治河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使得水灾减少,有利于漕运,并保障了农业生产皇木采办: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郡县制:中
6、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建立,开始推行郡县制,实行军衔两级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道是唐在行政区划上一个最重要改动。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唐道制与宋路制合称道路制行省制度: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行省除腹地直属中央中书省、吐蕃和诸王封地由宣政院,全国设立行省。它改变了传统的以“山川行便”划分区划的原则,其省制和分省政区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刺史制度: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
7、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作为一种较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黄册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档案工作制度方镇:也称“藩镇”,唐朝后期设立的军镇。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初期只掌管地区的军政,后权力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藩镇,并逐渐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藩镇割据,使得唐朝国力日趋衰落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唐初沿袭北朝以来制度,在军事重地置总管,
8、后改为都督,管辖几个州的军事。高宗时,为加强防务,给边境诸州都督带使持节,以增其权力,称节度使江右: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也可指江北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长江中上游的湖广和四川为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清康乾嘉三朝,大量移民迁入四川,且湖广籍占大多数,故称“湖广填四川”。首先对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期起了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考试题,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农作物和新的民风习尚。特别是各省移民进入后,五方杂处,各种文化交融,最终形成今天的四川人和四川文化江西填湖广:元末明初,战乱影响巨大,湖广、四川乃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
9、,而江西是等地人口自然增殖和外来移民比较多,形成了东向西的人口推动力。明代,迁入湖广的外来移民中江西籍占绝大多数,故有“江西填湖广”的说法闯关东:由于灾荒等原因,大量汉族人迫于生计,纷纷在封禁汉人自由迁入东北的背景下用各种方式出关外。圩田: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水利田。唐末五代兴起,宋时大盛,明清延续。圩田即在水乡河床较高,田面较低的地方,沿河渠岸和田边筑堤,内以围田,外以隔水,每圩方圆几十里。晏堤建水闸,旱则开闸引水灌溉,涝则闭闸拒水。圩田使南方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以运销丝绸闻名于世。
10、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华南虎: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在野外已灭绝,华南虎仅在中国分布,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11、,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湖泊。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70%水域在九江市境内,有20%水域在上饶市境内,有10%水域在南昌市境内。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他们与周王室保持臣属关系,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简答题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
12、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简要概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概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年,隋唐时代4、公元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年,南宋时代 4、公元年,明
13、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1949年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1)先秦至西汉时期(北流为主)春秋战国西汉大河,在今沧州南入渤海(第一次大改道)2)东汉唐北宋时期(东流为主
14、)公元69年,王景领导治河,黄河在今天利津入海(第二次大改道)。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决堤改道,成为第三次改道,形成东流与北流并存的局面,北流至天津入海,1060年,又分流出一段西汉大河故道,称为二股河。3)南宋时期(南流为主)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发生第四次大徙,在阳武决口,水势向南发展。决堤以后,黄河河水分别进入泗水及济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两派,20%30%由北清河入海,70%80%由南清河入淮。南派水势大于北派,这是黄河流行于山东以南的开始4)近代东流时期(东流为主)明弘治八年(1495年),筑断黄陵冈后,黄河水全入淮出海,成为黄河第五次大徙
15、。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挟大清河入海,是为第六次大徙列举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理学者及其著作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国人口发展史、西汉人口地理 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步芳集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唐宋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制度:唐代初期沿用隋代地方两级行政区划,或郡县或州县。唐中期又恢复三级制。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
16、中央集权。宋:两宋降雨虽然迥然不同,但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却是相同的,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元代行省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的内容:(1) 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2) 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17、-管辖11个行省。(3) 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4)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历史意义: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列举明清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移民:1、走西口: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华北地区人口增殖的压力增大和蒙古地区有大量牧地可耕,山西、陕西地区和河北西北地区的大量汉人从长城西部的张家口、独石口等地进入蒙古地区垦殖,开辟了许多耕地。2、闯关东:清军入关以后,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东北地区留下了大片可垦的土地。清初又以东北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自由迁入垦殖,并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
18、由于灾荒等原因,华北等地的大量汉人迫于生计,纷纷以各种方式走到关外去谋生,3、湖广填四川:由于战乱、疾疫和灾荒的影响,导致今四川地区的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经济萧条,为了稳定统治、恢复经济和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明、清两代政府招民垦荒,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四川地区,其中以原籍为湖广地区的移民居多。4、移台湾:清代时期,大量的大陆人口移入台湾岛进行垦殖等开发活动,进而逐步在岛内定居明清森林植被变动的情况及其原因论述题论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1、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2、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 3、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4、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
19、期(省州县三级制) 从先秦萌芽到秦汉的确立及到后期的发展演变。从郡县二级制发展到后期道路制,行省制三个阶段。现在是省县乡三级制。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 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1)夏商西周的诸侯方国、九州说(非真实的)、畿服制、分封制 (2)郡县的起源 、郡晚县早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 州制的产生:西汉产生,初期无治所,巡行所部。东汉末年,正式形成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政治衰微,王室多故,益州刘焉建议各州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灵帝中平五年,正式确定“州”为中央与郡、国之间的一级行政政权,正式把“刺史”改作“
20、州牧”。“刺”与“牧”虽一字之差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考试题,而实质却发生极大变化。)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 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初期北洋政府在地方设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以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二级制, 中国行政区划演变主要是表现在一级政区的变化上,而影响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独特的文化区域,独特的民族聚居区)。论述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冷暖变迁:根据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
21、个寒冷干燥期。第一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暖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600年公元1000年)。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与暖湿期相间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干冷期。第一个干冷期
22、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年),这个寒冷期在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年公元1900年)。其中17世纪最为寒冷,尤其是公元1650年1700年,成为中国最近五千年来气温下降的最低谷。20世纪初全球气温开始回升,明清小冰期结束。第一个温暖期历时几千年,第二个温暖期为七、八百年,而“隋唐暖期”
23、只有三、四百年。相反,最初的西周冷期只有百余年,而后的冷期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温幅度也越来越大。从气候的干湿状态来看,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表现为温暖与湿润同期,寒冷与干燥同期。而且湿润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论述历史时期中国森林资源的分布与变迁:1从我国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看,当时的森林分布也十分茂密南方许多地区沼泽、森林相间,特别是华北地区普遍存在天然的森林植被2在先秦时期,我国的森林分布面积十分广阔3到了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相当丰富《(5页珍藏版)》——中国历史地理,有松柏等,但到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六盘山仍林木深茂,渭水上游和西秦淮板屋之风方兴未艾。
24、160;4西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变化,北方游牧民纷纷南下,垦区变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5唐宋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利用6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东南地区经济开发加大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考试题,南方森林破坏严重。4000多年中,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
25、复出现。原因:1自然因素:温度、水分、日照光照、有害物种的入侵2人为因素:大兴土木、军事行动、滥砍乱伐、毁林开荒、刀耕火种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 (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
26、,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4、论述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变动与移民1、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分布的变迁 :(1)演变趋势: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体现为南与北的不同变迁,东与西的不断推移,具体讲: 南与北的关系,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表现为由北多南少(北重南轻)到北少南多(北轻南重)的转变。东与西的关系,历史时期人口分在东西方向性,虽然表现为东西互动,但更主要表现为自西向
27、东的转移,这里,西与东的概念中,东部是指受海洋影响较大的东部季风区,其它称为西 (2)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决定人口密度分布的社会或人文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有,但这里更重要的,或者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对于人口密度分布的作用,在社会发展初期作用明显(甚至明迁都北京时仍能看到)但是愈到后期作用便日趋淡化了,影响与作用日趋减弱。 2、历史时期中国的重要移民与社会发展:葛剑雄认为人口迁移有七种类型: 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永嘉之乱(西晋)安史之乱后的再次移民、靖康之乱。 政府强制型的内聚型移民,如把富户迁至首都,现代的城市居民下放,知识青年之上山下乡或前期的移民。
28、 东西向的渗透型移民。如: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 由内地向边疆地区的开发型迁移(如屯田戌边、秦代向河套地区的移民等,再如现代的新疆建设兵团,东北北大荒) 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移民,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合法移民与非法偷渡。(福建人讲的所谓:海水不干,偷渡不止)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徒与西迁。 南方非汉族的退却性迁移。 如南方少数民族夷、蛮、僚、越等民族,受中原汉族挤压,呈现向西南方向和从平原向山区退却迁移的趋势。 上述所列,其中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1)和(6)两类,它们是造成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重要因素。新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比分析对照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财政部部务会议、国家档案局局务会议修订通
29、过,现将修订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的重点是明确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要求,主要内容包括: 将电子会计档案纳入了会计档案的范围。 满足一定条件时单位内部生成和外部接收的电子会计资料可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 电子会计档案移交时将电子会计档案及其元数据一并移交,且文件格式应当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特殊格式的电子会计档案应当与其读取平台一并移交。 电子会计档案的销毁由单位档案管理机构、会计管理机构和信息系统管理机构共同派员监销。此外,与原管理办法相比,主要作了以下调整: 完善了会计档案的销毁程序: 要求建立会计档案鉴定销毁制度,完善销毁流程 调整了会计档案的定期保管期限:会计档案的定期保管期限由现行规定的3年、5年、10年、15年、25年五类调整为10年、30年两类,并延长了会计档案移交单位档案管理机构的期限。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