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何将“孝”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儒家为何将“孝”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前面很多回答都指出:儒家被玩儿花了。既有不同的分支流派,更被统治者涂抹的面目全非。但也不是说就无法讨论儒家了。抛开细节周代儒家思想在哪里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只关注宏旨,应该也能有所得。
儒家的根本是什么?个人的修行是一块,与此题不符,略过。对于社会,儒家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最原始意义的社会主义。即价值观是以社会为出发点和目标,个人须服从社会,扬公抑私。你看,儒家的理想国,是大同世界,社会和谐稳定,人人安居乐业,和乌托邦是否类似,但远比乌托邦具有可操作性。
当然,儒家想不出来消灭阶级和计划经济,它也没有在意平等,因为它本不是为了个人幸福设计的;它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平心而论,这个目标比消灭阶级,大家平等靠谱多了。(虽然不同,但其本质毕竟是社会主义的,因此你会发现中国在19世纪初,最终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取得胜利,其实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的,人民从血脉中熟悉和接受它。)
转回来,儒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它必须创造一个能为普通民众接受的理念。大家越心甘情愿越好。而且敌人非常强大-那就是“私”。儒家找到了它所能找到的最佳的武器,那就是“亲情”。这是最天然的、强大的“无私”!从亲情中提炼出伦理-孝、悌,把这种感情赋予道德责任,再推广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儒家为何将“孝”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因为这是它一切的根。
当然,从家庭推到社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家里有天然的等级,父母要照顾孩子自然居于高位,而社会上就没那么容易。因此儒家设计了一套严格的礼教。礼教实在是儒家的核心。
礼教的第一步是“定名”,也就是确定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而且一定要把人分出等级。再按照该等级的规则行事。这就是礼。这种等级不仅仅是政治的、经济的,而是一切关系的。为什么中国办事要找熟人?为什么做生意必须先请客送礼交朋友?是因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也是分级的:亲人、朋友、熟人、陌生人。对不同级别的人,“礼”是不同的。必须提高关系级别,待遇就自然提高了。
规则有了,位置清楚了,剩下的就是如何让人们按规则去做。那就是“时时讲”,“处处讲”,厚风俗,淳教化。古代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是战争,当然关乎生死存亡,祭祀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代表着礼,是社会秩序的根基。是重中之重。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凝聚力强大,它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除了礼教,还要有一点也很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导致社会动荡,最终崩解。为防止这种分化,儒家采取了两点。
1、“耕者有其田” 。语出《孟子》这就是平均地权。
儒家最推崇周代的井田制。抄一段现在的定义:井田制是我国
奴隶社会
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中间一块为公田,四周八块分给私人,也有九块全分给私人的。看到这里我们会奇怪:这又如何?有什么值得推崇的?
要点在这里: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定期平均分配。
这种制度保障了“耕者有其田” 。儒家把它当做一种理想和目标周代儒家思想在哪里有比较系统的阐述,这里面是有很大的人文情怀和政治智慧的。千万不要小看了它,那么多古老的文明、强大的帝国,你可曾见过谁关心每个小民的生计,以平均地权为目标?(当然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周代儒家思想在哪里有比较系统的阐述,但以之作为行政理想和目标,在世界范围恐怕要到20世纪才出现,迄今也没有成为主流。)而中国的儒家一直在争取。一直到唐中期,其土地政策还是人丁长成即分田。(得自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终究不能维系,随着两税制的实施而不复存在。
2、抑制豪强、抑制工商。
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各朝各代都想了很多办法的,比如历次变法,创立科举等等。但最终都收效不大,因为这是与人最强大的“私”在斗争。(其实“私”是不应该那么批判的。“私”的本源在于“生”。生命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保护和延续自己,就必须要确立“私”的概念;完全否定“私”,则生命不再有存在。)而抑制工商,则是出于三个目的:一是,工商聚敛财富块,容易使道德堕落,败坏风俗儒家为何将“孝”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而道德是国家之基;二是,工商加剧贫富分化,土地兼并;三是,防止与政府争利。为开财源,中国自战国就开始有盐铁专卖,后来虽有时放松,但整体是越来越垄断的。政府/皇家占工商之利,自不愿民间分走。
说了半天,这才转到题主的问题。
儒家是否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这是当然!历史摆在那里,如果没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碰撞,清朝还会灭亡,但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中国会走上现代化道路。至于说儒家文化圈上世纪的经济奇迹,这里面有经济发展阶段的问题。你看现在四小龙还行吗?当然,儒家文化也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些因素,但并不能因此说它不会阻碍科技发展。逻辑上不能乱。
儒家为何阻碍科技的发展呢?
本质上讲还是目标不一样。首先,儒家关心社会生活的和谐和幸福,鄙视物质享乐的追求。(按照梁实秋先生的说法,这实是中国文化的早熟。但有利必有弊,处在竞争的环境中,物质的落后不就是国力的落后吗。)一些发明创造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儒家为何将“孝”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不仅不会鼓励,甚至要打击。第二,更根本的是,科学的发展要求的是创造性,要突破旧的框架,而儒家要维护稳定,最讨厌标新立异。人的思维越活跃越容易生乱,儒家尚质朴,就是“憨”呗。所以礼教的要求是讲规矩,抹杀个性。所以鲁迅说是“吃人的礼教”。
儒家会阻碍民族复兴吗?
这个,当然不会。任何一个理论/政策都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所谓时间性是指:任何理论/政策,设计的再完美,都有“恶”的根在其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益处不断发挥而减少,其害处不断积累而增多,最后善政就变为恶政。所谓空间性是指:不同的空间具有不同的环境,适合于此未必适合于彼。把儒家思想僵化、教条化、极端化必然有问题,哪个理论都一样!但这不否认,儒家还是有很多独到的有益的地方。个人认为至少有三点:
1、强调中庸。这与西方的哲学大异其趣,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举例: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关注整体社会和谐,中国各界对于贫富分化的警惕程度是非常高的,为之做出的努力应该是最多的。这也许使我们面临全球新的社会转型时,能够占取先机。
3、贤人政治。现代西方是民主政治,而中国历来推崇贤人政治。当然贤人的标准是个问题,择贤的方式也是个问题,但民主一样问题重重,两者相互借鉴也许能走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