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文化生活的基本课程框架
(知识点)文化生活的基本课程框架
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博大精深】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中华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与美好追求,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
2.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所谓包容性就是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指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是指中华文化能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 中华民族精神:
含义: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梦想精神。
意义: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知识点)文化生活的基本课程框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如何弘扬与培育:①最主要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继续发扬伟大的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与梦想精神,⑤必须立足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作用,⑥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第二课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主要表现: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着独特作用(知识点)文化生活的基本课程框架,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形式对于文化遗产给予保护)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②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政治传统文化,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以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文化的多样性)
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政治传统文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手段: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术的推广为标志的。
怎么做: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政治传统文化,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第三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含义: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活力;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途径: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我们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改造和剔除落后文化,抵制和取缔腐朽文化。
坚持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第四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党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⑤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⑦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⑧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 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
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来源与表现:文化自信源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表现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如何树立: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 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原因: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怎么做:①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②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与磅礴力量;③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④必须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