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大如年”,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的“大如年”,你知道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富蕴自然与人文内涵
说起冬至长沙传统文化,这个年年复有的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一阳生”,形象地概括了冬至的意义。翻开中国典籍,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起来。
冬至既是自然节气点更是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冬至被视为冬季的重大节日,在中国的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我们从《九九歌》里可以唱到它,从饺子的清香里可以嗅到它,从美丽传说里可以听到它,从“九九消寒图”可以看到它。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精练、优美、生动。冬至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古往今来为无数文人墨客反复吟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浸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中,熔化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里。伟大诗人杜牧、陆游、范成大等都留下了有关冬至的诗篇,不仅勾画了美妙的意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更引发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
诗文同源,古文长沙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枝绚丽奇葩长沙传统文化,与古诗一样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在古文中,冬至的影子时有浮现。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东京梦华录》
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 《燕京岁时记》
二、彰显了辉煌科技实力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大如年”,你知道吗?,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中国古代的“大如年”,你知道吗?,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但它的确立是与科技力量息息相关的。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了,而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寒冷的冬天来临。因此,冬至又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节”等。
在后来的不断演变中,冬至成为自然节气点与传统节日的结合。
三、凝聚起关心民情的人文情怀
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人才辈出,精神高扬!
河南人有冬至吃饺子的食俗,而饺子的祖先是“冻耳朵”。但是,“冻耳朵”的来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
其实,“冻耳朵”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凝聚了“医圣”张仲景的对民生疾苦关怀的博大胸怀。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到现在,人们还时常会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耳朵。
冬至起源于汉朝,鼎盛于魏晋,辉煌于唐宋,一直沿袭到今天。
冬至,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冬至,一个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拥有上千年的生命力,之所以为人们所传承,完全得益于传统节日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恰逢盛世!国家正大力倡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同样需要这些传统节日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文化价值的滋养与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