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技学院张文:《黄帝内经》的养生成就和地位
医技学院张文:《黄帝内经》的养生成就和地位
医技学院张文掌握:《黄帝内经》的养生成就和地位;孙思邈的养生认识。熟悉:道家、儒家、释家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医养生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典籍。月佛家养生思想是什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节起源改变居住环境——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为人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人们吃熟食,战胜严寒,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益寿延年的实践活动“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距》),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易系辞》又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以适应寒暑之变。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先秦时期。在养生保健方面,则提出了主动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等措施,并有相应制度,以加强防(一)提倡讲究个人卫生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
周代,定期沐浴。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对于食物的分类已经很细致。对于饮膳烹饪,也注意到也相继出现。《汤液论》是一部食疗专著。(三)导引健身动形和自我按摩等内容融成一体。对老人的敬养,不仅是礼仪上的待遇,也“孝子。可以看出,当等。在《左传》中,即有“男女同姓,其生不妊娠时期的养生保健:如刘向《列女传》载: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说明当时对于胎教已有一定的认识。(六)环境卫生先秦时期,对于环境卫生也十分重视。清洁扫除、处理污水,“陶窦”,据说就是当时的下水沟、路厕。(七)药物养生《山海经》记载的很多药品具有食疗作用。先秦养生思想简述(一)周易《周易》是我们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即所谓:《周易》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懂得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这种学术思想,也直接影响着祖国医学理论。诸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等医技学院张文:《黄帝内经》的养生成就和地位,即源于易理。
养生学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故自古以来,即《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二)道家养生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重视精气神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清静养神以气功、导引为主要养生方法“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精存自生,其外安荣。”(《管子?内业》)人道:要依乎天理,提倡清静无为的处世哲主张清静养神:清静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庄子?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生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佛家养生思想是什么,彭祖寿考者所好也”。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重视修身养性以“中和”为准则以调摄饮食起居为主要方法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体现在养生上,倡导养心葆神,将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情操与人的自我完善作为养生的最高目标。认为“仁者无忧”,“仁者寿”。
“中”不偏不倚,没有太过和不及;“和”合乎节度“中”是天下的本根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中和”是生命活动整体维持平衡稳定、生存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两种解释:1.孔子认为精美的食物对人体有滋养作用,越精美越好;2.孔子不主张因为米饭精细而多食。三、提倡“八不吃”———“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这八不食分为三类:1.色味方面: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2.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新鲜的菜蔬不吃。3.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以孔子为例另:提出了有名的“养生三戒”,开创了后世养生领域“阶段养生”的先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在苏东坡的《杂证》中也曾记载,钱塘净慈寺的和尚,八十多岁,颜色如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
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此方现代简便用法有二:一是每日晨起后取鲜生姜30克、大枣15克、精盐4克、甘草6克、丁香1克、沉香1克、小茴12克佛家养生思想是什么,共捣如泥,冲入开水,待温热时空腹饮用。二是将干生姜500克、红枣250克、盐100克、甘草150克、丁香25克、沉香25克、小茴香200克,共捣成粗末和匀备用。每次15~25克,清晨煎服或泡水代茶饮,每日数次。此茶具有补脾、养血、健胃、安神、解郁之功效,久服令人容颜白嫩、皮肤细滑、皱纹减少。成形秦汉时期一、《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强调“治未病”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医技学院张文:《黄帝内经》的养生成就和地位,以其德全不危也。二、东汉医家张仲景的养生思想博采众长,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养生观点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指出,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2、调和五味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作用。3、提倡导引重视导引吐纳,主张用动形方法防病治病。三、华佗的养生思想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五禽戏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 四、王充的先天禀赋说 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365 120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 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 方药。 天草丹参保心茶是预 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 东晋医家葛洪“养生以不伤为本” 南朝养生家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 学专著。书中论述的养生法则和方术有:顾四时、 调情志、节饮食、宜小劳、慎房事、行气吐纳等。 “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 2.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
3.强调房中补益。 4.重视妇幼保健 (1679-1935)90 直到去世。 据2000年统计,中国现有百岁寿星一万人,2002年全世界百岁寿星共约 1996年去世时 岁;四川青城山采 221 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隋唐——中国佛教的极盛时期。 佛学的传入,对我国医药学的 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佛学中也含有与佛教教义结 合在一起的有关养生健身的思想、 观点和方法,汉唐时期的养生家 们既取其养生作用之长,纳入中 医养生思想之中。 以“彻悟成佛”为最终目标:佛学本身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彻悟成佛”,然而 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进行修炼,所以佛学中也含有 与佛教教义结合在一起的有关养生健身的思想、观点 和方法。 以“参禅”为主要方法: 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 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 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故称参禅。在修习禅定的 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静坐气 功,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础,并非修禅目的,但初 学静坐的人必须懂得这些调身调气的方法,使身心 保持健康状态,以保证修禅的顺利进行。这种方法 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用的。养生家则将此融 入吐纳导引健身功之内,成为以静坐为特点的健身 功法。
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 佛学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 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寺 院地址的选择,十分讲究,为养生调摄增添了不少内 有诸多戒律约束,使人专心修禅:佛家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以 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这种思想被吸 收而融入养生学中,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 精、“节欲”等方面内容。 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 验,提出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 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涌现出了不少养生学家及养生专著,尤其是金元 的学术争鸣,更促进了养生学的发展。 宋元时期不仅充实和发展了前人的养生理论、原 则和方法,而且对老年病学的防治和摄生保健有了突 至此,其理论渐趋完备,其方法更加丰富。 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 《圣济总录》,官方出版。共二百卷,二百 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 生、杂治等分66门。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 流行的“运气”学说,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 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 《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 、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 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 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53 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 在唐代孙思邈重视老年保健的基础上,宋元医家 、养生家寻求新的老年保健方法,全面认识老年人的 生理病理特点,丰富老年人的治疗保健原则和方法, 促进了老年医学的发展。 宋代陈直撰《养老奉亲书》,现存最早的一部老 年保健学著作。元代邹铉在此书的基础上继增三卷, 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是老年医学专书。 元代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是现存第一部完 整的食养食疗专著。 第六节 明清时期 中医养生保健专著的撰辑和出 版是养生学史的鼎盛时期。 养生重“命门” 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 温补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命 门。认为命门真火乃人身之宝, 主张养生及治病,均以保养真火 鸦片战争后,使祖国医学横遭摧残。中国养生学也因之而濒于夭折,养生著作很少,理论和方法亦无 任何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养生学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科学研究的重 点已开始从临床医学逐渐转向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 传统的养生保健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蓬勃 向上的局面。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