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农家的发展历程与它的思想火花!
导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跨入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社会陷入了剧烈的动荡。这一动荡不止表现为战火纷飞,动辄灭国,也体现在文化思想上的激烈碰撞。这一时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学派,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学派有的成为“显学”,流传于后世,比如儒家、法家。有的则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比如阴阳家,名家。但是这些消失的学派所主张的观点并不是被彻底摒弃了,而是融入到了其他的主流思想当中。文化思潮有着海纳百川的特点,诸子百家相互兼并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打压和攻讦,而是秉承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相互融合了。
农家就是诸子百家之一,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个学派。作为一个农耕民族,我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农业发展,这给了农家良好的发展环境。农家弟子既不是大字不识的普通农民,也不是深谙地方治理之道的官员政客。他们不以官位为目的,注重农业科学研究,是诸子百家中非常特殊的一类。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农家的发展历程和它在那个年代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农家学派的形成离不开诸子百家的理论研究和当时社会的实际需求
孔子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春秋之前,接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固有的阶级开始被撼动,教育垄断也开始被打破。这个时期诸侯相互之间征伐不休,很多诸侯国被灭,许多贵族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于是他们带着家族传承的典籍另起炉灶,成为了研究经学典籍的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这些学者们开始开馆授徒,宣传自己的学术主张,这样就使得原本接受不到教育的下层阶级也能够获取到知识了,并且成为了他们的拥护者,这样就形成了早期的各个学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学派逐渐分化和发展,就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诸子百家。
在百家争鸣的学术大环境下,各个学派在治国理论上各抒己见,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从中脱颖而出。各个学派的学说各有侧重点,他们的核心观点也有着很多分歧农家属于诸子百家,但是唯独在农业问题上,各学派的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他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在封建政权中的地位,也都对统治者应该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发展农业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总的来说,各个学派都一致认为农业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管子》记载:“民之所生,衣与食也。”
《墨子》记载:“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
但是此时各个学派对农业方面的研究大都局限于理论层面农家属于诸子百家,其内容主要是论述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但是对如何发展农业和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却很少提及。这些理论方面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诸子百家之中的农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农家学派既然以“农”为名,学派的研究对象自然是与农业密切相关。不同于其他诸子百家对农业理论层面的研究,农家则是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个学派都充满了浓郁的科学气息。随着农家的发展壮大,与农业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也在不断地积累和丰富着,并且随着农家的讲学传遍各国,使得当时的人们对种植业和畜牧业所需求的自然环境都有了更深刻认识。
农业的发展和各种科学技术息息相关,春耕秋种农家属于诸子百家,何时播种,何时灌溉,离不开物候知识。预报灾祸,防旱防涝,离不开天文学知识。制作各种农具离不开冶铁技术。选择在哪里耕种,判断土地适合栽种哪一种农作物离不开土壤学的知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想要发展农业就要发展各种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因此农家的研究对象也非常广泛。
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农业关乎着国计民生,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从最开始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的“农谚”到后来官方派遣专门的“农官”系统地搜集和整理的一套理论,农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最后终于形成了一派学说。
融入百家争鸣的大世,农家在许行及其众弟子的努力之下逐渐扩大影响
最早的农家学派是“官方农学”,之后随着农学在社会上的普及又慢慢产生了“民间农学”。早期的农家著作有《后稷》、《神农》和《野老》等等。而农家发展到许行这一代的时候才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学派。而许行则被后世尊称为“许子”。
《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许行是第一个留下姓名的农家代表人物,他和孟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当时许行的门徒已经有了数十人,虽然不能和儒家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相比,但是也已经初具规模。许行的杰出嫡子陈相原本是儒家弟子,后来被他的才学和思想所折服而放弃儒家显学,转而学习农家学说,可见当时的农家学说是有一定的说服力和科学性的。后来他的这位弟子陈相还和孟子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辩论,这是农家的人物第一次参加诸子百家的论战,虽然最后是以农家陈相的落败而告终,但是却宣示着农家作为一个学派正式加入到百家争鸣的行列之中。
许行和众位农家弟子都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他们穿着粗布衣裳,平时以编制草鞋和席子为生,他们从楚国前往滕地讲学,不求高官厚禄,只希望得到一块土地以便定居耕种,发扬农学。这个时候的农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传承——“神农之言”,有了自己系统的理论——“许子之道”,还出现了许行这样的领袖人物和一众追随者,已然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学派。
许行的农家主张主要有四个要点:
农家在当时是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学派,当时作为显学的儒学都对其非常忌惮。儒学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农学则是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号召全民劳动,劳动成果也要平均分配。因此两派之间发生学术争斗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对庄子这样的人物都不屑一顾,但是对农家的许行却非常忌惮,甚至故意轻蔑地称呼许行是操着奇怪口音的南蛮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家强大的影响力已经对儒家学说产生了威胁。
政治和科技两方面的相辅相成——《管子》和《吕氏春秋》所展现出的农家思想
参与《管子》的编纂是农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活动,《管子》是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合集,包含了当地诸子百家各个学者的著作和思想,其中的《地员》、《牧民》、《权修》、《立政》、《五辅》、《八观》等章节都是讲述农家思想的。这些内容包含了当时农家的主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农家的发展历程与它的思想火花!,农家著作在后世大量遗失,其中的很多思想主张都是通过《管子》而流传了下来的。
这时的农家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农家弟子不求为官,因此可能有很多杰出人物都没有被历史材料所记录,但是他们对古代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后来杂家的著作《吕氏春秋》也系统地的记录了农家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了“上农”、“任地”、“辩土”和“审时”四个方面的内容。
杂家一向主张有用的就拿来用,杂家的代表人物吕不韦在秦国势力很大,他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为杂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农家的发展历程与它的思想火花!,而吕不韦的三千食客中就有许多农家学者。从农家的游学路线来看,他们从楚国出发,然后先后前往了宋、滕、鲁、齐等国,最后到达秦国,并被秦国的吕不韦所重视,最终采纳了农家学派的主张。在这个过程中,农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最后在秦国达到了巅峰。
从《管子》和《吕氏春秋》中记录的农家思想来看,农家既有政治诉求,也有科学研究的需要。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政治诉求为科学研究开拓土壤,创造环境。农业的科学研究则会为社会发展带了巨大的进步,给统治者带来巨大利益,因此也可以反过来有力的支持自己的政治诉求。
结语:
从早期的“许子之道”到后来《吕氏春秋》中的农家思想,整个农家的发展和传承都是一脉相承的。农家在政治方面的诉求——“重农”和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视始终没有改变。唯一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就是许行曾经主张的“君民共耕”和“收获均分”。
当然,“收获均分”这一思想虽然被统治者给“消灭了”,但是后世的君主常常会在春耕时分举行重大的祭典,在仪式上皇帝会亲自“扶犁”,以此来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达到“劝课农桑”的目的。这或许也是农家的“君民共耕”在后世委婉的表达方式,也是统治者和农家思想相互妥协的结果。由此可见,农家虽然不像儒家、法家等显学一样受人瞩目,但是也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