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文化节:弘扬传统文化,重拾经典学习兴趣
上海市民文化节:弘扬传统文化,重拾经典学习兴趣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潮上海市民文化节:弘扬传统文化,重拾经典学习兴趣,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把上海市民文化节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通过持续举办中华古诗词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中华语言文字大赛等市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以群众性竞赛的方式,让市民在阅读、背诵、知晓、理解、运用、演绎和创作中,重拾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的学习兴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每一个家庭,融入日常生活,在百姓心头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有效推进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振兴。
大赛因其参与门槛低、答题形式多样、组织发动广泛,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踊跃参与,每年都能掀起一股学习、体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2014年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经过街镇海选、区县晋级赛、全市决赛等环节,决出了百名市民“诵读达人”,以及“诵读状元”、“诵读榜眼”和“诵读探花”;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大赛通过“民俗文化篇”、“文化遗产篇”、“历史人文篇”三个篇章的知识普及与答题竞赛,遴选出“百名传统知识达人”。2015年的中华语言文字大赛围绕成语、谚语、歇后语、对联等展开,经层层选拔,产生了“百名中华语言文字高手”。2016年的中华古诗词大赛通过知识竞答、经典诵读、新作征集、舞台演绎四个板块,最终评选出75名和25组“中华古诗词高手”。四项赛事累计已吸引超过40万人次参与其中,共同重温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典传承,唤起共鸣
2014年市民文化节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决赛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献礼的重要活动,并通过东方卫视、艺术人文频道在国庆长假期间进行了全程录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推出“民俗篇”、“文化遗产篇”、“历史人文篇”三个篇章的答题内容,这些内容中恰恰蕴含了值得现代人回顾、记取、传承、借鉴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对人们认识今天的世界、处理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有益启迪。
在赛事过程中,主办方配套推出主题讲座、吟诵赏析、书目推荐、亲子互动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普及活动,还专门编印《中华语言文字读本》等材料。骆玉明、李敬一、汪涌豪、姜鹏等知名学者走进基层文化基地,与市民面对面交流传统经典的文化内涵;萧善芗、彭世强、蔡金萍等名家带来的经典朗诵会,让市民领略了传统经典的意境,拉近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市民生活的距离。
“民星”璀璨,后生可畏
相较于市民文化节舞台艺术的热闹,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大赛更注重市民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的提升传统文化热潮,通过带领市民重温经典,再拾岁月韶华,唤起集体文化记忆,掀起诵读唐诗宋词等中华传统经典的热潮。参赛选手中有名门之后刘伯温的二十一世孙刘巧云;有来自嘉定的双双获得“中华古诗词高手”称号的刘青、马振夫妇。
“青少年”、“中老年”在赛事中代表的不仅仅是几个年龄阶段,更是传统经典已在各个市民群体中蔓延开来的美好景象。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中,进入决赛的29岁以下选手占70% ,在百位诵读达人前20强、前10强中也占到60%至70% ,那些痴迷传统文化的参赛老人感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后生可畏!”张人匀是杨浦区杭州路第一小学的学生,也是2014年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总决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这次,他和他的外公一起出现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百人团中。在上小学之前,他就已经会背诵600多篇古诗词。中华古诗词大赛舞台演绎版块中,25个百强组合中有7个学生组合,其中年纪最小的参赛选手刚满6岁,他们对于中华诗词的理解以及全情参与,最直接地呈现了中华传统经典自身所蕴含的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赛事搭台,社会聚力
上海市民文化节搭建了一个资源集聚、活动整合、各方联动、方便市民“零门槛”参与的群众文化大平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邀请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协助举办,贯穿赛程策划、试题编写、担任评委等环节,不仅为大赛带来了更多的创意元素,也为热爱传统经典的有识之士搭建了拓展团体影响力的舞台。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大赛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系统与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博物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民俗文化学会等专业机构力量,让大赛更具权威性、知识性与专业性。中华古诗词大赛在承继市民文化节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点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和鼓励市民团体参与赛事各项活动,为市民传统文化团队搭建了分享、展示的平台传统文化热潮,对于推动市民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社会氛围将起到积极作用。百强作品《三峡回响》通过舞台演绎李白的两首关于三峡的作品上海市民文化节:弘扬传统文化,重拾经典学习兴趣,让观众能在短短几分钟的表演中理解诗词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该节目的主创团队上海传艺沙龙由一群热爱传统文化、追求创新的普通市民组建,尽心于慈善公益演出,用丰富多彩的创新节目为普通市民传播中华文化。(来源: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