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问题、原因与对策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传承;问题;原因1004—0463(2018)07—0021—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民族戏剧、武术、中医药、国画、书法等多种形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精神源泉,如果不能传承下来,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近年来,社会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各学校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了解。但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等问题成为实践中学校要面对的问题。一、存在的问题1.活动的形式化,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应当与教育的目的相吻合。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但学校往往只是嵌入式地开展活动,开展朗诵、背诵活动,并未对精神进行挖掘,使立德、树人的任务错失优秀资源。2.资源的碎片化,缺乏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浩如烟海,且以多种形态分布在不同层次,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标准,设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加上学校整合力的不足,在这方面开发的课程少,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也存在未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开设定位不当;老师教育方式不当,课堂上无氛围,学生兴趣淡薄等问题。
3.评价的随意化,缺乏对学校传承标准的制定。对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也是難题,要在传统文化的理性氛围中,注重受教育者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品性的陶冶传统文化热潮,体质的增强,否则将会出现家长强迫孩子进兴趣班、教师逼孩子背诵古诗词、学校强制学生参加社团的情况,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二、导致的原因1.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教育目标已偏离到对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已逐渐与文化分离;教育价值取向也已偏重于功利价值,使得大众把大学当作是培养技术人才,政治人才等基地,使家长、学生、教师不得不为成绩和工作着想,导致了学校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忽视。2.家庭观念的影响。现在的父母中依然熟悉并热爱传统文化的已经是廖若星辰,更谈不上对下一代的教育了。即使有些家长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束手无策。加上社会节奏的加快,家长与孩子沟通时间减少,致使家庭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的作用微乎其微。3.传承方式的影响。传统文化进校园往往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只是在现有学校教育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与教育体系不能真正融合,也没有和学校的具体实际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有效结合起来。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教条式的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无法展现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逆反心理。三、意见和建议1.以课程构建为载体,加强师资与教材建设。由于多年忽视的缘故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问题、原因与对策探讨,当前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通过培养、培训、转岗以及向社会招聘有传统特长的人员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或技能的教师队伍。同时,围绕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要研究四个问题,即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以及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编写一套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具有连贯性的权威传统文化教材传统文化热潮,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基本教学资源。2.以家庭教育为载体,加强节日文化挖掘。重建家教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强化传统文化在家教中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等,提高家长的传统文化素质,增加家教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另一方面强化家校合作,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热潮,科学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问题、原因与对策探讨,组织家长引导学生,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和道德体验,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3.以社会机构为载体,加强民间力量培养。
在当前学科壁垒森严、专业划分支离破碎的教育体系中,浩如烟海的传统很难融入现行课程中,应充分利用文化场馆、非遗传承基地、文化名城等,建立传播基地,充分挖掘各学科隐含的丰富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充分借鉴传统的私塾、书院等教育形式,继承优秀的传统办学形式,鼓励民间力量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创办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传统文化教研机构,让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接受专业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编辑:蔡扬宗-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