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探究其与其他思想的共同之处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探究其与其他思想的共同之处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搜索
一、单选题
1.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答案】D
【解析】A.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体现的是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
B.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B项错误;
C.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思想,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韩非子、董仲舒、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 郡举贤良,擢为百官 B.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C. 不再重用三省长官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A.时期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是确立和完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故A项正确;
B.“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B项错误;
C.三省六部制隋唐才确立;,故C项错误;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1)确立皇帝制;(2)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3)颁布秦律;(4)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5)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6)以法为教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探究其与其他思想的共同之处,以吏为师.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了解.
3.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 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 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孔子的思想传承下来不断发展,思想精髓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都是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思想,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不准确,父子间的关系不存在等级问题;
B选项错误,“五伦”思想出现在先秦,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完全确立;
C选项错在“建构”两字,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早在西周宗法制就已经建立.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主要考点:①儒家思想的产生主要主张;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③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的结合;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4.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家遵循“天命观” B. 旨在神化君权
C. 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 都属唯心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旨在神话君权的是董仲舒,所以B排除;
荀子倡导的天命观属于唯物主义,而董仲舒倡导的属于唯心主义.所以三者不存在继承关系.排除C、D.
故选A.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孔子、荀子、董仲舒”切入,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熟记课本知识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汉书•循吏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该史料反映了()
A. 蜀地私学迅速发展 B. 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C. 学官主教儒家经典 D. 文翁推广了蜀地教育经验
【答案】B
【解析】A.由官府修建,是公立学校,而非私学,故A项错误;
B.“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可知蜀地到京城学习的人能够与齐鲁相提并论,说明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
C.未涉及学官教授的内容,故C项错误;
D.未体现文翁推广蜀地教育经验,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尊儒的主要措施.
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汉代尊儒的主要措施的了解.
6. 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的亲亲,父子君臣,孝悌忠信等等,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家把儒家思想与宗法制如何在一起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B.儒家强调等级,并不是掩盖等级秩序.
C.材料没有强调儒家要统一信仰.
D.材料没有看出对人欲的控制.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以及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孔子孟子儒家思想的内容特征,其次要联系到材料中儒家思想与宗法关系的联系.
7. 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 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 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
D. 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答案】C
【解析】A.定材料反映了元朝将读书人单独编户,并没有说阻断了读书人上升的空间.
B.材料看不出元朝对读书人的待遇有没有实施.
C.南宋遗民的记录,过于偏激,认为儒生的地位仅仅高于乞丐,这是对元朝统治者不满的一种表达.不一定符合社会现实.
D.材料不能反映出原政府推行歧视儒户的措施.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宋元时期儒家思想演变的基本特点来分析材料.
儒家文化在元代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
8. 《汉书•循吏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该史料反映了()
A. 蜀地私学迅速发展 B. 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C. 学官主教儒家经典 D. 文翁推广了蜀地教育经验
【答案】B
【解析】A.由官府修建,是公立学校,而非私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探究其与其他思想的共同之处,故A项错误;
B.“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可知蜀地到京城学习的人能够与齐鲁相提并论,说明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
C.未涉及学官教授的内容,故C项错误;
D.未体现文翁推广蜀地教育经验,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尊儒的主要措施.
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汉代尊儒的主要措施的了解.
9. 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律走向儒家化 B. 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C. 儒法已合为一家 D. 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可以看出汉代法律走向儒家化,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6.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这就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0. 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 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 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 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 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君主自遣符合“天人感应”理论,但其主要意图不是宣扬这一理论,故A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反映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君主自谴与社会教化无关,故C错误;君主自谴主要意图是宣扬自己天子的地位,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D正确。故选D。
11. 针对“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的情况,汉武帝()
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 崇儒尚法,霸王道杂之
C. 设置刺史,分区监察 D. 察举征辟,儒释道并重
【答案】B
【解析】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在秦始皇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
B.材料中的现象是指文吏以处理事务占优势,在忠诚正直方面欠缺;儒生以保持节操占优势,在处理文职事务方面欠缺,二者都有长处与短处,各有合适的工作,这反映出汉武帝时期的吏治既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又注重儒家的道德修养,故答案为B项;
C.设置刺史属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与官吏选拔无关,C项排除;
D.儒释道并重是在隋唐时期,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儒学思想.
西汉前期,最高统治集团以黄老无为思想指导政治,在官吏中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很活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汉武帝即位,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家.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汉代的儒学思想发展状况的了解.
12.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A. 倾覆与再建 辉煌与成熟 经世与玄思
B. 波峰与波谷 恢宏与古朴 鼎盛与革新
C. 创新与再造 传承与新变 集成与转型
D. 波峰与波谷 恢宏与古朴 经世与玄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秦汉创建并发展了以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不是“倾覆”,排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战乱频繁、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使得封建文化受到重创,故不是“再建”或“再造”封建文化,故排除C;魏晋南北朝和秦汉对比体现的是封建政治文明的波峰与波谷关系。汉代确立了以后深刻影响中国的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而且儒学也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体现的精神文明的特征是经世与玄思并存,而不是鼎盛于革新,排除B;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经济交流频繁、科技进步很大、衣食住行、社会礼俗、民间娱乐也出现了融合,故体现了物质文明的特征是恢宏与古朴,综合解答可知体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是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故选D。
13.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的儒学很杂,包括先秦各家思想、巫蛊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据此推断,该学者强调董仲舒的儒学()
A. 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 经糅合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C. 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背离了先秦时的儒学思想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董仲舒的儒学很杂,包括先秦各家思想、巫蛊方术”说明董仲舒的思想糅合先秦各家思想;依据题干“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故B项正确.
君权神授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
C项说明不符合事实,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应排除.
董仲舒的思想糅合先秦各家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需要掌握董仲舒思想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董仲舒的儒学很杂,包括先秦各家思想、巫蛊方术”、“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4.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的监察制度,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仅反映了民谣影响对官吏升黜,但“决定”表述过于夸大作用,故A项错误;题干未体现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题干信息“为政善恶”,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于监察制度的影响,C项正确;民谣的作用也仅仅是影响选官,但不是标准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
15. 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 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 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 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可知,《父母重经》是中国唐代本土僧人编写的佛教伪经,不是从印度佛教中翻译成的,A项排除;
题干强调的主旨是要求子女懂得感恩、孝顺父母,但B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C项排除;
僧人是传颂佛教文化的,但是“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状况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命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
--阁步克《谈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讥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例如,“停滞论”“分期论”“停命论”和“连续性”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故答案为:
示例: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现的是连续性.
阐述: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墓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断进步.思想:儒家学说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得以发展、更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总之,中国历史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可以选择“停滞论”也可以选择“连续性”,然后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入手.
选择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阐述理由.写好历史小论文的技巧: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罗素在其所著《中国之问题》一书中,论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有三 :(一)文字以符号构成 ,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三)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非世袭之贵族。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近代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首先,可以依据题干所给材料提到的三个特点,从文字、伦理或考试任意一角度,提取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也可以综合两个或者三个特点,在宏观上,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如: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发展;国家治理中对传统文化的借助,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次,结合所学,可以论述中国古代、近代的儒学发展演变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也可以论述国家治理对儒学发展演变的影响.最后,应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发展.
阐述:①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以“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主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文化主流,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
②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收到冲击,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儒学复兴运动,宋代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一一“理学”,使儒学走向体系化、世俗化,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⑧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经济学说相结合,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以及救亡图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历代学者对儒学的继承与突破,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国家社会的发展,使国家治理走向有序和完善.
示例二:
论题:国家治理中对传统文化的借助,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阐述:①秦朝统一文字,维护了政治大一统,推动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影响深远.
②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以儒家学说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兴办太学.汉武帝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
③隋文帝开场科举制度,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唐朝沿用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总结:在国家治理中,借助文字、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传统文化,有利于文明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解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把握住题干所给材料中“(一)文字以符号构成 ,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三)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非世袭之贵族”的主旨及中国古代、近代儒学思想演变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