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龙的节日与庙会:民俗文化的盛宴
丰富多彩的龙的节日与庙会:民俗文化的盛宴
龙的节日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丰富多彩的龙的节日与庙会:民俗文化的盛宴,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于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另外,还有于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于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届时全家同往,在“龙潭”附近歇宿三日。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即“龙宫”。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架,作为龙神的住处。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也大。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端午节的民俗民风,阴雨则主潦涝。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为了喜迎春龙,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吃面时,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的吉言歌诀。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同日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祭龙会”的日子。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1.【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眼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2.【元宵节舞龙】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端午节的民俗民风,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3.、【赛龙舟】
划龙舟的由来原是一祭水神的仪式,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为乡民撑船寻找屈原的身体,一直到今日,龙舟竞赛已成为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
与龙有关的习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被视为吉祥、权威和神秘的象征。以下是关于与龙有关的习俗的一些回答:
1. 节日由来:
与龙有关的节日主要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故事与龙息息相关。据传端午节的民俗民风,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避免鱼虾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划船撒下米粽,以及用红、黄、蓝等颜色的绳子系在船上,以驱赶恶鬼和龙。这就是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由来。
2. 相关典故:
与龙有关的典故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山海经》中的龙王故事。龙王是海洋中的神灵,掌管着水的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王被视为雨水的主宰丰富多彩的龙的节日与庙会:民俗文化的盛宴,人们常常祈求龙王降雨,以保证农作物的丰收。
3. 寓意:
与龙有关的习俗寓意着吉祥、权威和神秘。龙被视为中国文化中最尊贵的神兽,象征着权力和吉祥。人们相信与龙有关的习俗可以带来好运和祝福。
4. 庆祝方式:
与龙有关的庆祝方式主要是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划着装饰着龙头和龙尾的船只,在江河湖海中竞渡。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包裹着糯米和馅料的粽子,象征着驱赶恶鬼和龙的力量。
5. 相关扩展:
除了端午节,与龙有关的习俗还可以在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以驱赶邪恶的力量,迎接新年的到来。此外,龙也是中国武术中的重要元素,许多武术表演中都会有龙形拳和龙舞的身影。
总结起来,与龙有关的习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习俗寓意着吉祥、权威和神秘,通过庆祝方式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来庆祝。与龙有关的习俗不仅在端午节中体现,还可以在其他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