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人韦千里:高深玄学造诣,为蒋介石等政坛人物预测命数
民国奇人韦千里:高深玄学造诣,为蒋介石等政坛人物预测命数
导读: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命运?这是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的一个问题。
对于未来人们的内心里既有期待,也有迷茫甚至还会有一丝丝隐隐的担忧和恐惧。也正因如此,古往今来才会有这么多人,想要通过各种手段,窥探命运的究竟。
但问题是即便知晓了自身命运之后又能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从民国时期,一位玄学奇人的一生当中,解读命运的真相。
今天我们人物篇要介绍的,就是民国奇人“韦千里”。
韦千里出生于清朝末年,去世于上世纪的80年代。
由于其高深的玄学造诣,在民国时期,曾与袁树珊、徐乐吾,并称为上海命学三大家。
在他的一生当中,经为许多政坛知名人物预测命数,其中就包括当时统领民国政府的蒋介石。
然而他虽然精研命理,但却并没有受困于此,反而还在晚年时跳出了命运的范畴,将自己的人生境界,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史料的记载当中,来了解关于他的传奇一生。
少年奇才
1911年3月31日,韦千里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个命学世家当中。而这一年,也恰好是大清王朝覆灭的前一个年头。
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他今后的命运,必然不会太过平静。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他出生的第六个年头,他的父亲韦石泉就隐约感受到了一丝不祥的预兆。于是便为自己算了一卦,结果算出自己已经只剩下十年左右的寿命。
对于这个结果,韦石泉的内心里其实并不意外,毕竟自己这些年替人预测命数,多次道破天机,难免遭受反噬。
但是回过头来,看到尚且年幼的儿子,他忍不住一声长叹大六壬时间起卦,感慨自己这一脉的传承,恐怕是要断绝了。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年幼的韦千里,对于玄学命理这门学问,居然出奇的有天赋。时常自己一个人在父亲的书房里,研究古代命理学的书籍。
在常人看来犹如天书般难以理解的东西,他却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就参透了其中的精髓。
在此之后,他便试着为身边的人进行预测解惑,结果每次都十分灵验,不过随着他的学术日渐成熟,父亲当初的预言也终于得到了应验。
在他16岁那年,其父韦石泉因病去世,最终留给他的,只有一些记录心得体会的命学手稿。
然而随着父亲的离世,韦千里也开始第一次,对于命理产生了疑问性的思考。他时常在想,人们穷通命数究竟有什么用呢?
就如同自己的父亲,即便能够预知结果,可最终却依旧无法改变什么。但既然无法改变,那又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呢?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他开始一边为人算命赚钱,一边努力深造自己的学业。就这样几年的时间匆匆而过,此时的韦千里也从当初那个稚嫩的少年,变成了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
然而随着走出学校的大门,一个选择性的问题也随之摆在了他的面前。
在一方面凭借着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他完全有机会进入政府机关,谋取一份不错的差事。而在另一方面,则是依仗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命理绝学,在乱世当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处。
面对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一时间不知如何抉择。于是也学着父亲当年的样子,为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进行了一番测算。
而根据他后来在著作中的记录,当时所得到的批示如下:
“此为千里自造,识者咸谓憾于无火。然春金固非当令,乏土之生,则且无根,纵天干庚辛林立,而日元无气,非是真强。”
矧又亥卯会成木局,子辰会成水局,水与木皆有挫于金乎,火能熔金,有火固可显达,无火则一寒儒而已。然寒弱之金,逢微火当可得志,逢巨火则不胜其克。
无如身不任财,难免富屋贫人之讥,正合我今日之笔耕终夕,砚田枯涩者也。然则富贵皆无大望,我将永自韬养矣。”
这番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他预测自己此生在仕途方面难以有所进展,终究还是会回到做学问这条道上来。
他到底又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呢?那么他的此番预测究竟是否准确呢?他到底又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我们来继续探索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入世封神
在预测完自己的命数之后,韦千里毅然放弃了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机会。开始借助父亲生前的影响力,在上海滩挂起招牌,做起了一名职业的算命先生。
而此时恰好正逢乱世,许多人在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时,往往都会将希望寄托于玄学之上。如今他选择这条路,在某些程度上来看,算得上是顺时应运而为。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韦千里,虽然身怀奇术,但在外人看来,他终究只是一个初入此门的新人。
为了快速站稳脚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他迅速出版了一系列的命学书籍,其中就包括后来名动天下的《千里命稿》一书。
这本《千里命稿》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命理学的复杂原理,呈现在了大众的眼前,使大家都能或多或少,看懂一些端倪。
这在那个时代,也算是一种非常成功的营销方式,而在这之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他对当时戏曲名家梅兰芳的预言。
他在书中大胆预测,对方现今虽然只是一介戏子伶人,属于三教九流当中的末端,但将来必然会进入政界,并且飞黄腾达,前途不可限量。
甚至还明确指出,对方的命运会在何时何地,因何事而发生转变。而这一切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也果然都一一得到了应验。
在上海滩迅速站稳脚跟之后,韦千里的名字逐渐开始在名流权贵的圈子里传播。不过这在当时来说也,只能算是小有名气,真正让他一战封神的契机,则是在几年之后的蒋介石事件。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扣押,一时间各方势力大为震动。这天深夜,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韦千里忽然接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打来的电话。
由于此前于右任找他算过两回命,所以两人也算颇有交情。
电话中对方直接开门见山民国奇人韦千里:高深玄学造诣,为蒋介石等政坛人物预测命数,对他说:“当今局势你是知道的,如今蒋先生被困西安,蒋夫人将去斡旋,不过此行凶险异常,因此明日想亲自造访,请你卜一卜吉凶。”
听闻此言,韦千里沉吟一阵,继而回应道:
“命理术数终究是小道末流,只能做人生参考,如果蒋夫人执意要算,我也只好尽力而已。”
第二天中午,宋美龄果然乘车来访,双方一阵寒暄过后,韦千里当即用六壬起卦,来为对方卜算吉凶。
所谓六壬,乃是古代预测术的一种,与太乙神术,奇门遁甲并称为三式。其源头出自于河图洛书,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又以壬乃阳水,故称六壬。
而这种预测之术的原理则在于,通过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化四象,四象定万物生成变化,再配合天地人三才的定位。将所求之人、所求时刻通过一定的方式代入天盘、地盘当中,
观察盘局变化,寻找杀机,起出四课三传,便能够推断出所求之事具体发展变化过程。
得出卦象之后,韦千里先是认真推演了一番,随后又要了蒋介石的生辰八字。
细细斟酌良久,才吐出一口浊气说道:
“此卦象显示有惊无险,而才八字上来,此月有吉星相照,蒋先生应会平安归来。”
但是在说完这些之后,他又进一步补充道:
“蒋先生虽然当前运势正盛,可过了59岁之后,便会步入甲辰运,届时应当卸甲归田,方为上策。”
不过对于后来这一番话,宋美龄似乎并未放在心上,只是命人奉上润金,随后便起身离去。
在此之后,事情也果然如他预料的那样,西安事变圆满解决,蒋介石平安地回到南京。
经此一事之后,韦千里的大名,也迅速传遍了社会各界,无数人纷纷趋之若鹜前来找他预测。
毕竟在乱世之中,人们对于自己的命运总是充满了迷茫和担忧,即便是社会高层也不例外。
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的许多大人物都曾先后找他预测,其中就包括清末明初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以及北洋军阀吴佩孚,山西军阀阎锡山等诸多权倾一时之辈。
同时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将他与早已名震天下的命学大师袁树珊,并称为南袁北韦。
深入本源
随着接触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复杂,韦千里对于人性和命运的认知,也逐渐变得更加深刻。
在那段时间里,他时常对身边的人说:
“命理一学,看的是面相,算的是八字,捕捉的是问卦人脸上不断闪烁的欲望。
贪婪、虚荣、妒忌、恐惧、傲慢,人的命运大六壬时间起卦,确实写在脸上。”
此时此刻,他的内心里早已不再把命理一学,看作取财谋生的手段,而是真正将其当成了一门学问来研究。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悟到了更深一层的道理,开始了由术入道的转变。
在他看来人的命运和自然万物的生成发展,从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人的一生,就像是一颗种子,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再到枯萎死亡的过程。
而一个人的基本生命信息,其实在生命孕育之初的那一刻,就已经全部具备。这就是人的先天之命。
至于这颗种子最终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又与外界的因素息息相关,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这就是人的后天之运。
所以说命理之学,就是在研究命和运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而言之,就是探索本体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和结果。
拥有了这种感悟之后,他面对人生的态度也随之变得更加豁达。既不在乎名利富贵的得失,也不再执着于吉凶祸福的预测,一切都是随缘随心而行。包括对待自己的学术传承也是如此。
根据资料显示,他这一生一共育有六个子女,其中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但这些子女却没有一个人继承他的衣钵,甚至还一度认为这些都是封建迷信。对此他却表现得十分淡然,并没有刻意的去强求。
这也正如他在晚年时所说的那样:
“人这一生,最好的结局便是随其运势,尽其天命,成为自己本该成为的样子。所谓的生死祸福,富贵吉凶,即便算出来,也只是提前知晓了结果而已。”
人们所寻求的,不过是一个内心里的安稳。但若要安稳民国奇人韦千里:高深玄学造诣,为蒋介石等政坛人物预测命数,其实只需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
世人之所以算来算去,大多都是因为明知妄念不可得,却又不甘心罢了。
结尾
时至今日韦千里老先生早已逝去多年大六壬时间起卦,但是他最终所留下的感悟,却依旧能够对许多人的内心造成深刻的启发。
从他的一生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真正参透命运之后,所拥有的那份从容与淡定。其实从某些程度上来讲,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变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又一个短暂的瞬间,最后真正能够留下的,只有内心当中所沉淀的那一丝感悟,而这一丝感悟,或许就是人们所追求的生命的真谛。许就是人们所追求的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