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紫微斗数的起源与发展,领略中华占星学的魅力
探究紫微斗数的起源与发展,领略中华占星学的魅力
三年过去,第四篇了,我才对紫微斗数的发展史有了大致了解,可以补上了。
以下总结来自某位大佬(代号:春总):
一.起源
中华文明的占星学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萨满教占卜星象,到了后来探究紫微斗数的起源与发展,领略中华占星学的魅力,《连山易》和《归藏易》其实已经整理出了比较完备的算法,但是基本失传了。
春秋战国时期,以阴阳家为代表,高贵的占星开始逐渐世俗化。经历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后,又逆流回归了贵族化。阴阳家逐渐没落,并东渡日本,也就是后来的阴阳师团体。
道教三秋之乱,唐转衰。此后加强与日本交流,而且五代时发生了许多大规模甚至是国家级的盗墓行为紫微斗数骨髓赋,出土了大量占卜竹简,占星学又重新恢复生机。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在宋代,占星学也落后于日本(阴阳师)。
到了元朝,忽必烈攻日(神风梗),中日的文化交流基本断交。
二.兴盛
按照目前的史料推断,紫微斗数真正的兴盛是在明代,命名为紫微斗数也是在明代,明代以前主要以口传形式,并不流通于世。
唐•吕洞宾《道藏经》,目前没有足够的史料和考古证据支撑,尚属于神话传说。
宋•陈抟《紫微斗数全书》,是公认最权威的紫微著作。《诸星问答论》、《太微赋》、《增补太微赋》、《骨髓赋》、《形髓赋》等等都是《全书》中的经典之作。相比之下《紫微斗数全集》还是咖位不够。
史料记载,《全书》第一次面世是在1550年,你们熟悉的嘉靖年间(大明王朝1566之前十几年),可以说是带动了道学风气。就像《滴天髓》可能托名京图一样,《全书》很有可能是明人托名陈希夷所作。
《全书》本无派别,把它和《术天机》(《续道藏》中的三卷,也就是十八飞星)分列南北派,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此后又出了罗洪先(明)和青城道士(清)两位大佬。
三.复苏
清末的发现甲骨文(1500+),整理出来不少《连山易》(86卷,可能重复)《归藏易》(92卷)内容,大约四分之一被日本买走,余下经历百年动荡基本丢失。
直到1976年后,全国成立的紫微门派大约有680家,大多数是与风水的运用相结合。如:峦头派,理气派,形法派,翻卦派,玄空大卦派紫微斗数骨髓赋,九星飞泊派,阳宅三要派紫微斗数骨髓赋,廿十四山派,金锁玉关派……也有就叫五行派、八卦派、奇门派、星宿派的…大多就是打酱油的,凑个热闹。
近年考古的发现,带来了新的占星热潮。(如:1993年,秦代墓出土的《归藏易•郑母经》)。1996年,新加波成立了易学会,把紫微斗数独立出来;2000年,又提出“阻东进西”的方针,对东边日本学者排斥、阻挡,又适当进行简化改进。日本沿用的是古代的64阶算法,非常繁琐:1算元气(舌苔、面相),2算两仪之象,3算天地人三才,4算四象凶煞,5算五行吉凶,6算六合深浅,7算七星强弱,8算八卦方位…只取5和8就好了,五行和方位是不能舍弃的。
四.派别
由于近代的历史原因,当前紫微斗数的门派发展要从港澳台说起。
湾湾诞生了最强大佬——周清河探究紫微斗数的起源与发展,领略中华占星学的魅力,旁人听课的笔记——《四化笔记》和《飞星笔记》,直接造就了两个以宫干飞化为核心的大派:四化派和飞星派。
而传统的地支星曜及其组合架构,被归类为三合派,与二者并列,这位周大佬的实力可见一斑。
此后,阿部泰山(透派)和鲍黎明等人陆续带了东洋斗数的成果。
中州派、闵派和北派的分类法则来自炒作专家王亭之。目前并没有找到任何中州派的史料,宋代史料也没有找到吴景鸾的记载,王先生大概自封中州派创始人更合适。闵派倒是发展的很强。
之后更新会以四化派为主,顺便夹带点三合派私货(春总绝技不可外传,踢出群聊警告)。三合的星曜是实像,四化的交易象有时虚有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