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八卦阵真的存在吗?史书上有哪些记载?
诸葛亮的八卦阵真的存在吗?史书上有哪些记载?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3835,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编者按:八卦阵相传是诸葛亮最得意的阵法,在《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大败蜀国的陆逊,差点因为轻敌身陷八卦阵中,最后还是在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的帮助下这才从生门逃出生天。最神奇的是,小说里的八卦阵无需人力,只要依照遁甲八门布下,依靠石头就可以完成运行,阵成之后,“每日每时、变化无端”的八卦阵“可比十万精兵”。那么,这么厉害的八卦阵是真实存在的吗?
演义小说的记载当然不能全信,然而史书中关于“武侯八卦阵”的记载有不少,比如;
“(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三国志》)”;
“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晋书》)”;
“诸葛武侯治蜀以八阵法教阅战士……诸葛亮出斜谷以兵少但能正用六数(《玉海》)”;
“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诸葛忠武侯文集》);
“昔诸葛亮推衍八阵得其新意,以蜀巴弱卒数万东屯渭水,天下震动,司马宣王以十五之众抗之坚壁,不敢出。(《武经总要》)。
如果说,《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八卦阵(八阵图)是由于作者对于诸葛亮的神化,那么《三国志》《晋书》这类传世文献至少证明,诸葛八阵的确真实存在。
有意思的是,在我国古代,除了武侯八阵外,还有诸多以“八阵”命名的阵法流传于世,往前了说,上古时代相传黄帝属臣风后创制风后八阵,春秋战国时有孙膑八阵、孙武八阵,唐代还有以诸葛八阵为基础创新而成的“裴绪八阵”和李靖“六花阵”,到了宋代,阵图更是成了当权者以文制武的方式之一,以神宗朝为例,就有臣子献上“至和八阵图”和“嘉佑八阵图”。明代则有名臣蓝章取鱼复八阵图教习将兵。
从上古时代到明朝末年,这些阵法、阵图大多会冠以“八阵”之名,但所谓的“八阵”到底是指的什么人们却是莫衷一是。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八阵是八种不同的阵法,至于究竟是哪八种阵法说法却也是各不相同。
比如《兵略纂闻》就解释称“武侯八阵”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后世又在这一说法的基础上加以发散,分别冠以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之名。
《孙膑兵法·十阵》提到:“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椎形阵,有雁形阵,有钩形阵,有玄疑阵,有火阵,有水阵。”有人据此猜测,孙膑八阵是十阵去掉水阵、火阵这两种特殊阵法之后的结果。
除此之外,《文选》的作者李善称“八阵一曰方阵,二曰圆阵,三曰牡阵,四曰牝阵,五曰冲阵,六曰轮阵,七曰浮沮阵,八曰雁行阵”;《八阵论》指八阵为“金、木、水、火、土、天、地、人”八阵。
但问题在于,这些猜测都基于“八阵真的是指八种阵法”这一重要假设条件。
《说文解字》认为“八”作“剐”,又说“八,别也,像分别相背之形”;因此,“八”可能并非指具体的数字,而是有辨别和解释说明的含义,而“阵”通“陈”,古义有“排列、布置”的含义,因此“战阵”也可指代作战军队的战斗队列。
有以上两字的古义我们也能理解,为何“八阵”有时也会写作“八其阵”、“释阵”、“析阵”。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孙膑兵法·八阵》篇虽以八阵为篇名,全篇二百零九个字竟然没有提到任何一个阵法名称——因为这本就是一篇用来解释阵法原理和效用的文章,自然与具体的阵法无关。
▲《封燕然山铭》
由此可知,《孙膑兵法》所说的“八阵”并不特指八种阵法,而是指对于军队排布规则的分析解释,当然,《隋书》记载的孙武八阵也许并非虚指,但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词义的演变几乎是一种必然,八阵的含义已经如同“六军”一样,被逐渐泛化,大多数时可以被解释为布阵之法。
因此,我们也可认为“八阵”其实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军事术语,比如《后汉书·窦融传附曾孙窦宪传》记载的《封燕然山铭》有“勒以八阵,莅以威神”句,而《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原文“四时讲武于农隙,汉承秦制,三时不讲,唯十月都试车马,幸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名日乘之。全金革未偃,士尼素习,自今已后,可无四时讲武。”要是据此认为这些汉朝或者魏国士兵对孙武八阵或上古的风后八阵谙熟,就有些太过牵强了。
陈寿编著的《诸葛亮集》,虽然散佚大半,但仍有部分残篇存世,如《条令》《兵要》,其中《条令》提到“闻鼓音,举黄帛两半幡合旗,为三面陈(阵)”,“连冲之阵,似狭而厚,为利阵。令骑不得与身相离,护侧骑马相远”,“三面阵”、“连冲之阵”均不在后世所猜测的武侯八阵名单中。
这一点名将李靖就看得相当透彻,当时多数人认为武侯八阵即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不同阵法,唐太宗也曾向他询问这八种阵法的具体意义,但他却说这种误会是“传之者误也”,古人是为了“秘藏此法”,才编出这些听上去不明觉厉的名号,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只不过是诸葛亮训练部队时所用的不同番队名称,用于方便指挥队伍,而不代表任何特定含义,这段对话被记录在了《唐李问对》当中。
武侯八阵把部队分为八个部分,进行指挥,即“八阵本一诸葛亮奇门八卦阵陆逊,分为八焉”,与《唐李问对》的观点相似,晋代名将马隆在《八阵总述》中也认为武侯八阵是“合而为一,离而为八”。这也与《水经注》考证的八阵图遗址“东跨故垒,皆垒细石为之,自垒南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相符。
八阵图中,各部队以较小的军事单元组成密集军阵,其排布有些类似西周时的井田诸葛亮的八卦阵真的存在吗?史书上有哪些记载?,方阵由横纵两行列分九部分,除了居中指挥部队的将领和其卫队外,还会在前后左右以及四角布置军队。由于诸葛亮本人关于八阵的文献散佚严重,想要了解八阵的具体面貌,还要从存世较为久远的八阵图遗址来着手。
根据《诸葛亮鱼复八阵图考辨》的作者以《武备志》复原的鱼复八阵图(即最有名的奉节水八阵,也是杜甫《八阵图》所写的对象)来看,“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个子阵各由6支小队组成,中间大将所在则是16支小队组成的4乘4方阵,24队游骑在阵前游弋,并在阵外布置拒马、鹿角作为阻敌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为了方便士兵们结阵,无论方阵、圆阵、锥形阵,还是所谓的钩形阵、雁形阵,这些大阵都是由一个个更加灵活的小型方阵或者矩阵组成的。八阵图也不例外,虽然名称不同,位置不同,但各小队依旧是以方阵或者矩阵为基础,组成更大规模的军事单元。
在面对敌人的冲击时,除了一个子阵正面迎敌外,其左右两阵可以攻敌两侧诸葛亮奇门八卦阵陆逊,为正面减轻压力。同时,八阵内部小队在组成时往往“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如此一来各小队也可以彼此联属并相互掩护。
《唐李问对》提到,以武侯八阵为原型创设的六花阵,为演练方、圆、曲、直、锐五阵,各营总共需要变化二十五次,更加复杂的武侯八阵在变化数量上很可能比之更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将“八阵”中的数字八与阵型的组合种类相联系。
当然,八阵图最关键和重要的并非死守某一阵型,而是要求士兵在主将的调动下灵活机变,只有这样,方能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正因如此,对于居中指挥的将领而言,亦步亦趋的遵从某一阵法图例并无意义,奉节八阵图由64阵(小队)组成,新都弥牟镇八阵图为128阵,而汉中遗址更是多达256阵,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八阵的运用自如。
名将李靖显然也掌握了八阵图的布阵要旨,他在八阵的基础上进行损益,变八阵为六花阵,实际上就是将原先围绕中心方阵(奇余之阵)的八阵减少为六阵,由于子阵减少,奇余之阵如果布置成方阵难以和六阵相连,因此六花阵的中心改方为圆,继续与六阵相连。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子阵数量减少,奇余之阵变为圆阵外,六花阵和武侯八阵最大的不同可能体现在对于骑兵的防御力上,与骑兵力量相对宽裕的初唐不同,季汉政权所面临的的魏国不仅兵力众多,在征服三郡乌丸后将“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获得了充足而优质的骑兵兵源,而蜀国地狭人稀,更缺乏优质马场,不得不面临以步制骑的问题。
正因如此,诸葛亮平南中后“移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除此以外诸葛亮的八卦阵真的存在吗?史书上有哪些记载?,还“发涪陵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诸如此类的布局都在有意识的增加弩兵数量,希望以强弩打击魏之精骑,然而无论是踏张弩还是《魏氏春秋》所载的诸葛连弩,都需要降低敌骑的冲击速度后才能发挥作用。根据《三国志》的注引,诸葛亮还在军中使用了木牛、流马。
这两种用具自然不是什么自走机器人,根据考证,木牛是一人推行的独轮车,而流马稍大诸葛亮奇门八卦阵陆逊,需要两人一推一挽才能使用。独轮车可以方便民夫在崎岖山路上运粮,同时也能在遭遇战斗时充作营垒,阻遏战马的驰突,这种以车为营的作战思路一直没有过时,在明代还进行了火器化改良,变成了单人使用的架火战车和两人使用的全胜车。
武侯八阵本是诸葛亮在学习古代兵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军阵经验所总结的一整套实用战术和布阵体系,然而,随着其本人被神化,武侯八阵也逐渐被笼上一层神秘色彩,《太白心经》的《阵图总序》《风后握机磊图》将八阵与八卦对应,并将此八阵与上古风后氏联系,把八阵图形容成了奇门遁甲之类的神异传说,到了清代,甚至还有了署名诸葛武侯的《奇门遁甲》,这些玄妙缥缈的传说自然在为诸葛亮这位蜀相增加一层层光环的同时,却也增加了后世人们了解武侯八阵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宦书亮《诸葛亮八阵图探赜》
2、宦书亮《诸葛亮鱼复八阵图考辨》
3、田昭林《诸葛亮的八阵图》
4、谭良啸《再论者葛亮的八阵图》
5、王前程《“奉节八阵图”的功用及建造》
6、符丽平《诸葛亮八阵图神化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