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你别馋,过了就是年
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你别馋,过了就是年
春节的风俗,过大年,又叫过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兴盛的节日。传说年是一种怪物,吃百兽毁农田,为害一方,但敌不过人们团结在一起,集思广益,发现鞭炮等可以克敌的方法。经过多年较量,年最终败逃回深山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你别馋,过了就是年,留下了人们欢庆胜利的春节俗,也留下了对团圆和团结永恒的启迪。所以协力,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春节的风俗大全春节俗繁多,守岁、拜年、贴春联等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还有哪些春节的风俗吗?
春节的风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
1)、春节的俗: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春节的风俗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2)、春节的俗: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3)、春节的俗: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4)、春节的俗: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你别馋,过了就是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5)、春节的俗: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6)、春节的俗: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在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7)、春节的俗: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8)、春节的俗: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9)、春节的俗: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10)、春节的俗: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不至于拜不到。现在,每年春节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
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这些方式虽然不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是古老的年节民俗与现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内容极富个性,或轻松幽默、或充满情趣、或极富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
春节的风俗
大年初一拜年中国民间大体有四种形式
拜年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1】。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2】。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3】。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春节食俗
1>、春节食俗: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俗。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春节的风俗
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
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春节传统民风民俗,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俗。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春节食俗: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3>、春节食俗: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4>、春节食俗:春饼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立春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5>、春节食俗:元宵
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
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关于春节的俗(初一到十五)春节年年过,俗知多少?从初一到十五,天天都有着不同的传统春节俗。不管它是否存在封建迷信,有无实际作用,其中的一部分都让我们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各地也应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产生了不同的俗。关于春节的俗(初一到十五)。
春节的风俗
1】、春节俗:大年初一 串门走亲戚
这一天是农历年的第一天,大家回去拜访家里年长的长辈,这样的拜访有助于促进家庭关系,这种形式被称为拜年(百年)。去拜年一定要带着礼物,而且要带双份,喻义着好事成双。
而长辈通常会给孩子红包,装钱的红色信封象征着好运,也寓意着辟邪。
为了迎接亲朋好友,主人会准备茶和甜点,这是为了让来访者在新的一年甜甜美美,而装糖果用的托盘通常被称为八宝盒,八种食品跟中国汉字中的“发”谐音相似。喻义在新的一年里会发财。
2】、春节俗:大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在这一天,已婚的女儿们会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亲戚以及好友。传统来说,已婚的女儿没有很多看望自己家人的机会。
在旧时代,人们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所以他们一般不能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回家吃团圆饭。
但是现在,男女平等,人们并不会十分较真的遵循着这样的俗。然而,当看望父母时,已婚女子都应与自己的丈夫,带着一些糕点礼物上门。
3】、春节俗:大年初三老鼠嫁女儿
在前两天忙于走亲访友之后,人们在今天可以稍稍休息一下了。
实际上,在大年初三会亲友是一件并不吉利的事儿。人们会在今夜早早歇息,在早上也晚点起来。
俗语说,大年初三,老鼠娶亲,所以人们会在晚上减少活动,以便给老鼠们嫁女的时间。
人们会把米饭、蛋糕或者花生放在角落,让老鼠拿走。人们希望与老鼠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以便老鼠可以给人们太平的一年。
这个民间信仰主要是源于在旧时代,老鼠往往给人们带来灾难。
老鼠娶亲在中国传统故事中十分著名,所以经常出现在各种诗歌、画作以及表演之中。
4】、春节俗:大年初四迎接灶王爷
遵循俗,农历12月23日是送神日,而在大年初四,则被认为是一个请神的好日子。
据说,灶王爷要将过去一年人类的善与恶汇报给玉皇大帝,直到大年初四才会重返人间。
中国俗语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在清晨需要送走灶王爷,而在下午四点左右迎接灶王爷。
在中国北方有一个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会降临,检查家家户户,因此在这一天不应离家在外,同样也有一个俗说,这一天不要关门春节传统民风民俗,以防灶王爷无法进入家宅之中。
5】、春节俗:大年初五开市接财神
今天惯称为“破五节”。
根据传统俗,人们认为,很多新年禁忌,在这一天都可以被打破。
有几个关于破五节的来源的故事,在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这一天是财神的诞辰。
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有大餐来庆祝。
人们还会放烟花,来吸引财神的注意,这样以保证新的一整年中都可以有财神的眷顾,而有财运降临。
甚至直到今天,在中国北部地区,人们仍然十分钟爱在这一天吃饺子,来庆祝这一天可以打破许多禁忌。
另外,饺子的形状酷似金锭,所以吃饺子也是一种庆祝财神诞辰的方式。
6】、春节俗:大年初六千家送穷鬼
根据传统俗,家里通常要在这一天送走穷鬼。
通过做这些,中国人希望能送走贫穷并且在新的一年迎来幸福和好运。
根据传说,几千年前穷鬼是一个的儿子。他矮小而又瘦弱,并且喜欢穿破烂的衣服,喝稀饭。
即使人们送给他新衣服,他也要扯破后才穿。因此,随着时间推移,他被称为了穷子,渐渐地就变成了穷鬼。
为了送走穷鬼,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破衣服、垃圾和其他脏东西扔掉。
这一做法也是为了清洁。
就新年的前五天来说,人们不允许扔掉任何垃圾因为垃圾被视为财富不能被清扫掉。
然而在破五之后,许多禁忌就可被打破。
于是,人们最后会再打扫一遍他们的房子。
如今,在大城市中送穷鬼的俗已经不常见了。
7】、春节俗:大年初七人日捞鱼生
这天通常被称为人日,被认为是每个人的生日。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吃面条,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面条象征着长寿。
在中国的南方,甚至是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中国人会在这一天拿鱼生来庆祝每个人的生日。这种中国式的生鱼沙律也被称为lohei(捞起鱼生)。
它通常由生鱼条(多为鲑鱼)拌入蔬菜丁,再加入多种酱汁及作料,与其他配料一并食用。
鱼生字面意思就是“生的鱼肉”,但是因为“鱼”和“余”发音相同,鱼生被解释为同音词“余升”,寓意为高升有余。春节的风俗
因此春节传统民风民俗,鱼生便成了富足、发财的象征。
鱼生的配料包括萝卜(白色小萝卜)、胡萝卜、红辣椒、芜菁、紫姜泥、橘子干、柠檬叶、芫荽、干辣椒、海蜇皮、花生末、烤芝麻、炸虾米、五香粉等,再加入由酸梅酱、米醋、金丝橘膏及香油调制的酱汁。
一般说来,每个加进去的配料都意为吉祥如意。
8】、春节俗:大年初八谷日惜粮食
这天被认为是谷子的生日,它是在典型的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
人们把初七当做人类的生日而初八则作为人们最主要的食物的生日。
这天被称为“谷日”。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天气好,则这一年稻谷丰收;然而,如果这天天气多云甚至下雨,则年歉。
虽然谷子再也不是中国的主食之一了,但是在这一天庆祝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天的目的是重视农业和珍惜粮食仍然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孩子养成珍惜粮食的好惯尤为重要。
9】、春节俗:大年初九拜天公寿诞
这天被认为是道家的最高神灵玉皇大帝的生辰。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庆祝活动之一,玉皇大帝的生辰据说是新年的后面第一天就像感恩节庆祝一样。此外,这也标志着福建地区的新年,这一天要到道教寺庙拜天公。平常的家庭也有自己庆祝玉皇大帝生辰的方式。从新年初八的午夜到初九的凌晨4点,人们会放鞭炮。人们通常在这天祭祀玉皇大帝。
在福建方言中,甘蔗听起来像“感谢”,这寓意着吉祥。因此,一对甘蔗是必须的。在祭祀前,全家人都会先洗澡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
10】、春节俗:大年初十祭石头生辰
这天被认为是石神的生日。由于中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石头被用来制作食物和药物甚至可以来装饰。
这被认为是中国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玉皇大帝生辰的后一天,人们将会庆祝石神的诞生。
在这天,禁止搬动任何的石头,包括石磨,石材厂以及用石头做的中药磨床。因此,这天也被叫做“石不动”。
另外,开挖山体和用是头建造房子也是被禁止的,否则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农作物上。
这天,家里会给石神点燃熏香和蜡烛,供奉煎饼。如今,地区差异的庆祝活动还能在农村地区看见,很大程度上人们还在使用石制的工具。
11】、春节俗:正月十一岳丈请女婿
这天是岳父(妻子的父亲)来招待女婿的(妻子的老公)。在正月初九庆祝玉皇大帝生辰这天留下了很多的食物,因此那天剩下的食物被用来招待女婿。在许多地区,这天之后人们将开始准备即将来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12】、春节俗:正月十二选灯搭灯棚
这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13】、春节俗:正月十三点灯买灯笼
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古话是这样讲的: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
14】、春节俗:正月十四春夜猜灯谜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15】、春节俗之正月十五上元食汤圆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今天是所有中国人庆祝的元宵节或是在英语中更熟知的。也被称为上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而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上元节或叫元宵节是中国的主要节日。新年的活动将在这一天到达高潮。这天早上,街上将会有舞龙舞狮的游行,所有街道都会充满人。最开心的时刻在这天的夜晚来到。在晚上,家人会一起外出赏月,欣赏五彩的灯笼以及猜灯谜。在中国的某些地方,人们还会放孔明灯,上面写着他们的美好愿望。元宵是一种传统食物,它由糯米粉制成。糯米粉混合着少量的水做成球,里面填充甜的芯(例如图上画的黑芝麻或是花生或是红豆),然后用开水煮熟并端上桌。元宵通常是与家人一同食用。装着圆形的元宵的碗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团圆。这也被叫做汤圆。据说,从公元1912到1916年的时期,他不喜欢“元宵”这个名字,因为这听起来像“袁消”。于是,他命令改名叫“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