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非遗过大年主题艺术精品展,牛年特色作品齐聚一堂
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非遗过大年主题艺术精品展,牛年特色作品齐聚一堂
交汇点讯 柔软的绒花竟能“画”出春牛图?南京泥人的手艺人捏出的泥牛是什么样的?剪纸作品咋就玩起了“牛转乾坤”的谐音梗?1月28日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里,各式各样带有牛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齐聚一堂,在展现非遗魅力的同时,让观众直呼“牛气冲天”。
来到位于甘熙宅第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42号临展厅,很难不被这里喜庆祥和的年味儿所感染。此次“非遗过大年——‘我们的节日’主题艺术精品展”将从1月28日一直举办到2月28日,总共汇聚了70余位手艺人的140余件非遗精品,让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鼠年渐远,牛年将至,“牛”自然而然成了此次“非遗展”上最抢眼的元素。有藏在窗花剪纸里的牛,有彩灯扎成的牛,有木头雕刻出来的牛……不仅样式千姿百态,就连名字也取得别出心裁,譬如《牛气冲天》《金牛报春》《福牛闹春》等,无不饱含着非遗传承人对于新春的美好希冀。特别是《牛转乾坤春满园》,通过首尾衔接的两头牛,组成了一副“太极乾坤图”的样子牛的文化民俗,用谐音的方式寓意着牛年到了、时来运转。
“牛代表着勤劳、踏实的品质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非遗过大年主题艺术精品展,牛年特色作品齐聚一堂,为了迎接新春,我用绒花拼出了一只春牛图。”尹宗雯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赵树宪的学生,只需一把剪刀、几只镊子,经过她的裁剪和编织,柔软的绒花就变化成了一只老水牛浮在水面上的画面,一旁还配了诗——“沙鸟羽轻偏善没,水牛蹄重独能浮”。尹宗雯说,这句诗也是给自己一个期许,希望自己像老牛一样把绒花这门手艺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非遗展”还再现了很多传统春节习俗的“老物件儿”。某处展柜中,一组玲珑可爱的微型榫卯结构木作工艺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通过细腻的雕刻和组装,“打年糕”“写春联”“杀年猪”等多种传统习俗中所使用的工具,以极其袖珍的尺寸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虽然作品中并没有出现人物,但这些“器具”只需安安静静地陈列在那里,就能勾起人们脑海深处最有“年味儿”的场景和画面。
新春佳节离不开美食,除了能看、能赏,这次的展览还能“吃”——南京面塑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钱翠芳用五颜六色的面团,巧妙还原了各个传统节日里的美食。在名为《春节》的作品当中,热腾腾的饺子、红彤彤的灯笼、劈啪作响的鞭炮、凌寒傲放的梅花……几样元素搭在一起,年味儿就自然而然地淌进了人们的心窝。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华彩乐章牛的文化民俗牛的文化民俗,它既凝聚着历史的记忆,又面向未来。特别是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当中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非遗过大年主题艺术精品展,牛年特色作品齐聚一堂,更需要我们停下脚步,仪式化地观赏、倾听。”钱翠芳谈到,“希望我们非遗传承人的这些作品,能给城市里的人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年味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