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如何完成对事物的预测和解读呢?
南怀瑾老师如何完成对事物的预测和解读呢?
“医者,易也”六壬术语解释,《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皆无记载和论述。古医书中,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最早提到《易经》。他在“大医习业”中列出必读书目,除中医经典、本草药对和名医方书外,还应“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周易》列陈其中,足见《易经》的重要性。
明代孙一奎明确:“医之理,可比《易经》”;“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明代张景岳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皆认为医易相通,精医必通《易》。晚清孟今氏直言:“医者,易也”“易,卦也。所谓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强调“易”用卦来表达和预测,其中体现的天地之道,对中医学具有指导作用。诸家论述说明,中医经典来自《易经》,两者是源流关系。不过,均未揭示“医者易也”的微旨大义和相通之处。现从两方面予以讨论。
一、相同的象思维模式
《易经》《易传》由阴阳爻、卦和卦爻辞三部分组成。阴阳爻分别由两短横、一长横代表,三爻组成八经卦,六爻成六十四卦,再由卦爻辞根据构成卦象爻位的初、二、三、四、五、上解释卦象,借以预测和占卜。《易传》指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即《易》与天地人的变化规律相合,故能统摄天地之道。那么,《易经》如何完成对事物的预测、判断和解读呢?《易传》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南怀瑾老师如何完成对事物的预测和解读呢?,系辞焉以尽其言。”这个“象以尽意”的“象”,就是阴阳爻、卦爻和系辞各自体现的“象”,最初的阴阳爻涵盖了天地、日月、寒暑、昼夜、晦明、动静、虚实、水火、升降、浮沉、上下、左右、南北、表里、内外、男女、奇偶等象属性。设卦后,阴阳爻转为卦爻和卦,分别携带了原有象属性,再结合阴阳爻所处卦位的象属性,即可判断事物的真假虚实、顺逆吉凶。“系辞”用来破解阴阳爻、卦爻和卦的含义。总体说来,就是由阴阳爻的具象、表象六壬术语解释,向卦爻象和卦象拓展的思维过程,“象以尽意”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正所谓“八卦成列,易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整个思维过程是借助“象”逐步转化、合参而完成的。
《内经》中没有阴阳爻、卦爻和卦之类,但“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藏象论”“藏气法时论”“生气通天论”各篇均从人与天地、季节、节气、时辰应象角度立论;各篇所论不离阴阳。足以说明《内经》是借助“援物比类”著述立说的六壬术语解释,完全继承了《易经》的思维模式,贯穿了“象以尽意”的象思维。因此从思维模式和学理方面可以确认,《易经》与中医经典均烙印着相同的文化基因,亦即《易经》的思维模式全面参与了《内经》的理论建构。
二、一脉相承的阴阳学说
众所周知,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又是《易经》的基石。最初阴阳爻对事物的初象、原象按照象属性分为两类,当过渡到卦爻和卦的层面,阴阳之象便摆脱了“象以尽意”的初始阶段,向卦爻象和卦象层次转化。即所谓“象的流动与转化”。《内经》晚出,接受《易经》阴阳的全面渗透,主要继承形而上的卦爻辞的思想和内容。例如,《易传》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南怀瑾老师如何完成对事物的预测和解读呢?,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不测之谓神”;《素问》也有相似论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两部经典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把阴阳作为天地之道,统摄万事万物的理论基础。区别在于,《易经》阴阳是概括性的,一般性的,统领天地人和整个社会;《内经》阴阳以人、人与自然关系为中心,实现了阴阳与传统医学的密不可分,水乳交融。在机体部位、四时、时辰、气化、气机、诊法、病机、治法、养生、药性等方面,全面细化了阴阳学说。
另外,《易经》常用术语,诸如损益、顺逆、刚柔、吉凶、本末、虚实、盛衰、动静、变化、神明等,均被《内经》取用。中医所谓水火既济、坎离既济等,也来自《易经》。
综上所述,“医者易也”是对中医经典源头的终极追溯;是中医学返朴归真的真实写照。事实说明,医源于易,医法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