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在进行园林选址(相地)
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在进行园林选址(相地)
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在进行园林选址(相地)时都以风水思想为指导。清乾隆时曾在圆明园内作画的法国传教士韩国英(P·)记载了当时一位造园哲匠刘舟关于园林选址意象的叙述:“他们首先追求的是空气新鲜,朝向良好,土地肥沃;浅冈长阜,平板深壑,澄湖急湍,都要搭配得好;他们希望北面有一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则清晰地显示了风水的美学思想。清代档案记载,世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务的建筑世家样式雷,每有宫苑、陵寝等设计规划,都要与钦派风水官员同赴实地相度风水,还要绘制专门的风水地势画样。清代北京著名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园林,显然是以风水思想作为选址(相地)机理的。类似例子在私家园林的建造中不胜枚举,因为私家园林大都是园、宅一体,私家园林选址受风水思想的支配实属当然。
由上所见,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都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指导。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价和研究,多是从诗画的角度,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诸多论说;而很少取风水理论的,以致于不能全面解释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
二、园林规划
风水地是“精之所聚,气之所蓄”的地方,其自然景观常因“灵气所钟”而显得“山吉水秀”,成为风景优美之地。园林是帝王、望族、名人雅士们采用移景于庭、聚景于园的手法建造,是对自然景观的微缩或再创造,追求“幽曲奇巧”的山水环境。可见园林和风水的共同特点都追求一种幽曲有情的理想山水环境;不同点仅在于:风水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主,而园林只是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基础或加以人工修造风水园林设计,得到宛若天成的景观效果。所以古代园林的规划布局、修造无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诗人画家,深受禅宗佛理的影响,追求一种怡然超脱的山水环境,晚年得宋之问的蓝田山庄,有辋川绕于舍下,依山傍水。他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大自然的山水景观,精心规划布局,构建华子冈、竹里馆、孟城坳、辛夷坞等园林胜景二十处,名辋川别业。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说,王维在京都千福寺所作的壁画《辋川图》是“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从王维诗作《辋川集》和历代临摹其作《辋川图》,可知是一个背山面水、三面青山环抱的幽静山水环境,这同风水思想中的理想环境是一致的,显然他对园景规划布局正是以风水思想为其机理的。清代北京大型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全园的规划意向上,建有许多大体量大尺度的宗教建筑,居于园景的重要控制点或全园的构图中心,如以佛香阁、须弥灵境作为构图中心控制了万寿山、昆明湖和颐和园的全园。这种规划的意象正是风水思想中形势说“积形成势”、“聚巧形而展势”理论的灵活巧妙运用,从总体上丰富了全园的景物与功能内容。著名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1958年撰文比较南京中山风景区的明孝陵景区和中山陵景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园林谈丛》),通过种种分析推测,认为完全可由风水思想的有关理论得到明确的阐释。如北障陵寝为底景的后龙能挡风,迎纳阳光,夏季招来凉意,使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左右阜丘环护,称为青龙、白虎二砂山,符合“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服”的风水理论;而居于陵寝南面为对景的岗峦,近称案、远称朝,则符合“穴前无山,则一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则易野之气为之一收”的理论。上述事例正是风水理论景观规划思想的体现。现代著名规划大师吴良镛院士在对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园林环境规划时就以风水理论进行规划布局的。
三、园林植物的种植配置
按照风水理论的观点,理想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风水园林设计,而且山青水秀、环境宜人。风水理论认为“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生”、“益木盛则风生也。”清《宅谱尔言·向阳宅树木》中有更详尽阐述:“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盖广陌局散,非林障不足以护生机,溪谷风重,非林障不足以御寒气。故乡野居址树木兴旺宅必兴旺,树木败宅必消乏。大栾林大兴,小栾林小兴,苛不栽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其保温暖者安能在欤……惟其草茂木繁则生气旺盛。护阳地脉,斯为富贵坦局。”《周易阴阳宅》也有类似的记述。说明园林树木景观对形成“吉地”、“龙穴”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风水思想十分重视种植园林树木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在进行园林选址(相地)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在进行园林选址(相地),主张在城镇、村落、居宅庭院内外种植园林树木。这样可以起到挡风聚气的功效,还能维护小环境生态,使村落、庭院小环境在形态上完整,在景观上显得内容丰富和有生机。清林枚《阳宅会心集》卷上“种树说”载:“于(村落)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密植以障其空”、“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此中道理,阴阳务要冲和。”强调园林树木种植配置要适当,不要过稀和过密。风水理论对园林树木种植配置的方位、品种也有特殊要求。如不可在门前种植大树,“大树压门,无女少男”、“大树当门,六畜不存”,门前有大树易隔挡阳光,阻扰阳气生机进入屋内,同时屋内阴气不易驱出,还使人出入不方便和易招雷击。
清高见南《相宅经纂》则规定:“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柰杏”、“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门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风水理论的这些特殊要求,貌似无稽之谈,实则具科学道理,不仅符合园林树种的生态特性,而且咳满足改善城镇、村落、居宅庭院的小气候和人们观赏的要求。风水理论中重视园林树木景观和配置的思想无疑中国传统园林的营建和园林植物的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日本最早的造园学著作《作庭记》中风水园林设计,可以完全清楚地看到风水思想对园林植物种植配置的显著影响。其“树事”载:“在居处之四方应种植树木,以成四神具足之地。经云:有水由屋舍向东流为青龙。若无水流则可植柳九棵,以青龙。西有大道为白虎,若无,则可代之以七棵楸树。南有池为朱雀。若无,则可代之以九棵桂树。北有丘岳为玄武。若无丘岳,则可植桧三棵,以代玄武。如此,四神具备,居此可保官位福禄,无病长寿。”众所周知,日本造园艺术是从中国传去的,中日园林艺术存在着渊源关系。《作庭记》中所反映的日本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晚唐、两宋时期)的造园思想和手法,也可以说反映了唐宋时期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些重要内容。风水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若不曾对中国园林产生过重要影响,则很难理解风水思想会对日本园林产生如此之影响。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