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民本思想探析摘要
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民本思想探析摘 要: 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有其独特的内涵。它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并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对历代统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剖析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利弊,以有助于实现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变。 关键词: 民本思想 以民为本 以人为本 制度建设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十分丰富,它既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之术,又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传统哲学思想,而儒家的民本思想因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对现实的正面反映成为中国民本思想的主流。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从社会现实的正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提出爱民、利民、重民、养民的思想。作为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统治阶级治国的要略,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实际运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设君之道和治民之道,其最终去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
(一)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 儒家民本思想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于西周初年,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重民轻神”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思潮,《左传》中的有关论述,都突出宣扬了“恤民以德”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继承这些宝贵资源,系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其“仁爱”精神推及社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为外王,亦即“德政礼治”。他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教为本,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孔子还反对厚敛、攻伐与独裁,要求统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谓“政者正也”,正是对统治者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以内圣之学开启了外王之道,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思想。孟子之后的荀子更强调民众的力量的两面性。
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上之于下,如保赤子;下之视上,欢如父母”的“父母官”思想,另一方面则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他比孟子更加重视教化,更加重视对利用民心作乱的提防。 (二)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 儒家所大力提倡的民本思想,其根本立足点是出于巩固封建专制的目的。在他们看来,民众终究是“至贱”、“至愚”的,是“夫民之为言叶,暝也;萌之为言也,盲也”。其重视民众的力量,注意民众的生计,关心民众的哀乐,归根究底是出于民众为统治阶级剥削的对象的考虑,意识到不能以过度压迫的政策驱使这个被统治对象走向反面,失去控制,成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从其本质属性上看,儒家民本思想是在承认民众生存前提下的带有阶级调和色彩的政治理论,由此决定了其治国思想是实行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是“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三)以人文关怀为导向 儒家民本思想对其治国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规范意义。这就是按照“以民为本”的原则施政关于儒家思想的论文结尾,儒家普遍强调在治国管理上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治国目标的设定与治理方式的运用,都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具体利益,采取富有人性、相对温和的统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酿成冲突,在满足统治者根本利益与照顾民众基本生存权利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并为这种张力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因此,以“德政”作为治国的最高纲领,以“仁政”作为治国的最佳模式,就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的必要之义和主导倾向。孔子规劝人君要“薄以待一身,厚以待百姓”,并进而阐发了对君主的道德规范,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文关怀。孟子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其民生主张上,概而言之,就是保民、养民、富民、教民,施仁政于民。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利弊分析 儒家民本思想有其合理的方面,因而具有永恒的理论价值,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其一,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其二,君主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巩固,表现在政治方面是重民意,在经济方面是重民生关于儒家思想的论文结尾,在思想方面是重教化。然而,儒家所大力提倡的民本思想,其立足点仍然是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其本质属性是主张阶级调和的封建统治理论。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合理性 在封建专制君主体制既定的前提条件下,儒家民本思想重视民众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一,在政治上,从民众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提醒执政者要顺应民意,实行德政,认为民众是制约王权的一个重要因素。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民心之向背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统治者地位的安危。
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统治者对民众的压迫,在当时封建集权的背景下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其二,在经济上,认为统治者应当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制民于产,藏富于民,减轻徭役和赋税。孟子的民生主张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在思想上,重视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和人格教化,强调个人主观的道德修养。这对于改善当时社会的风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孔子的“仁学”思想,造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民本思想虽有其进步性,但是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后就不难发现,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民众并用来服务封建专制。这一本质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阶级局限性。也正是这种阶级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无法在理论上彻底,进而导致其无法在实践中真正实现。 首先,儒家民本思想是为了调节君民关系而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使“民”更好地接受“君”的统治,君主则在不损害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利民”的措施,使民众更加心甘情愿地受统治阶级的驱使。其最终目的是“利君”。 其次,儒家民本思想虽然标榜“重人”、“重民”,但这种“重人”的思想又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先,一旦个人利益或群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抵牾,都要无条件地让位于国家利益。
同时,在“君”和“民”的关系上,“民”始终处于被动消极、无所作为的一方,其最终意义只能靠君主的统治和施舍来体现。因此,“重民”只能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最后,儒家民本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不过是上台时巩固统治的工具。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限制统治阶级的权力,儒家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只能依赖于君主的个人喜好和道德修养,大部分都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只能充当无力的道德说教。 三、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变 儒家民本思想里孕育着一些朴素的人本和自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现代性转变所必需的历史资源。然而,儒家民本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民”指的是抽象的人民大众,而不是指具体的个人,这就导致其民本思想不能成为真正惠及百姓的治国理论。在当代社会,儒家民本思想应当吸收自由主义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与西方人本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人本主义理论相结合。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民本思想讲德治、重民本,与民主是不同的,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儒家民本思想主张重视人民的精神,与现代民主维护人民权益的精神是相通、相顺的。因此在民主化的进程中,我们很有必要将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精华进行时代性转换,使其与现代民主制度相结合,以弥补民主制度的不足,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向前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应当延续历史的逻辑,注重利用本土资源,实现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一)理论转变 儒家民本思想的民本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中所提及的“民”,实际上是属于“类的群体”的概念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民本思想探析摘要,阶级性和阶层性是民的实然属性。正如黄宗羲所言:“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此语境中所提及的“民”一般是指相对于“君”而言的普天之下的民众,具有较宽泛的群体性意义。然而,“民”作为一个群体概念,过于抽象,无法包含个体的差异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众的利益出现新的分化,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公民的个人意识逐渐增强关于儒家思想的论文结尾,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西方的人本思想作为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利益权利的思想体系,以“类的个体”为关注焦点,并以此为理论基点和逻辑起点衍生出对人类普遍价值的颂扬,极大地促进了对这些客观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儒家民本思想应吸收西方人本思想的有益成分,将“民本”和“人本”相结合,完成其理论上的现代转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基本涵义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是现代民主思想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来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也开拓了我国人本思想的新境界。 1.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传统的民本思想,往往是在统治阶层看到漠视民众利益对统治秩序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基础上产生的,是被动形成的,注意满足民众短期的、现实的需要,而就长期而言,实际上常采取愚民政策。而以人为本,不但要关注民生,解决人民群众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对象,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方略和合理的社会制度安排,努力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每一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动力。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科学的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和历史的主体,相信人民群众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能力。 3.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如果说在传统民本思想领域,衡量工作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巩固政权,那么,在以人为本理念中,衡量一切制度是否合理、一切工作是否有效的终极标准是是否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也就是坚持用人民的意愿这一标准来衡量一切决策,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地融合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将二者的精髓结合起来。它的目标由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转化为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对象由抽象的群体转化为具体的个人,其方法从传统的道德教化转变为制定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科学的政策。这三个方面的转化完成了儒家民本思想理论上的转变。 (二)实践转变 儒家民本思想主张重视人民的精神,与现代民主维护人民权益的精神是相通、相顺的,这一点就构成了儒家民本思想现代转变的理论基础。然而,在我国当前的民主化进程中,儒家民本思想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二者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现代民主有客观的、外在的制度作保障,奉行让民做主,甚至是人民自主。公民的自由和权力通过民主政治体制,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现实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可能中,公民能够对自身的政治行为、政治目的作出最符合自身利益和意志的判断与选择,并且对政治活动和政治利益表示极大的关注,实现了对政治国家活动的自控权。在民主制度下,公民可以自觉地去争取自由、人权,主动地去争取平等幸福。民主的基本信念“自由、平等、博爱”,是以占人口多数的广大民众的权利受到尊重为前提,是靠法治而非法制,更非人治,靠规范化、制度化的制约监督机制来实现的。
民主思想不承认人们之间的道德存在着差异性,人的活动自由受到为保护他人自由规则限制的天然界限只有法律。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儒家民本思想中,民众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政治权力,只能由统治者替他们做主。人民的幸福完全是依靠上天即明君的惠泽,缺少一个规范并且执行有力的制度来保障人民的利益。儒家民本思想把伦理道德看作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强调人人都要修身养性,做到“慎独”。换句话说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民本思想探析摘要,儒家民本思想的实现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而现代民主具有客观的制度即法律保障其实行。 “正义”本身可分为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儒家思想的民本主张本身是一种实质正义,而它的程序正义显然不存在,因为它更多地强调思想上的教化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希望以此来保障它的政治主张的实现。但是,一个民本社会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来促成,民本主义的实现不能单纯地依赖一套抽象的实质正义,它需要一系列的程序法则去保障。如果没有程序正义,实质正义很快会因其不可操作性而失去。儒家民本思想应当吸收现代民主的这一有益的成分,运用制度建设来保证自身理念的实现。 一个好的制度是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它可以极大限度地解放人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促使社会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而稳定的提高。
小平同志经常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运行规则。它体现了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求,是人选择的结果。人民群众的选择推动了制度的发展,而制度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从而不断解放人性。制度建设的目标是民主和法制。其中民主因素是保持社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要素。因此制度在建设中不能忽视民主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说体现民主是首要目标。因此,当前我国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是实现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现代民主作为西方的产物,其所产生的思想基础是自由主义的传统。中国作为一个外生型民主国家,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较为缓慢,其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受外来影响很大,但它自身也有其特殊的国情。因此,现代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行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国家的模式,而应该走一条渐进的道路,总体来说有三个步骤:首先,要增强人民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减少其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依赖性,真正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实践中,让人民加入到政治中来,让他们感觉到政策的制定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并且让他们拥有发言权;其次,加强人民的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培养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大浪潮中来;最后,逐步健全自上而下的民主制度,从而保障和发展我们国家的民主进程。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在今天仍有很高的价值。在我国进行现代化民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很有必要将儒家民本思想中的精华进行时代性转换,使其与现代民主制度相结合,以弥补西方民主制度的不足,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大政上[M]. [2]孔子.论语·学而[M]. [3]孟子.孟子·尽心下[M]. [4]荀子.荀子·君道[M]. [5]荀子.荀子·强国[M]. [6]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2002:227. [7]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M].光明日报,2006-10-9. [8]栾亚丽,宋严.儒家民本思想与民主化进程[M].辽东学院学报,2006,6:18. [9]兰华,付爱兰.孟子民本主义与现代民主[J].山东社会科学,200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