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不忠诚吗?不,中国道儒佛之所以能够互通互融
信仰的不忠诚吗?不,中国道儒佛之所以能够互通互融
小编有个亲戚笃信神佛,几十年如一日,在家供奉神祇,每天烧香磕头,虔诚无比。但是左边太上老君,右边关帝君,中间观音菩萨。共同出现在同一桌面,这样做真的合适吗?
走遍中国大江南北佛家文化的精髓是,这样的事并非孤案,很多香火鼎盛的庙宇都是“三教合一”,各家祖师爷其乐融融佛家文化的精髓是,欢聚一堂。没有没有争香火的说法。
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磕完菩萨求老君,拜完孔子问上帝,遇庙而入不管供奉的是哪路大神,都是一路磕头烧香,虔诚无比。
作为本土三大派系,道佛儒既有外来的和尚,也有本土的道士宗师信仰的不忠诚吗?不,中国道儒佛之所以能够互通互融,从诞生至今延续了千年香火,佛家儒家道家已经成了国人的精神支柱,既从中寻找精神的归宿,也膜拜乞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这是在国外绝难见到的,更是无法想象的。
这是对信仰的不忠诚吗?不,中国道儒佛之所以能够互通互融,相安无事,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感慨的那样:
“中国有很多至高无上的品质,排在第一位是和气。”
没错,和气。一团和气,和气生财,中国人信奉和谐,讲究和气,即便是物理上的水火不容,也能以辩证的思维佛家文化的精髓是,找到“水火既济”的哲学思想。
民间传说中有个“虎溪三笑”的故事。
相传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前有一条虎溪,有一个高僧居住在东林寺,很多人前来参拜他,但高僧即便是送客,也一向不过虎溪。
有一日,儒家代表人物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前来拜访高僧。这三位儒释道高人相谈甚欢,临别依依不舍。而高僧送客一路谈笑风生,不知不觉破了惯例走过虎溪,当回头发现时,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正如孔子说的那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说佛道一个重在来生,一个重在今世,对于修行存在本质上的对立,那么儒家文化的“中庸”就是两者的调和剂信仰的不忠诚吗?不,中国道儒佛之所以能够互通互融,以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倡包容兼济,以和为贵。缓和佛家和道家的矛盾,主张和谐相济,合而不乱,协调平衡。
中国灿烂几千年文化,农业经济高度自给自足,主体民族文化先进,形成了中华民族宽阔的胸怀和既向内凝聚又向外开放的心态。
文化上的自信表现出对于其他外来文化和平共处、多元文化开放兼容,既保持了各自文化的独特个性,又能够维持整个地域文明的高度统一。
儒家提倡“礼之用,和为贵”。以中庸的思想对其他学说承认、尊重、融汇。在“和”的基础上,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
以“和而不同”作为主线,三大思想体系求同存异,而“仁爱”就是三者的共同点,泛爱万物天人一体,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德载物以民为本,慈孝恩义家和万事兴。
以“一团和气”到“家和万事兴”,儒家屹立千年不倒,成为了主流文化思想,就在于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共同发展,这一点和道家的“太和万物“,以及佛家的“六和敬”高度契合。
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社会体系下,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虽然历史上佛道之争从未停止,但少有互相蔑视、彼此践踏,很多的时候是互相尊重、彼此欣赏;以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合共生,这就促成了中国人“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这种奇特的精神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