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思维逻辑,和普通思维的逻辑的区别!
佛家的思维逻辑,和普通思维的逻辑的区别!
佛家的思维逻辑,和普通思维逻辑的区别,就像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之间的区别一样。比如你在纸上画个圆,圆是由无数个点连成一条线组成的,这条线的每一处的落脚点,都在这张纸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实有的一个圆。但如果你把这个画的平面圆想象成一个球体,就复杂了,这个球有无数个圆圈组成,但是每一个圆既不能说有,又不能说没有。球体上有无数个落脚点,但又没有一个确定的位置。
因此二维平面中的一个圆上的点所能理解的圆的“相”,都是相同的,永远不能理解三维世界球体的样子。这不代表哪种思维更高级,只是不同而已。
解空,要超脱于唯物世界观这个固定的思维模式,空不是物质性的“有”或“无”,若是执于一个物理性质的实有或非实有,认为有就是有,空就是没有,那么就成所谓的【顽空】,或者认为一切都是不实的,假的,那就是【断灭空】,落入这两种就参不下去了。
学佛本质上都是为了修心,为了破除执念,灭贪嗔痴,达到内心平和,了脱反复轮回的正面负面情绪,断绝痛苦的根源。【空】有多种解,总的来说观空是显法的核心。
看到烟花,会想到《金刚经》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短暂而美丽且富有禅意。下面就以烟花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种【无常空】
即小乘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假设这个烟花绽放的过程是10秒钟,我们录成视频会发现,每一秒钟由约30帧组成,每一帧都是一张固定的图片,也就是一秒钟由30张不同的图片组成。这等于把时间切成了片断。
佛家与道家也有类似的理解:佛家言“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也就是相当于把时间分成了片断,每个片断为一个生灭。上一片断灭,即下一片断生。 道家《庄子·齐物论》中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也是如此。
这个理念隐含着一个道理:事物的“生”、“灭”是相续不断的;然而,死后必定有生,则意味着事物同时也只是个变化的过程,并没有绝对的生灭。
哪怕是一个人佛家的思维逻辑,和普通思维的逻辑的区别!,从出生前至死亡火化后,他的本身只不过是形态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每一刹那都是生死,但也从未生死。
这看起来有点可怕,没错,佛、道就是这样不按常理出牌。
但为什么我们又觉得明明有生死呢?是因为,我们的生死观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区别,只局限于我们的意识心,而哲学有些是要超越主观意识思考的。
所以,有就是每一帧单独的有;空,就是指每一个帧的无常性质; 而这整个10秒中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完整过程,非空非有的无常状态,才是自性本来。
启示:了知无常,即可让人不执着于事物的当下状态,当下有的,好好珍惜;当下失去的,也知道总是该失去的,不必留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人的生死也是无常的,不要贪著世间的假相,也不要执著于达成某个物质上的目标而压抑自己拼命怒力,而忽视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第二种:【不可知空】
道家称之为“无”
不可知,也就不可想、不可说、不可道,一说就错。
道家:“道可道,非常道”;
佛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烟花以及万物,无始以来,皆是不可知、不可分的混沌状态,本不生灭。
那烟花是怎么产生为我们现在的烟花呢?是靠“名”。
这里说的产生,其实是指分别、命名。在无“名”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概念来区分,没有一个“有”,也没有一个“无”,这就是世界的本源,也是道和法身佛的本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哲学是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道德经》“有无相生”都是此理。
不要解成物理世界中宇宙的变化,如宇宙大爆炸之前是无,现在是有,将来又变成一个黑洞,坍缩为奇点,并不是这样理解,而是两者不分先后,随时生,随时灭。无名,万物寂灭;有名,万物即生。有无一体,相生相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这个名,其实不是事物的本体,而是个假名,一个符号而已,这个有,其实是假有,本质也就是空、无。
“烟花者,如来说非烟花,是名烟花”
空,不是没有,这个有和无合一的相生状态,是实有的,称为道、如来。 即空即有,真空妙有。
启示:这是让人不执于一个名相去看待事物,了知本来空性。不以美之为美,不以善之为善,这样就不产生偏见。
第三种:【无限细分空】
把物质无限细分,会发现物质本身是空的。
比如构成烟花火药的最小单位的每个原子,由一个极小的原子核及电子组成的,绝大部分是空的。
原子与原子核的尺寸相差10的5次方,就比如:你收到一个快递的箱子,一打开,里面的东西只有一粒灰尘大小,是不是觉得这是个空箱子呢?。
原子核再细分下去,质子、中子、夸克等,分解成基本粒子,其实是运动的能量形态,并非实有。
当然,有人会说佛教无耻,抱科学的大腿,把什么粒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统统说成佛学的预言。其实确实是扯淡,佛学没这么厉害,是后人牵强附会而已。只不过是通过层层剖析推理,推断出物质凡有体积就必定能细分,最终推导出空而已。
启示:影响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放弃对虚幻现象的贪恋执着。
第四种:【因缘和合空】
万法因缘而生,当体即空
烟花并非本来是烟花,而是由多种必要条件所共同组成的,故不是真的有;
烟花由多种条件和合而成,故不是真的无;
那么空,就等于非真有加非真无,而有无都是不真的,所以空也是不真空。
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由一系列的条件所决定的。包括偶尔的事件,其实把所有条件聚合起来分析,会发现也是必然发生的。比如脚撞石头不小心摔一跤,从身高体重、走路的姿势、石头的位置、脚撞石头的角度,等等所有因素综合分析,就会发现摔倒的必然性。由此推导出,每一滴雨水,都是落在它应有的位置。每一个已经发生的现象,都是应该会发生的。
启示: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已发生的事情,不执着于对已发生的事件遗憾、后悔、悲伤、或高兴过度。也就是不“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达到宠辱不惊的状态。
第五种:【无相待空】
也就是去掉一个固定的立场。
有无相生,从另一种解释为,凡是描述一个事物,都要着一个立场。
比如说从观赏角度说,烟花是美丽的花;从环保的立场说,烟花是污染源;
从飞行而过的小鸟的角度说,烟花是防空导弹。 从遥远的高空来看,烟花只是个小火星。
当你对事物执于一个不同的立场,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所以,不管是事物本身,还是对事物的评价,都没有一个定论,这就意味着事物的自性是空性,不同的相由不同的立场而定。
启示:更理性地看待事物,没有绝对的善恶、美丑、高下、大小等绝对的分别心,明白事物的相待性。 对事物的判断也将引入更深的思考,凡事都能看到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不至于极端地接受或极端的排斥,减少不必要的争执和烦恼。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其实这句话意思很简单,解出来也很直白,但是内涵却很丰富,是《老子》热门的争论点之一。
闲话不说,先看名词解释:
【刍狗】
先搞明白什么是刍狗。
其实这个问题在学术层面上很没有争议,因为有据可依。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百度百科的解释:“用草扎成的狗还没有用于祭祀,一定会用竹制的箱笼来装着,用绣有图纹的饰物来披着,祭祀主持人斋戒后迎送着。等到它已用于祭祀,行路人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拾草的人捡回去用于烧火煮饭罢了。”
平常考据最不让人放心的就是百科君,经常胡扯,但在这里,由于庄子写得太详细了,百科君实在很难搞错,所以基本没毛病,我就懒得自己组织语言,直接粘贴过来用吧。
“刍狗 是什么?”的问题就基本上搞清楚了,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为什么 是刍狗?”这个问题其实是容易产生歧义的,为什么说万物是刍狗呢? 难道天地真的是不仁不义,见利忘义,过河拆桥,需要的时候把万物拿来用,用完就扔吗?
不是的。
这就需要结合老子的核心思想【无为】了。
我另一帖解过【无为】,非常反对一种普遍的误解,就是把无为解成“不妄为,顺应规律好好去为”的意思。在这里,天地都已经把万物视为刍狗,用完就任千人践踏,付之一炬了,这叫“不妄为” “好好干”?如果天地有个“不妄为”的意识心,为什么不好好保护万物?
天地的【无为】是指天地根本就是无意识的,天地也好,道也好,不但无意识,也无实体,只是一个名,一个万物集合的统称,只有名字,没有具象的实体,万物本身就是天地,本身的状态就是规律。
这么一个天地,无意识,无实体,本就是个名相,如何去考虑“妄”与“不妄”的问题呢?
所以,借【刍狗】 所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万物在大道运行的规律【无为】之下随着自身的相互作用自生自灭的存在状态。
当然,网友们也提过一些让人想一头撞死的问题:
网友:“你怎么知道刍狗是指草扎的狗,万一是原文写错了,“刍”通“雏”,指“雏狗”呢? ……”
庄子:“..我年纪大你两千多岁,我说了不算么…”
网友:“…子非老,焉知老之意?”
庄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老之意…?”
网友:“…子非我,焉知我不知你不知老之意?”
庄子:“…..草泥马…”
……
还有网友说:“《老子》就是原料,就像一袋面粉,你想吃面条、包子、油条,随意捏造就可以了,只要自己喜欢吃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千人千老”
这种“神逻辑”还真不少见,经常看到有人说千人千道,我觉得,你实际运用理论的时候,可以活学活用,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考究原文名词解释你也随意捏造,信口开河,不太合适吧。
例如:若是喜欢宇宙飞船,就把“刍狗”解成“宇宙飞船”,那就未免太牵强,不像话了。
正如原料理论,世上也没有一个万能的原料呀。面粉可以捏造成包子、油条,但总不能灌到颅腔里当脑子使不是? 否则就是满脑袋的浆糊了。
【刍狗】的问题搞清楚了,后面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通常来说仁:主要指仁爱,广泛的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是指天地没有所谓仁爱的意识,随万物自生自灭。
但还有下一个问题:你说天地没有意识,难道圣人也没有意识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必须先对【仁】做一个精解。
看看各家对仁的不同定义:
【儒家的仁】
儒家的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由亲人之间的爱扩充到所有人,也是一种广泛的爱。 但这个仁,毕竟是从亲亲而扩大的,是有亲疏之分的爱。儒家的伦理是分等级的,仁也好,爱也罢,都分远近亲疏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子为父隐。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
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看到没,别人偷了羊,是可以告发的,这是直,自己的父亲偷了羊,是要隐瞒起来的,告发就不能叫直了。帮父隐瞒起来,就不会陷于不孝不义了,这就是孔子的亲亲伦理。
可能有人会说,这哪是仁,分明有自私嘛。但是你仔细想想,如果这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告发了父亲,自己心里过得去吗?亲戚们不会戳你脊梁骨说你不孝吗?有几个贪官是被自己儿子告发的呢? 仔细想想,儒家的这套伦理观念,从人治社会现实意义来说,还真的是接地气,具备可操作性。法律不外乎人情,制度需要考虑的方面是要激发人性之善,如果为了维护制度,把慈孝之亲恩都磨灭了,也许就适得其反了。
【墨家的仁】
墨家的仁是反对儒家的爱有等差观点,认为人们“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这很理想,也很美好,这是城楼上那句:【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10.0终极版.exe。可是操作起来就有点难了,比如你对自己的家人,与对路人甲,能一样吗?
有网友可能会说:“‘视人之妻,若视其妻’,这我能做到呀?”
好吧,这个不算。
【道家的高明之处】
道家的所有思想,在讲道理方面,我认为是相当高明的。
为什么?因为主要代表人老子,从来都不把话说满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区别,似是而非,正能正解,反能反解,没毛病,例如:
你说 道可道也对,说道不可道也对。
你说 有也对,说无也对。
你说 动也对,说静也对。
你说 德也对,说不德也对。
.........
尼玛! 这还怎么辩?
总之,借曾仕强讲管理学中的一句老话套路“你说得对!” 曾老平常解道德经,大体上还算没毛病,不过总是透着一股人际关系老滑头般的迂腐气,细节地方实在老套不敢恭维。然而从这一句口头禅来看,已得道家之精髓。
但是注意哦,道家可不是如名家一般搞诡辩,搞什么逻辑谬误或循环论证,而是具有完整闭环的逻辑链的。
下面我会讲到。
有吧友会说了:这难道还只是相当高明,不是最高明吗?
至少从辩论角度来说佛家的思维逻辑,和普通思维的逻辑的区别!,还真不是。
释迦牟尼一出场,大家就不敢出声了。
佛家最能和道家抬扛。你道家说“什么都对”,我佛家说“什么都不对!”
你要辩论? 随便搬一本《金刚经》教你做人!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
下就自己套用这套公式吧:.......XXX,如来说非XXX,是名XXX。
.........
就像某位老教授说:佛家的理论,就像拿两个杯子倒一杯茶,倒过来,倒回去,倒过来!
(PS:外行都这么看么?!!)
你想解释一下? 别急,还有更绝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老子:“…..好吧,那我知道了,你的观点是“什么都不对”....”
释尊:“..也不对!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老子:“…尼玛..对也不对,不对也不对,非对非不对也不对,即对即不对也不对,这还怎么玩?”
释尊:“..哥,这就是你说的呀 “道可道,非常道”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呀,言语道断,一说即不中”
老子:“……”
注意,这只是胡扯,别当真,佛家与道家本义可不是这样。
言归正传
【道家的仁】
刚才说道家的理论,就是什么都对。那是玩笑话
但是道家的仁,还真是这样。
仁也是仁,不仁更是仁。
【不仁】其实是指究竟的仁,上仁。
例如原文:【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就是指行仁爱而不以仁爱之发心而行之。
天降甘霖,既没有一个行仁爱的“我”,也没有一个被“仁爱”的对象,也不标榜一个“仁爱”的标准。这是“无以为”之“上仁”。
这和佛家相通,注意,佛家不是真的和道家唱对台戏哦。
例如佛家的布施,既没有一个行于布施的“我相”,也没有被“布施”的人相,也没有一个名为“布施”的众生相。这是“不住相布施”。
【上德不德】的解法也是如此。这里我们可以引申来造个句【上仁不仁】
【不仁即上仁,上仁,即是道,即是无为之仁】
墨子看到这就看不下去了:“别给我扯什么形而上的天道,你就说圣人如何能不仁?当然应该仁爱,而且是无差别、平等的仁爱呀!”
这里脑袋就要开始急转弯了:
譬如:你爱一个女孩,但是同时也无差别的爱世上所有的女孩子,没有区别对待,那么你能说你爱这一个女孩子吗? 平等的爱,其实就是不爱了。 又或者你约会,如果约了这个女孩,就没能约其它的女孩,这就已经不平等了。所以,要平等的爱,只能是谁都不约。
大爱不爱,上仁不仁,就同此理。
因此,本章说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没有一个“我”要区别对待的发心,不以自己的偏爱和价值观为标准,而是以百姓共同的愿望来发心,随顺百姓的集体愿望行事,符合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目标。
即老子原文说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是用的帛书版,比通行版“圣人无常心”要妥当)。
这句话很熟悉,我们看看当前的国家政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国家的出发点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区别,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全体人民共同的意志为标准,不就是“不仁”之“上仁”吗?
总结一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以(没有)个体意志仁爱万物,视万物为草扎的祭品狗一般,任其自生自灭。
统治者不以个人意志仁爱百姓,以百姓共同的愿望来治理国家,任其自作自化。
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但是很容易产生误解。
世人都知道“无为”肯定不是“什么都不干”,如果什么都不干,那人就是木头了。
一些主流的翻译,包括百家讲坛的学者,大多把无为翻译为“不折腾”、“不妄为”。
但其实这么理解是有谬误的。如果有发“不折腾”、“不妄为”的心,则有好好去干的意思,本质上还是有为,并非道家的无为。
无为,看的不是“为”与“无为”的形式,而是看发心。
形式上和结果上有妄与不妄之分,而发心只分“有”与“无”。
道家的“无为”之“无”,是无 “为”与“不为”的主观意识。
比如以“呼吸”而比作“为”, “无为” 不等于 “无呼吸”,或“不妄呼吸”。
若心里有个“不妄呼吸”的念头,那你每一个呼吸之间都要想着如何才要控制“好好呼吸”“不乱呼吸”“不妄呼吸”,你这个想要“不妄”的念头,其实就已经是妄念了? 你有一个控制呼吸的控制念头,就是“有为”了。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没有一个刻意的为,也没有一个刻意的无为。 如果还有一个我要“无为”、“我要不妄为”的心,就已经是下德,已经离道了。
无为,就是不以主观意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而然为之的方法,心里不生“无为”“不妄为”“好好为”之念。 就像呼吸,运动量大自然频率高,运动量小频率低,随着身体的氧含量自然吸气,自然吐气。心里却忘了自己在呼吸,没有我要呼吸,我要不妄呼吸的念头,却无时不在呼吸中。
【无为】【无心】
道是体,德是用。道的“无为”特性是从意识层面的“无”,而非形式上面的 “正确”。
“无”的解释不应解为“不”,而是“没有”。 没有什么?不是没有形式上的“为”,而是顺应自然法则和人民的集体意识去为,自己没有“我要为”“我要如何为”的发心。
【无为 = 无心、无我,即没有个体主宰意识】;没有“为”与“不为”、“妄”与“不妄”的分别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从天道而言,天地对于万物,并非是“不妄为”, 天地是无意识、无主宰的天地, 没有“为”与“不为”、“妄”与“不妄”的分别心,没有要把万物治理“好”与“不好”的分别。万物荣也好枯也好、风调雨顺也好灾难肆虐也好、皆自生自化。 因缘到了,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现象,就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砍伐树木过度,所以上天就降洪灾、泥石流来惩罚人类吗?
不是的,天是无为的,什么也没有想,什么也没有做,这都是自然规律,是万物自我相互作用的结果。
【万物自化】【各复归其根】
为什么天地无为? 其实天地与万物也并非对立的二,天地只是万物的合集一。天地也没有天与地的分别,本就是一体的。 天地万物及所有众生本就混元一体的混沌状态,是谓道、无极、如来法身。
有人理解为远古的时候是道、是无极的混沌状态,后来道的作用下,产生了天地万物。认为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演变过程,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这是被唯物主义、科学宇宙观以及民间神话故事的理论相互与形而上学相互混淆了。
天地万物是怎么产生的?是有一个有意识的“道”去构造一个天地吗? 错!如果道有意识造天地,生万物,那道家就是神学了,道就是有主宰意识的“有为”之神了。
道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世界在任何时候都是混沌状态,不管是宇宙大爆炸时代,还是我们现在的世界,都只是混沌一体的状态。
混沌怎么样生天地?就是通过相待性、通过分别心,定义这个分别,就是“名”。 天地非天地,是以“名”来分别天地;万物非万物,以“名”来分别万物;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
人与人之间,本无分别,以“名”而区分人与人之个体分别,以高矮、胖瘦、美丑之“名”来区别形态的分别。
名不是常有,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和相待性的根源,就是立场,就是“我”。
天地若有“我”,则有我要主宰万物、我要施福降灾。
众生若有“我”,则有他人、万物的分别,也就有为、有争。
【无为】【无我】
“我”这个立场一产生,相待性就产生了,天地、万物之分别就产生了。
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非一个时间上的过程,而是超越时空的,随时依立场而生,依立场而灭。
人若能灭除“我”的个体立场,把“我”的个体心回归到天地未生的整体之中,这个整体本就不生不灭,无来无去,即是了脱生死,天人合一,即是寂灭、涅槃,即是解脱,即是得道,即是同体大悲,即是如来法身。即是破除一切名相“不著诸相,即到彼岸”。
从个体修行而言,无为,即是无我。也是得道、成佛的最高形式。
【智慧出,有大伪】
圣人(统治者)若有“我”主宰“百姓”,则就有我要仁,我要义,我要礼,我要“不妄为”,我要智慧来管理百姓的方法。仁义、智慧的“名”一出来,慢慢就有统治者以仁义、智慧为晃子,来操纵和奴役人民,甚至发动所谓“正义”的战争,来追求“贤名”“色”“饮食”“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达到满足自己私欲的目的。 所以,有为的智慧一出来,大伪就产生了。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因此对圣人(统治者)而言,无为的治国理念,应是推行以绝对民主、大同世界、共产主义等社会形式,圣人不以个体的“好好干”“不妄为”之心来统治,而是以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利益为目标。
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候王若能守这个“无为”之心,万物将自化,人民不受干扰,不见可欲,不争利益、朴实地生活,自然安居乐业。就像原始氏族公社一样,自作自化,自给自足,互不纷争,鸡犬相闻而不往来。(若是人人能愚之,没有嗔贪痴,才能实现,但这忽略了生物遗传进化中的自利基因,忽略了嗔贪痴是人性本来,故这种社会只理念只是一种理想中的社会)
因此,“无为” 不是 “不为”,也不是“不妄为”
是不落“为”与“不为”之念,不以个体意识来“为”,也不生“无为”之念,顺应事物自身发展的相互作用的规律,顺应集体人心,自然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