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为何会被称为“名门闺秀”?
李清照为何会被称为“名门闺秀”?
摘要:李清照是生活于南宋与北宋混战的动荡时期,是我国著名的女词人。她善通音律、诗词、文赋,其中以词最为著名,开创了婉约派的先河。她的诗词的思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儒家思想的入世情怀在她的大部分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她晚年创作的作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古代大多数文人志士都深受其熏陶,一代才女李清照只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她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魄。
关键词:李清照、儒家思想、爱国主义
宋代文人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李清照能脱颖而出被后人传诵至今,被誉为一代才女。她的作品思想内容丰富,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密切联系,但当时儒家思想的盛行对其影响很大。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多多少少会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尤其是当时处在动荡时期,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唤起了她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小的生活环境为李清照的创作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显露出她的文学素养,儒家思想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古代传统的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它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对古代的仁人志士影响颇大。正是这种思想使不少文人志士具有一种责无旁贷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认为即使不能像武将那样为国家奋勇杀敌,但也可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宋代出现了不少歌颂国家,愤世嫉俗的、关心国家命运的诗词。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她的创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儒家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塑造了李清照乐观好强的一面和关心国家政治命运的一面,她把诗歌当做自己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抑或站在社会和现实之上李清照为何会被称为“名门闺秀”?,借以抒发内心的忧愁感愤;她的社会责任感即其对现实的忧患意识,这方面她的诗文有很明晰的表达。她的后期词中亦间接地表明了她的忧国倾向,有爱国思想的流露。从她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比如,《上枢密韩公诗》、《乌江》、《浯溪中兴碑和张文潜》等,李清照借这些诗词来表达心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抒发了词人关心国家政治的情感。特别是宋室南渡以后, 这种精神表现的更
为强烈。她在悲壮凄切、纵横恣肆的长诗里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她写的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她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花木兰那样为国效力、奋勇杀敌。从这样的诗句中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她位卑未敢忘忧国,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个时期的李清照虽已暮年,但仍情系国家、心忧天下,可见儒家的入世思想对她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
从她的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她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以及当朝统治者的愤恨,抒发了她心中的忧国情绪。如《添字采桑子》中绵绵阴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她自称是“北人”,很明显有念念不忘故国乡关之意,也有为国家命运伤痛之情。《清平乐》“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在这首词中她也流露出对国事的忧虑等等。李清照后期的创作大部分都体现出这种情感,可能是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逐渐对国家命运深感担忧,她把哀怨、悲苦的人生际遇上升为忧国忧民的思想寄托在她的诗词中。丈夫的离世、动荡的社会、悲苦的人生经历等等,这些遭遇使李清照的作品内容思想丰富,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一代才女李清照,也可以说是李清照在动乱不堪的年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儒家思想一直伴随着她,正是这种思想唤起了她的爱国主义情怀。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群体的、社会的、道德的、有为的人格,正是这样,李清照具有卓越不凡的识见,越出了女子闺门的狭隘视野,将注视的目光投向时局国运,社稷苍生,胸怀着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她虽然也是大家闺秀,不过她跟别人不一样,她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对许多政治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她十七岁所作的《语溪中兴烦碑和张文潜》诗二首,就深刻解析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并指出当朝的统治者要“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要吸取教训。可见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她的创作道路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当时宋代的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女禁在宋朝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女性有一定的自由。正是因为这种环境,李清照才能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才能有如男子的英雄气魄。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喊出了当时男子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突出了为了国家,活着应该不屈不挠,就是死亦应留名千古的民族气节。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把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情怀展现出来,从侧面也反映出李清照的个人性格,她是古代女性文学
史上的典型代表。好的咏史诗,不但是对历史的咏叹感慨,更是对现实的抨击和告戒。南渡之后,南宋建立并逐渐稳定,奸佞小人始终存在朝堂之上。李清照的这首诗掷地有声,斩钉截铁,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既不能生为人杰又不能死为鬼雄的可哀可鄙,可以看出女词人的浩然正气和爱国情绪洋溢其中。
李清照的诗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大丈夫”人格,一股浩然之气弥漫在她的诗词中。“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题八咏楼》是高宗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游八咏楼所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忧国情怀,“留与后人愁”写出了她对统治者的无奈与悲哀,动荡的社会环境让她感到失望,唯有寄情于诗词才能将她的情感抒发出来。辗转漂泊的生活让她如水中浮萍一般,居无定所,她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所以才喊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表现出了她的“大丈夫”人格。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是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批判。
李清照在南下避乱期间,她看到国家残破不堪,当朝统治者卑躬屈膝,为了保住国家,一味求和。她看不惯这种局势李清照为何会被称为“名门闺秀”?,十分气恼,所以写了“作诗以抵士大夫”,“南渡衣冠少王导, 北来消息欠刘琨”及“南来尚怯吴江冷,东狩应悲易水寒”的名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统治者的鞭笞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作为一个古代的女子,纵然不能去战场奋勇杀敌,但可以用诗来鼓舞士气,她的这些诗句也成为当时人们数落朝廷的脍炙人口的话语。这几句诗词中,李清照对历史上抗敌英雄、为祖国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是十分尊敬的,这里不仅仅表现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而且还表现出勇于无情揭露统治者的抗争精神。这种思想情感的升华,不仅具有时局变化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由于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主导。
李清照的诗,大部分表现出她强烈的忧国情怀,怀念故土的沉重心情,流露了她对收复失地的憧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极大关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她一生历经坎坷,后期一直飘浮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日益加剧。当看到统治者的懦弱无能,她深知国家的动荡时期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她害怕在她有生之年看不到希望,所以她寄情于诗词中。尤其是在她晚年的时候,从她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她流露出对收复失地的憧憬。比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三首并序》,是李清照在年过半百深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在韩肖胄与胡松年出使金国时赠送的律诗。这组诗以极强的思想性和斗争性,巧妙的运用荆轲、韩信、
窦宪和桓温的典故,殷切希望二公能达成平等协议,圆满完成出使任务。诗中她以独特的眼光提出:“夷虏从来虎狼性,不虞预备庸何伤。”希望当权者在谈判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长期处于战乱的不良后果,而加强战备巩固国防才是当务之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她极其迫切的希望能收复失地,光复祖国的大好山河。其实,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她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李清照颠覆了我们对古代女子的印象,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出强烈的属于男子的英雄气魄,她既有女性柔美的一面,同时也具有男子刚烈的性格,这种刚柔并进的融合使她的创作得到升华。儒家的入世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她的诗词创作,遗憾的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李清照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能借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可以说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一直伴随着她,在她晚年的生活中表现的比较强烈。李清照这样一位词坛才女,在思想上博采众长,充分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她的诗词展现给世人,成为中国词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孙崇恩傅淑芳主编齐鲁出版社1991 年5 月版)
2、《试论儒佛道思想对李清照的影响》.朱千波.《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朴学版) 1 9 9 2 年第一期
3、《浅论儒道思想与李清照创作》.李鹏、聂西.《文学评论》,2011年9月
4、《李清照文学思想意识多元化成因的思考》.吴树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3 至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试论李清照诗词中的儒家思想
科目中国古代文学史
姓名牟明月(40)
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汉文学
入学年月2012年9月
下载文档原格式(Word原格式,共5页)
付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