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什么意思?我翻遍了我见过的所有关于《老子》的书
老子是什么意思?我翻遍了我见过的所有关于《老子》的书
说明:本文内容非常重要,同时也非常枯燥,都是些几千年没有搞清楚的词汇。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如果边看边想,时间可能还会长。真正喜欢《老子》的网友,需要耐住性子阅读。时间紧可以收藏,以后慢慢细品。我又是那句话:自己砸吧出来的滋味才是滋味!
在《老子》中,多处提到“不言”、“不学”、“不争”以及“无为”、“无味”、“无事”等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词语。光是提到“无为”就七处;“不争”有八处;“不言”四处;“无事”四处;“无味”二处;“不学”一处。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老子是什么意思?
我翻遍了我见过的所有关于《老子》的书予以参考,经过长期的学习、艰难的训诂、头疼的分析研究,对这些词汇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很想和大家交流印证,可是没有条件。
出现自媒体以后,为了验证对老子这些词的解读,我在网上浏览了大量的文章、观看了大量的视频,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可却没有看到令我满意的、能够达到验证目的的解读。但是,自媒体提供了我和大家交流的平台。现在把我的解读发布出来,让大家予以评判。
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了?那饭要不要吃?
我对老子这些词的解读,形成于多年之前。经过时间的沉淀,我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了提高。现在重新训诂、分析,形成我对这些词汇的最新理解,拿出来和喜欢《老子》的网友共享。
我准备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研究:
一是搞清楚老子这些词是否就是字面上要表达的意思?再是,如果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三是老子这些词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前两个步骤,会帮助解决第三个步骤 。
以不争为争,到底是争还是不争?
一、第一步:
我采用“以老解老”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第一步的工作。
1、“无为”是在《老子》第2章首次提出的。在《老子》中,老子做具体事情的例子不少,足以证明“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如: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3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40章)
不让说就不说,沉默是金
还有“为道日损”(《老子》48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81章)和“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老子》53章)等。
通过老子的话,可以得出结论,“无为”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2、“无事”首见于老子第48章。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天下常”本身就是事,更何况《老子》书中描述他自己所干的那些事,多了去了。所以,“无事”也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没事干不挺好?哦!大锅饭年代早过去了
3、“无味”出现在《老子》如下两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35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63章)
“无味”这个词,实在是在《老子》中找不到以老解老的说法,暂且放下。
4、“不争”在《老子》中出现最多,达到了八次,足以说明“不争”之重要。
《老子》中有很多“不争”“的具体事例佛家无为思想,如:“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说明“不争”肯定不是不要了。一件东西没有人要,你可以拿走,不存在争不争的问题。如果大家都想要,除非你不想要老子是什么意思?我翻遍了我见过的所有关于《老子》的书,只要你想要,就存在争的问题,。说明“不争”也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餐风饮露,何味之有?
5、“不言”首次出自《老子》2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虽然老子强调“不言”,但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了5000多字的话,怎么能说“不言”是字面上的意思呢?;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又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这不都是在言嘛!
6、“不学”老子只是在64章说过: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都争什么争?眼不见心不烦,走了!
教和学是对应存在,相辅相成的,老子在42章中说:“人之所教,吾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可见,“不学”仍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二、第二步:
从第一步中知道了上述夸张的词汇都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了,那么,老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特意借阅了古汉语的教科书,找到了答案。
其实,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夸饰”。老子通过夸饰这种修饰方法来强调应该怎么去做,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学什么学!像我这样摆个样子,都有崇拜的
第三步: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弄明白这些词的具体含义。我们重点讲解无为、不争,而其他四个,简单介绍一下就可以了。
1、无为:
“无为”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老子是讲对立统一的,“无为”的对立面是“有为”,而他们则是“无以为”和“有以为”的省略。
简单一翻——找到“夸饰!”就行!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老子》38章)
“以为”是“认为”,属于主观意识范畴。“
“无以为”就是不要“有以为”,不要主观上自以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自以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甚至强迫他人也这样做,这就是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
如同老子所举的例子,就是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老子》38章)
时代不同了,礼仪不一样,要与时俱进!
这句话的意思是:推行“上礼”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去做(行各种礼法),却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就挽袖子、撸胳膊地强迫对方回应。
举个很具体的生活例子来分析。
人要吃饭、要喝水、要穿衣,但只能是饿了再吃,渴了才喝,根据天气冷热加减衣服。饿、渴、冷热是客观存在。
只有在客观存在饿、渴、冷热变化的情况下才去吃、喝、加减衣服。
还有,吃多少?喝多少?加减多少衣服?这都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进行,而不能凭主观想象。
暴饮暴食是会生病滴!
所以,要做该做的,不要做不该做的;该做的还要按照规律去做,而不是随波逐流,随意去做。这里就存在着主观能动性,是主观在能动地掌控行为。
这就是老子的“无为”!
综上所述,用现代语言来表达老子的“无为”就是:尊重客观存在,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无为”属于主观意识范畴,也就是精神世界。所以,“无为”是一种指导思想。
“有为”与“无为”恰恰相反,而且是错误的,在此就不赘述了。
争抢有主之物是不道德滴
2、不争:
老子举了很多“不争”的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是“不争”。限于篇幅和本章重点,就不进行训诂了,而且,这些话的大意也比较好懂。只要明白老子说的这些行为是“不争”的行为就行了。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佛家无为思想,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8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23章)
满招损,谦受益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佛家无为思想,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老子》66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老子》68章)
“不争”本身并不是行为,而是行为所具有的特点。是老子根据水之行为以及自己的社会实践等高度总结、概括出来的。
空旷、深邃、冷寂、无边无际
水之行为特点请看我的文章“令水感到蒙羞!让老子无地自容?——我们对上善若水的解释对吗?”一文,不在此处赘述。
而“不争”这种行为特点,可以作为行动指南。
3、不言:
“不言”在《老子》中有如下四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2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43章)
不争的具体行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56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老子》73章)
老子以“不言”这种夸张的方式在强调,既要注重实践,又要注重思考。因为语言有局限性,很多东西越讲越糊涂。要在“老师”适当地讲解后,通过实践自己去了解,去思考,正如我所说的,自己砸吧出来的滋味才是滋味。
戒、定、慧三学是佛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佛家慧学有三部曲: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实践中的见闻和书本上的学习属于闻所成慧,思考是思所成慧。
我可找到“组织”了!
4、无事:
无事的内涵从《老子》48章可以看出(见前面引用)。
“常”是常规的、常识的,也就是规律性的。做超出规律性以外的事情,就是“多事”;做规律性要求范围之内的事情,就是“无事”。多事的行为就是有为,无事的行为就是无为。但多事本身不等于有为,无事的本身也不是无为。
5、不学:
不学也不是真的不学,而是有选择地学。选学什么?看你的运气,也看你的智慧。老子说了,“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意思是,正因为你没有智慧,所以你不懂得、不采纳、不实行我关于道的学说。
我从地球诞生开始看,到现在也没看完!
6、无味:
既然是夸饰,那么“无味”也不可能是一点味道也没有了。
…五味令人口爽…(《老子》12章)
“味无味”(《老子》63章)是养生方面的说法,和“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35章)是不同的。后者只是描述道在味道属性方面是无味的,或许也在感叹道因没有“味道”而不被接纳,再就没有其他意思了。
“不学”、“不言”、“无事”、“无味”都是行动的指南。
好!太有味道了!哦!吃多了!
综上所述老子是什么意思?我翻遍了我见过的所有关于《老子》的书,“无为”、“不争”等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是采用了“夸饰”的修辞方法创造出来的词汇。“无为”是思想,是理论,是为人处世或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不争”等是为人处世或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是方法上的。“无为”具有理论性,“不争”等具有实践性。
我的解读就到这里。感谢您能阅读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