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农家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农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农家学派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他们主张推行耕战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农家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汉书·艺文志》中说:“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上下之序”。
史传农家著作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六篇,《尹都尉》十四篇,《赵氏》五篇等等农家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其思想和活动散见在《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孟子》等著述中。农家历史资料虽少,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无不重农抑商,以农立国,无疑契合了农家的主张和思想。
许行,楚国人,无著作留传,生平事迹可见于《孟子》。生卒年不可考,约与孟子同时代。当时随行学生几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比起儒家、墨家来只是个小学派,但颇有影响,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
许行“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馨飨而治”,反对统治者“厉民而以自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许行还提出“市价不二,国中无伪”的价格论,也就是说主张‘同等商品卖同等价格”,不允许价格自发波动,不允许商业欺诈,要求做到即使小孩到市上也“莫之或欺”。他还主张“物物等量”,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说:“布帛长短同,则贸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农家属于诸子百家,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大致意思是说:“种类、尺码、重量相同的商品售价必须相同。”这个贸易原则没有考虑到商品质量的差别和价格的关系农家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然是行不通的。总的来说,许行主张人人平等劳动,自食其力。生产以农业为主,农副业结合,但又存在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某些分工,并有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之间的商品交换。
战国时期,自耕小农的普遍存在,小农经济成为当时各国的立国基础,诸子无不重视农业。《孟子梁惠王》认为仁的具体表现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墨家指出农业生产既可以提供人民衣食,又可以充足国家财用,因此“食不可不务也农家属于诸子百家,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战国初期法家李悝在魏国变法,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尽地力之教”,而商鞅变法,就明确以“耕织”为“本业”而以手工业商业为“末利”,并采取政策措施来奖励“本业”而抑制“末利”。战国末年的农家,和法家同样反对“民舍本而事末”,认为人民务农不仅是为了“地利”,还可以“贵其志”。他们着重指出人民务农对地主政权有三点好处:一是“朴则易用”,就是朴实而易于使用,可以依靠他们守战:二是“重则少私义”,就是稳重而少发表私见,便于使他们守法而努力生产;三是“其产复则重徙”,就是财产累赘而难于迁移,可以使他们死守一处而没有二心(《吕氏春秋·上农篇》)。
农家之学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农家注意到土性的分辨、土壤的改造和保养,主张先分辨土性农家属于诸子百家,挑选适宜种植在某种土壤里的农作物来播种,从而适当地改造土壤:“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吕氏春秋·任地篇》)农家强调耕作必须及时,专门分析了六种主要农作物————禾(稷)、黍、稻、麻、菽(豆)、麦耕作“得时”、“先时”、“后时”三种情况,从其生长、收获、品味三个方面加以比较,用来说明掌握耕作时节的重要性。农家还开始把农业科学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他们说:‘上田弃亩,下田弃亩。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创造了畦种法,重视深耕,认识到通过深耕可以达到消灭杂草和病虫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