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儒家经典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用儒家经典为学生找回缺失的品德
阜南县三塔镇大塘中学 余丽娟
摘要: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学生实际,把儒家经典教育纳入青少年课程体系之中,建构以儒学文化精粹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端正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规范,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负责、自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龄人一同感受阳光下的温暖,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还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关键词:儒家经典;学生;缺失;品德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涌向珠三角及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壮观的“打工潮”。由于种种原因,子女不能随父母就读,只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更有甚者,家长把孩子丢在家中,让其独立生活。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特别是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部分学生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儒家经典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不仅仅存在社会生活公德的缺失,学校、班集体荣誉感淡漠,不讲信用,感恩意识、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等问题。酗酒、沉迷网络游戏、拉帮结伙、聚众斗殴、早恋早孕现象也屡见不鲜,更为痛心的是学生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担负着学生品德教育的重任。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传播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弟子规,帮助留守学生找回丢失的品德,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一、 以“读”为先,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重视人们良好的德行,倡导忠孝,正直和完整的人格,是关于社会生活的一系列言行规范,其所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不仅仅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所奉行的行为准则,与当前社会所提倡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相吻合的。但囿于教材容量所限,初中生接触到的儒家经典几近忽略不计,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知之甚少。
鉴于此,在每次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讲解一至两句《论语》,并尽量使其与当堂课的内容相吻合,如讲授“生命最宝贵”这一课时,选择了: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导入新课。
讲授“让友谊之树常青”这一框题时,选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弟子规,不亦君子乎?”讲解朋友之间应当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习“师爱助我成长”的时,笔者没有局限于课本上所限定的作为学生应该尊重的老师的范围,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了韩愈的《师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思想品德课中,引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所承载的道理及故事,传播 “孝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要受法律的制裁。不仅要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孝敬关爱父母和长辈。
在教学中穿插儒家经典思想的教育,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积极发言,如张××:“孟郊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感恩,首先要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学生中引起极大反响,许多学生在笔记中写到:一个人不能仅仅为自己和家人而活着,关心他人、热心公益、精忠报国,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 以“行”为继,引导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弟子规,以“礼仪之邦”著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和人交往就十分讲究礼仪。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在初中生中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初中学生顺利地度过 “心理冲突”时期,保持健康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和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笔者在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巧妙地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提出一些严格细致的要求,如进门喊“报告”,与老师接送东西要用双手,随时将“请、谢谢、对不起”挂在嘴上等。进而对坐、立、行,走的姿势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如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等。天长日久,学生养成了尊敬师长、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教学中通过史实和现实的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包括正直、忠诚、谦逊、自尊、热忱、宽容、庄重等教育,引导其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塑造美好的心灵。教师利用多媒体、乡土教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接触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作品。如读古诗、听民乐民歌、参加书法美术培训等这些喜闻乐见文艺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审美的愉快和感情的升华,思想得到启迪。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是的主要途径,这个过程会使人的礼仪素质与礼仪水平相应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老师、父母、爷爷奶奶及其他监护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以“诚”待人,指导学生健全人格
诚信,是儒家所推崇的处世原则。《礼记·乐记》记载“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从商鞅辕门立木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以诚待人,要求我们要诚实,态度要诚恳,讲话要坦诚。待人以诚,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功利思想,是心与心的交流,一定能在彼此间建立深厚的情谊。如果有求于你,对你以诚,明日不求于你则弃之,长此以往,必成孤家寡人。所以,坚持以诚待人,萍水相逢可成知己,沦落天涯可觅知音;得意之时不冷落朋友,失意之日有贵人相助,唯有真心换真心,唯有真情换真情,才是处世之真谛。
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诚信的公民。个人的健康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责任感的支持。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责任”是传统道德的核心问题,因为它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的“仁、义、理、智、信、忠、孝”等字字相通、项项关联。可以说儒家经典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责任是中华优秀道德传统的最强者。责任教育作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个新视点,是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日益受到重视的,它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源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责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通过与其他课任教师配合,在班主任的通力协作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多维互动,如利用办黑板报、主题班会、运动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了解自己承担责任的实际情况,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然后通过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引导、总结,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就是“生活品德”。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体验、感悟、升华的过程,同时,有助于他们负责任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同时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中最值得珍惜的传统。它并非仅存在于国人心灵之外的典籍,更是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观念和价值。当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吃着肯德基、麦当劳,过着圣诞节,挂着十字架,大谈韩剧,狂背外语,在网络多元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不知孔孟者大有人在,文言甚或繁体的儒家经典更无疑被奉为“天书”,又多了一门外语。因此,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学生实际,把儒家经典教育纳入青少年课程体系之中,建构以儒学文化精粹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端正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规范,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负责、自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龄人一同感受阳光下的温暖,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还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5,3:60-65.
[2]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3] 初剑英,周成超,徐凌中.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30:53-54.
[4] 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苗润田.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
Tags:儒家,经典,为学生,找回,缺失